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ygnuist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dygnuist 致力于气候科学研究,求实创新.

博文

回忆母亲:写在母亲去世之时

已有 3392 次阅读 2011-1-26 17:56 |系统分类:人物纪事|关键词:学者| 母亲, 文章, 为人处事

   早在两年之前(2008)的秋天,我母亲90华诞之际,我就想写一篇纪念性的文章谈谈母亲的为人处事及自己的感想,以便教育后辈。但由于种种缘故,一拖再拖,不觉又过了两年,直到这次回家料理母丧才又重新提笔。

说来话长,我母虽说一生平庸淡漠,但她毕竟也为我家操劳了一生,直到晚年(大约80岁以上)方才处处要靠子女服侍,以度余生。

试想,每个人可能或多或少或迟或早都会经历这一过程的,只是时间长短和迟早不同而已,可能有的人到最后,要人服侍的时间很短,而有的人则很长。从这个意义上说,子女服侍晚年的老人本是天经地义的事,没有什么值得计较的。而且后辈照料老人,其本身就是对他们的后辈起到了身教的效果,这就是中国人传承孝道的社会基础之一。当然,俗话说,长病无孝子。儿女也是人,他们也有一把年纪了,困难是不可避免的。所以,我作为兄长完全可以理解我妹妹,尤其是大妹妹一家的心情,在日常生活中确实是很不容易的。而我因为在外地,又加之身体有病,无能为力,只能在经济上尽微薄之力,所以多年来,我们在照料老人晚年的家事上只能形成这样的共同默契。然而,单就这一点(现在回忆),也曾被亲友们所误解,无怪我对此有所委曲。不过,俗话说,清官难断家务事,现在这一切又都成为了历史。

中国几千年来的封建宗法观念和家长制传统,造成了历代家庭之中,那种家长制和长幼辈份、君臣父子、男尊女卑、相夫教子、养儿防老,等等一系列专制统治思想,根深蒂固。我父在世时,母亲服侍我父可谓达到了无微不致的境界,而她对子女的照顾反而不如对我父的照顾。我发现愈是富裕的家庭或阶层,这种情况愈是明显。相比于愈是贫穷的阶层或穷困家庭反而这种情况不明显或影响不大。提到我母亲,其最大的优点就是忠诚地为我父服侍一辈子而毫无怨言,这从一定程度上又减轻了我们子女的负担。因我父最后几年为“老年痴呆症”,这给我母亲增加了巨大的压力,最后不得不顾佣一个男保姆来服侍我父。所以我母也因长期抑郁而羁患癌症,最后两次动手术,也算她命大,竟能又奇迹般地过了近二十年。母亲的最大的缺点就是,对子女照顾较差,几乎使儿女们体会不到母爱。在我的记忆中,母亲从未到过我上学的学校去过一回,解放后,学校也是开过家长会之类的会的,但她从未参加过。至于我生病在外或在家,她都不太操心,而我父亲则不同,他儿女心重一些,他能体会到别人的痛苦和未成年子女的孤立无援。例如,我工作后曾去农村搞四清,得了慢性肠炎,医生要我做肠镜检查,我父亲自去看我,流露出担心和忧虑。后来,我又因心脏病在家乡住院,我父母都来照应我,使我至今难忘。我母亲还有一个缺点就是对一些家庭重大事件,从来不公开表态,往往态度爱昧,人云亦云,但事后又反复无常,讲给亲友听,以致于与家人或明或暗地产生了矛盾,与别人相处,同样也是如此,时间一长就暴露了许多矛盾,甚至邻里不和。过去因我年轻识浅,从未出过家门,总觉得我家还比较和睦温馨。随着年岁增长及在外工作多年,如今已到古稀之年,这才恍然大悟,原来我的认识非常局限,可以说,“人生如梦,何曾梦觉”?

我父母最大的失误应当说是在子女的教育问题上,没有言传身教,往往在某些大是大非问题上如婚姻、财产等一系列问题上,态度爱昧,造成身后的诸多矛盾,幸好家无百万遗产(但多少有一点房产),却能引发如此多的矛盾,可见人的自私心理不是从娘胎里带的,而是其自身受社会、家庭、环境和教育的影响所形成的。这种事情的复杂性真是一言难尽啊!

说到我母亲,她出生在旧中国,是大家闺秀式的女子,封建专治思想,根生蒂固,无法改变,但其知识和智力却也十分地优秀。例如,有三件事,给我印象极深:在她80岁时,她居然还能背诵唐诗宋词和古文,唐代大文学家刘禹锡的《陋室铭》,她倒背如流;另一件事,也是在她80岁那年,她住在我处,在某天晚上观看“新闻联播”后的“天气预报”节目时,她竟能一语道破天气变化的原因,她说,明天是下雨天,因为预报的“最高温度与最低温度差值小”,果然不错,第二天下雨了。有一次她又说,明天是晴天,因为“预报的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差值”大了,我们全家当时都很惊讶,一个从未学过气象的老太婆,竟能看着天气预报节目时,总结出专业预报人员都不太注意的规侓。还有一次,我的年轻同事来找我,已是80岁的母亲来开门,居然就一眼认出了十几年前她只见过一面的,我的同事某某人,并叫出了来人的姓名,无怪乎那位同事临出门时说:你妈妈真是好记性,居然还记得我的姓名!

这或许就是我母亲原来的天资较为聪明,其遗传基因致使我们兄妹4人智力并不低下,衰退较慢的缘故吧。因为至今我这个古稀之人居然还能对各种新知识有极大的学习兴趣!由此我又悟出一个道理:人的“先天”智力高低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后天”培养,再聪明的人,没有勤奋和工作积累,要想对社会有更大的贡献也是不太可能的。我的小妹妹虽很聪明,可是中学一毕业,生不逢时,正赶上文革风暴,被下放到农村劳动,回来后进了工厂搞管理,直到成为一名下岗职工,退休后,她把一切怨恨都归于自已的命运。我联想到我的另一篇博文,人生确实是机遇的“函数”。所以,我一再奉劝那些“拔苗助长”“望子成龙”的家长们,要注意孩子的键康成长,丢掉幻想,面对现实,迎接挑战,顺其自然。最后的成功,不在“起跑线”上,而在“冲次线”或“终点线”上。



https://m.sciencenet.cn/blog-3100-408107.html

上一篇:乐善好施与善待自己(纪念先父百岁诞辰)
下一篇:论“计划不如变化”问题

9 张星元 武夷山 丛远新 张学文 罗帆 王力 杨学祥 刘建彬 xqhuang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6 18:3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