思想散步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qng1008 前三十年写日记,后三十年写博客

博文

从“道德楷模”到雇人行凶

已有 3216 次阅读 2010-9-23 08:40 |个人分类:时事评论|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学者| 杂谈, 道德底线, 肖传国, 雇人行凶

肖传国事件发生后,丛远新在博文“说说肖传国事件的犯罪心理学原理等中总结说:“心理学家调研发现,杀人犯、强奸犯和其它罪犯都具有该风云人物的个性特征:通常都是自大狂,认为自己是特殊的精英人才,自傲,极具优越感,需要得到优先对待。但如果遭质疑,真实面目被揭穿,被轻视、贬低,他们就会被激怒,攻击、报复那些质疑、轻视他们的人,许多谋杀和暴力案件皆由此而生。……如果身居高位的院士、院长、部长等等具有同样的性格,那才可能造成最大的危害。权力越大、掌握的资源越多,对社会造成的危害就越大……”

我认为他的分析很有道理,因为越是处处标榜自己的人,越是怀有强烈目的的人,这种人在顽强的“以成败论英雄”意识支配下,往往不择手段、不讲诚信,常常突破做人的道德底线。记得曾经读过肖的博文“19724月,毛主席给我个小本本”似乎有种喉咙里卡苍蝇的感觉,他说:“一晃38年了。19724月,16岁刚出头的我踏进医学院的大门,成为一名‘光荣的上大学、管大学、改造大学的工农兵学员’。惭愧,俺是个假工农兵学员:从高中直接开后门上的大学。感谢毛主席一句最高指示:‘从后门进来的也有好人,从前门进来的也有坏人’,他老人家给我的那个小本本(学生证)得以伴我修完学业。

    “政治教育、医学入门、上山下乡,巡回医疗、访贫问苦、送医送药。三年多的工农兵学员生活把我这假工农兵学员蜕变成了真的。毛主席的教导‘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深深地铭刻在脑海,成了人生的指南。

    又是人间4月天,又到清明祭祖时。陈毅有捷报飞来当纸钱之绝佳诗句,可我既没当官,也没发财,更没得诺贝尔奖,有什么能祭告主席?勉强拉几条吧,看对不对得起老人家给我的那个小本本:

    1. 行医30多年,我从没吃过任何病人或家属请客吃饭。

    2. 行医30多年,我从没收过任何病人或家属的红包。

    3. 97年回国任泌尿外科主任至今,没拿过任何药品回扣(87年出国前没药品回扣这种事)。

    4.行医30多年,我对每个病人,不论高管富贾,还是平民乞丐,都尽了我最大的心和力。

正如他在“我作学问为什么要浮夸”的博文中引用了一位叫亦明的信中所怀疑的那样“我还是认为,在某些方面,如申报院士的材料中,可能有浮夸的成分,因此被人抓住了小脚。根据我个人的经验,在国内,如果不浮夸,几乎什么事情都干不成。原因很简单:实干和吹牛的价值一样,实干家怎么能够竞争得过吹牛者?不仅如此,别人还会这么想:他连吹牛都不敢,肯定是没有真本事。实际上,国内不仅浮夸成风,而且拿造假不当回事。比如,国内大学的‘教学评估’,就是集体造假,可是人人都拿它当正常工作去干。当年我回国短期工作,学校曾鼓动我申请基金。申请基金需要身份证号码,可是我却没有。学校科研处马上就给了我一个别人的号码。看他们习以为常的样子,我就知道那样的事情是多么的司空见惯。我很庆幸自己能够及时抽身,没有陷到那个泥潭中去。所以,我可以理解您有浮夸,但却难以理解您没有浮夸。虽然这话听上去很刺耳,但是它却符合中国的国情。

肖是这样回答的:“亦明兄:在回答你的10个问题前,我想先回答你的信中的问题:‘但是,我还是认为,在某些方面,如申报院士的材料中,可能有浮夸的成分,因此被人抓住了小脚’。‘所以,我可以理解您有浮夸,但却难以理解您没有浮夸。’这的确是非常有意义的一个问题。我这样回答吧:

“一、事实:我从不浮夸,包括在网上。

“二、证明:A:我的职业道德几十年无懈可击;B:我的学术道德几十年无懈可击,例如:截瘫病人96年就成功,我每年2次从美国到河南随访前后5年,直到2003年才正式发表文章。其间的认真、严谨、辛苦可见一斑;C:我对虚名不感兴趣且极度厌恶,例如:作为部属医院的主任,我是唯一从不担任任何国内学会职务的。

“三、原因:除个人品行和父母老师教养使然之外,我不浮夸的最重要原因是人贵有自知之明:我知道我是全中国最好的德艺双罄的泌尿外科医生,我清楚知道我对医学对人类所做贡献的价值,任何浮夸能够达到的高度都不会超过我已经实际达到的高度。在这种情况下,我还需要浮夸吗?”

在“手段服务于目的”的人那里,先前的“道德楷模”与后来的“雇人行凶”本来就存在某种天然的联系。

附韦志中:从方舟子遇袭案告破看“社会心理紊乱现象”

    方舟子遇袭案件被警方破获,犯罪嫌疑人是肖传国。内心深感欣慰之余,也让我点思考。记得有一年我到某个城市参加某个心理学学术研讨会,下飞机之后主办方有专人接待,另外两个地方的两所大学的教授也和我同时到达。于是我们三人就乘上了一辆车赶赴宾馆,其中一个教授很善于言谈,我们相互交流关于心理咨询与治疗的话题,从理论流派到具体技术,还有社会发展现状等一些方面。由于自己年轻气盛,多谈了一些自己在社会上开展心理咨询应用的一些浅薄认识。第二天做大会主题报告时,该先生在30分钟的报告当中,竟然多次出现“广州来的韦主任说......”,我做在台下暗暗发笑之余,也在问一个问题,一个名牌大学的心理学系教授、硕士生导师,这一年来难道你没有做任何的研究吗?为什么非要东拼西凑一些观点在这样严肃的学术论坛上做主题报告?该专业论坛每年召开一次,如果今年你没有研究和应用成果要分享,为什么不选择“闭嘴”呢? 

