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建华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肖建华

博文

科学研究就象是在黑夜爬山

已有 3624 次阅读 2011-6-21 08:07 |个人分类:生活点滴|系统分类:科研笔记|关键词:学者| 爬山

 

       在黑夜中爬山时,我们只不过是能感觉到上坡还是下坡,或者是在走等高线。也就是说,对最终的目标是不明确的。但是,隐隐约约的感觉到,往上爬肯定能到达峰峦。

 

       如果是在坡下看不清峰峦的形势时,我们只不过是简单的往上爬,与在黑夜中爬山并无本质性区别。

 

       在黑夜中,一个常规的爬山策略是:只往上爬。如果达到了某个峰顶,我们再也不能发现上坡的路了,就只能停下来了。等到天亮了,可能发现,这只不过是一个小峰包而已,高峰远着呢、高着呢。

      

       也就是说,如果使用:只往上爬的爬山策略,基本上到达不了最高峰

 

       如果在白天爬,因为最高峰的方位是已知的,我们的爬山策略是:走短程线路径(测地线路径)。

       短程线路径是由爬山者所在位置和最高峰间的地形态势决定的。除非我们精确的知道地形态势,否则短程线路径是未知的。

       因为爬山者所在位置和最高峰间的地形态势是前人没有走过的是未知的,因而,短程线路径是未知的。这样,既便是同一个出发点,面向同一个最高峰目标,每个个体选择的路径也是不同的。

       这样,谁走的路线接近于短程线,谁就最先到达峰顶。基础科学理论充当的就是这个角色:选择近于短程线的路线。

       在不同分枝的科学研究工作上,由于目标不同,起点不同,短程线路径也就不具有可比性。

 

       也就是说,在科学上,为了走上短程线,我们可能在某些地区走下坡、走等高线,但是,它们的目的是更快的到达峰峦。

       要确认这是接近于短程线的路线,离开基础科学理论的指导是不可能实现的。

       想不明白这一点,搞简单的只往上爬策略,基本上与到达峰峦无缘。而只不过是把一个小山包当成是“顶峰”。

      



https://m.sciencenet.cn/blog-39419-457520.html

上一篇:要想做创新性研究工作就得多看点科学思想史和原创性文献
下一篇:由Clifford代数引起的若干联想

5 洪昆辉 徐立宁 刘天亮 禹荣明 lyfyy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6 18:1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