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导报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kejidaobao

博文

学思生命的结晶

已有 2876 次阅读 2011-2-12 13:19 |个人分类:栏目:书评|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学者| 浙江大学, 北京大学, 香港大学, 中文大学, 哲学系

——《牟宗三文集》评介
文/王鸿生
      牟宗三(1909-1995),字离中,出生于山东栖霞,1933年从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曾执教于华西大学、重庆中央大学、金陵大学、浙江大学。1949年,他渡海至台湾,任教于台湾师大与东海大学。1960年离台赴香港大学讲学,后转到中文大学新亚书院,1974年退休,但仍在港台两地讲学,后病逝于台北。
      早年,牟宗三的思想受熊十力影响。熊十力非常欣赏牟宗三,曾言“北大自有哲学系以来,唯此一人可造。”牟宗三曾对其学生言,自己“一生无长,只是一个学思生命之发展。”当然,这个学思生命也经历过坎坷,尤其是在抗日战争期间,他一度工作无着,生活靠友人资助。在治学方面,牟宗三始终以开放的心态对待西方文化,同时更以担当民族文化慧命的精神开拓儒学发展的新阶段。
      作为一个哲学家,牟宗三的“学思”贯通中西,涉猎领域广大,在逻辑学、康德哲学、中国传统哲学和文化等方面都有精深洞察和独到见解。他的许多著作被译成英、韩、德等文字。一般认为,牟宗三是20世纪新儒家中最具有原创性的哲学家,其成就代表了中国传统哲学在现代发展的新水平,其影响力是世界性的。
      2010年,吉林出版集团出版了《牟宗三文集》,收入牟宗三著作13部:《中国哲学的特质》、《中西哲学之会通十四讲》、《道德的理想主义》、《中国哲学十九讲》、《从陆象山到刘蕺山》、《名家与荀子》、《历史哲学》、《佛性与般若》、《才性与玄理》、《圆善论》、《现象与物自身》、《人文讲习录》、《政道与治道》。据笔者所知,这是中国大陆出版的最系统、完整的一套牟宗三文集,基本上遴选了其最重要的学术著作。
      过去人们曾把哲学和科学看作两类学术,甚至认为哲学是对科学的抽象。这也许是一个误解。其实科学有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哲学不过是人文科学而已。相对而言,自然科学研究人的“身外之物”,如宇宙、地球、物质、能量;社会科学研究发生在人们“之间”的现象或人“身处其中”的事物,如政治、经济、管理、法律;人文科学研究人“内心”的感情、感受、感想、感知,反思人的信念、价值、理想。所以,人文科学是“向内”探索人类“感情空间、思维空间、想象力空间”的深度、广度和维度。在这个意义上,文史哲都属人文科学,因而“哲学”也是“科学”。因而牟宗三的“学思生命”,也是一个人文科学家的学思生命。他的著作,是中华文化现代化过程中产生的重要学术成果。
      牟宗三认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科学知识没有独立的形态,隶属于主流意识形态。所谓“儒家在以前所确定的文化模型,虽是仁智合一的,然毕竟是以仁为笼罩,以智为隶属者。……在以前儒家学术的发展中,智始终是停留在圣贤人格中的直觉形态上,……始终未彰著出来,成为其自身之独立的发展,因而亦无其自身之成果。即智没有从直觉形态转而为‘知性形态’。……在智未转为知性主体,逻辑、数学、科学出不来的文化形态下,知识方面的学统即‘学之为学’的成立及其相承的统绪,是不能出现的。此中国之所以只有道统而无学统之故。”(《道德的理想主义》,109-110页)这从文化根本上阐明了中国古代科学的处境。多年来,中国科技哲学界曾苦苦求索“李约瑟难题”的答案而不得其要。若在牟宗三开拓的理论高地上,便可跨上思想的骏马绝尘而去,通过理解中国文化的特点,轻而易举地超越李约瑟的困境。
      牟宗三对中国哲学的思考也是原创性的。在他看来,中国古代确有哲学。但相比而言,西方哲学以“知识”为中心、注重“客体性”;中国哲学特别注重“主体性”与“内在道德性”。“中国思想的三大主流,即儒、释、道三教,都重主体性,然而只有儒思想这主流中的主流,把主体性附加以特殊的规定,而成为‘内在道德性’,即成为道德的主体性。”“中国哲学之重道德性是根源于忧患的意识。中国人的忧患意识特别强烈,由此种忧患意识可以产生道德意识。忧患并非杞人忧天之无聊,更非如患得患失之庸俗。……他所忧的不是财货权势的未足,而是德之未修与学之未讲。”(《中国哲学的特质》,5-13页)。
      牟宗三认为,中国哲学关注“生命”,西方哲学关注“自然”。但中西哲学是可以“会通”的。为此他作了《中西哲学之会通十四讲》,其中言“西方哲学与东方哲学之会通,只有通过康德的这一个间架才可能,其他都是不相干的。康德这个间架合乎大乘起信论所说的‘一心开二门’。古今中外的哲学都是‘一心开二门’。”(204-205页)正因为如此,牟宗三还以一己之力,由英文本翻译了康德的三大批判,还写了专门研究康德的专著《现象与物自身》。在这本书里,他提到康德的一个重要观点:数学作为一种知识是可以学习的,哲学却不是这样,因为“哲学的知识,到现在为止,并未达至像数学那样,它并不是一套定然而不可移,又不可争辩,又无错误的知识。”(386页)
      总之,该版《牟宗三文集》的出版,给中国大陆学人全面了解牟宗三的学术思想提供了条件,也是海峡两岸交流的一项文化工程。笔者曾在介绍牟宗三生平学术的书籍中读到其“道统、政统、学统”之说,并闻其“中国传统政治‘治道无政道’”的论断,遂叹其文化视野之宏阔,对中国历史洞察之深刻,诚有暗夜明灯之慨! 牟宗三把中国文化的核心看作“生命的学问”,实际上,读他的书,也可从人文科学的层面丰富人的生命。


https://m.sciencenet.cn/blog-336909-412239.html

上一篇:申请德国洪堡学者奖学金的经验
下一篇:费根鲍姆的混沌之路

1 yinglu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4 20:1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