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科學出發,何時能還家?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jiangjinsong 科學,俺的名字叫科學!

博文

【新京報】语文教材应传承经典

已有 3585 次阅读 2011-1-8 19:35 |个人分类:傳統國學|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学者| 五四, 传统文化, 叶圣陶, 白话文运动, 语文教材

语文教材应传承经典
http://epaper.bjnews.com.cn/html/2011-01/08/content_189673.htm?div=-1
 
  蒋劲松
  清华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所副教授
  
  我们应以戒慎敬畏之心,尊重凝结了历史文化积淀的经典,回到传承文明继往开来的教育本质上去。

 

 民国语文教材最近很火,叶圣陶当年在编教材时,万万想不到这些教材在21世纪居然还会重印,甚至热卖到脱销。

 这一奇妙现象的原因很复杂,首当其冲的当然是父母、孩子乃至全社会对当下语文教材的不满。今天的语文教材说教味道太浓,缺乏趣味,不考虑儿童的接受心理,令人生厌,有的甚至篡改历史,欺骗儿童。这样的教材,不仅会影响孩子的语文能力,更会污染孩子的心灵。在这样糟糕的教材衬托之下,民国教材自然就会显得非常出色。

 老实说,这些老教材的确有许多方面值得借鉴。例如,当时教材编写并没有太多的行政干预,给编写者留下了很大的自由发挥空间。各出版社可以百花齐放,各有特色,让市场和学校选择。当时的社会也比今天更重视教育,教材是由叶圣陶、张元济、丰子恺这些名家编写的,这在今天难以想象。教材中浓郁的人文情怀,尤其是自然流露出的对亲情、大自然、小动物的热爱,是今天的社会极度缺乏的文化资源。

 但是,也不能过度神化民国时期的语文教材,这种情绪性的反应对教材的改革并没有好处。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今天语文教材和教学的许多弊端,其实在民国教材中已经初露端倪。要彻底纠正今天教材的问题,必须追本溯源,从反思和批评民国语文教材的缺点开始。

 以叶圣陶主编的《开明国语课本》为例,受白话文运动偏见的影响,几乎全是白话文,没有文言文,所选的诗歌也全是白话诗歌。所有的文字都是叶圣陶创作或重新创作的,没有一篇是经典的诗文。这种编写思路,既低估了儿童的理解能力,也反映了当时教育界对文言文的偏见。其实,如李白《静夜思》这样的经典名篇,儿童完全可以理解和接受;诸如《论语》、《道德经》的某些篇章,也是儿童学习的好教材。

 不仅如此,这种排斥经典的教学理念,还导致小学生在记忆能力最强的年龄,丧失了接触中国文化传统经典的机会,影响了儿童对经典的学习,也影响了写作能力的提高,给后来的学习带来了负担。许多经典,儿童本可以先记忆背诵,然后再随着年龄阅历的增长逐步加深理解。儿童的心灵,正是接受经典教育的最佳土壤。一旦错过了早期教育的黄金时机,效果就差多了。

 胡适的高足唐德刚,当年有幸接受了传统的小学教育。他发现自己对经典和汉语的掌握,远远领先于新式学堂的同龄孩子。民国语文教学的实践,体现了白话文运动和五四时期反传统的理念,使得儿童学习的内容过于幼稚浅俗,缺乏高远深刻境界的熏陶,今天看来是有严重缺陷的。当下,大陆各地兴起的儿童经典诵读实践,正是对民国以来语文教学缺失和对待传统文化偏颇态度的纠正,值得深思。

 在创建公民社会的新形势下,我们有必要也有条件从容思考近代以来支配中国文化的许多理念,重新反思过去不假思索的做法,以一种温情的态度,重新审视文化经典和传统教育方式,须知尊重传统文化是自由主义的核心理念之一。各国的经验表明,传统文化越是得到充分继承,社会就越是稳定少动荡冲突,现代化的进程就越是顺利。

 语言文字是民族精神最重要、最直接的载体,语文教育关系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我们应以戒慎敬畏之心,尊重凝结了历史文化积淀的经典,回到传承文明继往开来的教育本质上去。在语文教材编订和语文教学实践中,不应为一时风气的变化所干扰,应更加尊重那些具有永恒价值的文化经典,更注重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挖掘。只有这样,我们的民族文化才是有本之木,有源之水。



https://m.sciencenet.cn/blog-224810-402384.html

上一篇:亦明指控:方舟子的雙重邏輯
下一篇:什麽是我的使命?

6 杨正瓴 柳东阳 牛凤岐 刘庆丰 杨华磊 郝栋伟

发表评论 评论 (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 02:0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