    这次会议之后好长时间我都在思考这个问题,直到逐渐有了一些自己的解释。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我发现在学术领域内有两种人很值得我们思考。第一种人是“可悲的人”,这一种人天资聪慧,在他所从事的科学领域内很有建树,很年轻时就取得了一些骄人的成绩。取得一些点成绩之后,所在的单位为了能够留住这样的人才,就会对他采取一些行政权力和经济的奖励,就是从这时候开始开始,这个“天才”就开始往“可悲的人”进步了。他不再像过去一样专心做学问了,也不能有足够的精力像过去一样投入到自己的专业领域研究与应用了,更多的精力逐渐消耗在权利斗争和维护已经取得的成绩上面。当一个学者在30--50岁之间就取得了一些成绩,然后接下来的人生中都把主要的精力放在如何保住自己的学术地位、学术面子上,这个人就很有可能会成为一个“可悲的人”。 

    在众多的科学体系学术队伍中还有一种人,本身布什很有天赋,在他所从事的科学领域还很不成熟的时候,他就开始在这个领域的工作了,由于“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这样的情况,他们会在不知不觉中就“自然地”成为了这个科学领域的“权威”、“砖家”。从这一天开始,这一群人中就会出现一些“可怜的人”,他们没有办法在自己所从事的科学领域取得成绩,但却拥有主要的科研资源和“学术地位”,伴随着国家的发展和进步,迷迷瞪瞪地就成为了博士生导师,学科带头人,国家某某科研计划核心成员等。要知道人类的自我暗示和陶醉的能力是与生俱来的,一旦在这些位置上待久了之后,他自己就坚定地认为自己就是“最厉害、最权威”的了。这一部分人在整个的职业生涯中“毁人不倦”,做的工作大多都是在如何保住自己的所谓的学术地位,会一直“可怜”下去,直到他离开这个世界。当然,还有一部分是有自知之明的人,很清楚自身的条件和所从事的科学领域之间的关系,虽然不是“天才”,但一直努力不让自己成为“庸才”,尽管没有取得更大的成就,但一直努力不让自己成为“可怜的人”,也是让人尊敬的。 

    无论是“可悲之人”又或者是“可怜之人”,都不是单一因素造成的。对人才的培养过程中没有把人格的塑造作为主线来进行,教育过程更多地围绕知识体系建设。一个人的人格修养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一个部分是社会人格,一个部分是心理人格。前者是社会道德、伦理等修养,后者是一个人的心理健康、价值观、情感模式等修养。肖传国雇凶袭击方舟子事件可以看出,他在社会人格修养和心理人格修养两个方面都存在严重的不足。我们试想一下,要是一个人在心理发育与成长的关键时期,家庭和学校就给予这两个方面的主导性的教育,他长大之后就可以更多地避免:“自欺”、“欺人”、“被人欺”这样的人生尴尬了。在儿童青少年时期就有了良好的人格基础,到大学以后再遇到一个人格修养极高的导师,这个人未来即使不是某个科学领域的天才,至少不会成为“两种人”之一。 

    社会物资文明的推进速度太快,就会导致一系列的“社会心理紊乱现象”。社会就好像一个人一样,工作量太多、太大,身体内部就会出现紊乱,表现出来就是“青春痘”、“痔疮”等症状。当下的社会就是属于快速发展一段时期之后的紊乱期,内部有“毒气”就会出一些“脓疮”,他们可能会是:“富士康事件”,“张悟本事件”,“唐骏事件”,“李一事件”等。这些都是社会心理紊乱,社会内部潜伏了一些“毒气”所表现出来的症状。所以,从这个趋势来看,方舟子未来可能会非常地忙。中医理论讲究“欲先补之,必先泻之”,我认为对于目前的社会心理紊乱现象,也是需要用这一种思想来指导。必须有一副或者多幅“泻药”给社会吃下去,然后那些“病毒”就会伴随着大便排出体外。而方舟子就是这一副“泻药”中的“一味药”,他可以让部分“病毒”望而生畏,但不能把所有“病毒”逼出体外,所以,还需要更多不同类型的“药”一起吃下去,彻底“泄”一下,让身体虚弱下来,然后再走向强壮。当然方舟子这样的“泻药”们之后,“补药”也要及时跟上来,不然虚脱之后会感染其他疾病也是有可能的。另一个方面来看,有时候一种药可能是毒药,但和其他药配在一起就可以治病,有的中药是好药,但和另一些药放在一起就可能是毒药,所以,方舟子是一味什么药,还要辩证来看。 

    现在我们需要重视的是,不能总是在恶性循环了,总是在社会出现一个“脓疮”之后,大家群起“挤”之。如何做才能避免“社会心理紊乱”,社会心理预防和社会心理教育如何开展,才能减少社会体内病毒。



https://m.sciencenet.cn/blog-279293-365897.html

上一篇:井冈2005
下一篇:这样你能评上院士吗?

2 丛远新 刘广明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1 06:3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