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EMBA社区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xiesanshi 欢迎访问中国EMBA社区 http://china-emba.net/index.php

博文

EMBA课程的性质划分,主要高校的课程性质剖析

已有 3045 次阅读 2010-10-7 20:42 |个人分类:新闻|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学者| 招生, EMBA, 学员

清华大学面向不同产业办学
 
清华大学EMBA(http://china-emba.net)的培养,将分为不同的两个层次。一个是普通的EMBA班,一个是面向不同产业的EMBA班。
 
  普通EMBA班没有行业限制,不同产业的人都可以来学习。
 
  面向产业的EMBA班,将针对不同的行业、不同的产业来办班。分层次办班使EMBA的教学更有针对性,同时也可以充分利用教育资源。该校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廖理表示,清华大学和国外大学的合作方式,将主要是利用不同大学在不同产业方面最好的教育资源和条件,而不只局限在一所大学里。据了解,清华大学有可能开设的产业班,将涉及房地产、电信、保险、媒体、医疗等领域。
 
  清华EMBA的生源,将主要来自国内的知名企业(国营、民营大中型企业、跨国公司、新兴的高技术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从第一批学员起,清华将建立EMBA校友联络组织,成立学员俱乐部,保证学员能够及时相互联系。由于学员是各个行业的领袖人物,学校将精心安排学员的课内组合以及课外联谊活动。
 
  清华大学EMBA(http://china-emba.net)课程共设置19门课和一门课程报告,每月利用一个周末集中学习。高强度、密集化的教学方式,既可以有效解决学员在学习与工作上的时间冲突问题,又能在短期内传授丰富的知识,切中学员关心的管理问题。
 
  学员毕业考核以任课教师的考查为主,主要将以大的报告和案例的形式来完成。学员毕业获得由教育部颁发的高层经理工商管理硕士学位。清华大学EMBA两年共需学费25万元人民币,现已开始招生录取工作,预计招收两个班,共120名学员。
 
 
复旦大学侧重培养领袖才能
 
  复旦大学EMBA项目,特别侧重培养学生的战略思维能力与领袖才能,通过深入探讨工商管理热点问题的实战教育,帮助学生领悟解决之道。
 
  该校将开设24门课程,每门课2个学分,学生必须修满36个学分并通过学位论文答辩,方可毕业。充分考虑在职管理人士的学习特点,该校采用集中授课的方式,每月一次(周五至次周一),4天连续授课,全部课程20个月完成。
 
  复旦大学EMBA项目采用世界最前沿的论著与案例。为确保师资质量,复旦大学管理学院严格遵照教育部规定,国外或境外著名商学院、有较好EMBA教学声誉的教师占授课教师总数的30%以上。复旦大学管理学院60%以上的教师曾经出国深造或进修,许多世界级学者也成为复旦的特聘教授。
 
  考虑到大多数中国企业家扎根本土的成长环境,复旦大学EMBA项目为学生提供母语教育和立足本土的管理文化。外教不仅有一流的学术和教学水平,更具有华裔背景,能更好地与学生沟通和交流。入学前,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将对申请者组织面试和笔试,内容均以能力测试为主。考试时间将安排在9月底、10中旬和11月初,11月下旬开学。
 
北京大学管理教育融进哲学
 
  北大EMBA课程,是美国西北大学凯洛格商学院和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战略性合作伙伴关系的结晶。参与北大EMBA项目培训的北大教师,有70%是海归博士,其余30%教师是北大教授。在依靠本校教学队伍的同时,北大光华管理学院还将邀请美国西北大学、耶鲁大学、斯坦福大学、纽约大学的著名教授授课。
 
  将西方先进的现代管理理论和实践与中国国情相结合,是北大EMBA课程的特点。
 
  依托于北京大学在中国经济、政治、思想研究领域百年的深厚积淀和最新成果,北大EMBA采取讲座培训式教育方式。北大EMBA培训班的成员,可以聆听北大各种特色人文讲座,研习中国哲学、西方哲学史、现代西方哲学思潮和基督教文化,提高自身文化素质,有利于在企业决策中进行哲学性思考。
 
  由于EMBA(http://china-emba.net)学员都是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北大将经常举办课外座谈会、联欢会、经验交流会,促进学员的课外交流。开学第一周,学员集中住读,帮助学员相互熟悉,迅速进入角色。
 
  本文引用地址: 中国EMBA社区 http://china-emba.net/index.php
 


https://m.sciencenet.cn/blog-452606-370676.html

上一篇:如何区分MBA和EMBA?我适合哪种?
下一篇:EMBA趋势:EMBA未来发展的十大趋势

0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 04:5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