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子大全》《朝华午拾》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iwei999 曾任红小兵,插队修地球,1991年去国离乡,不知行止。

博文

这样的事情如何处理?

已有 2458 次阅读 2011-1-27 20:47 |个人分类:镜子大全|系统分类:博客资讯|关键词:学者| 测试, 科研, 仪器, 解谱

这样的事情如何处理? (2351 bytes)
Posted by: mirror
Date: January 27, 2011 03:55AM

看到了徐老师的博文《科研故事:仪器,测试,解谱》 [blog.sciencenet.cn]。故事的核心是这样的
引用:
有两个单位的人打电话向我咨询这个实验的做法(“小角X射线散射研究碳纤维微结构”),我介绍之后,对方问我能否帮他们测试并“解谱”,他们掏测试费,我告知他们这是研究,不是服务,想做就照着文献做就是了。我以前遇到过此类事情,也听很多人提起过,感觉有的人认为自己做的就是科研,仪器分析就不是科研,这种人不在少数,他们觉得,不就是操作一下仪器嘛,塞进去样品,出来结果就行了,没什么了不起,这还要研究?

不知道徐老师如何看待自己在“故事”中扮演的角色。至少在镜某看来,徐老师的角色扮演得很瘪脚,甚至是看到了众多的国人研究人员的影子。都说国人研究人员不善于合作,徐老师的故事算是给了个实例。发一篇文章能有两个单位的人来电话咨询,应该是值得“感恩”的事情。要知道,如今的论文几乎没有人看,最多是看看题目和概要。拿钱来解决问题是俗了一些,但是如果是替硕士生想想的话,让学生做作这样的事情也未尝不可。当然利用学校的设备这样做法需要有个说法(章程)。 

这个问题的本质在于如何把事情办成,通过双方都能接受的方法。而不是去介意对方是如何的办事不得体。如果认为“拿钱来解决问题”不好,是否可以通过合作的方式解决测试的具体问题呢? 

如果徐老师也认为自己的那个实验是属于“想做就照着文献做就是了”的档次的话,不重视“表征”里的科学 的这顶帽子自己戴上也许是最合适的了。知道这个事情不容易,就更需要对初学的、没有入门的人有所帮助,而不是冷冷地给一句“想做就照着文献做就是了”。除非是徐老师默认自己实验方法里也没有什么技术含量,按照京城里的说法就是属于“挂上个油饼儿狗都会做”一类检测。 

作为一个一般论,
引用:
徐老师说:
从事实验研究的人大概没有不使用仪器进行分析的,却很少有人或单位重视那些从事仪器分析的工作者,把这一重要科研环节及其从业人员当作支撑部门看待,这是极不合理的现象。这种不重视的直接结果就是没有高水平的人愿意从事仪器分析工作,有再多先进仪器设备,也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甚至长期闲置,造成资源浪费,更重要的是,我们得到了好材料,却不能“看”清楚,更别指望解释清楚了。

镜某十分不赞成这类“抽象”的说法。如何定义“从事仪器分析的工作者”呢?这个分析仪器的起价是多少才值得配备一个专门的从业人员呢?把仪器看作是科研的支撑部门、还是看作是科研的开拓部门,这个问题也不全都取决于领导的个人判断吧? 
仪器这个东西,很可能就会成为“共用厨房”、“共用厕所”。在大学里,仪器还有个教育学生的“玩具”使命。怎么办?有人“掏测试费”徐老师都不肯干,镜某也真想不出来有什么好办法了。

就“是”论事儿,就“事儿”论是,就“事儿”论“事儿”。


https://m.sciencenet.cn/blog-362400-408483.html

上一篇:如何做学生?这也是个本领。
下一篇:谈谈对贾老师“上海玛莎百货”的话题

3 朱志敏 hangzhou 侯振宇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 21:2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