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技术创新创业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NPs 美国HudsonAlpha研究院的研究员。做分子鉴别诊断平台技术的开发和免疫组库基础科研。

博文

高考状元为何沦陷职场? 精选

已有 10059 次阅读 2011-7-11 01:30 |个人分类:教己育人|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学者| 创新, 高考状元

上个月高考期间,美国公共广播电台(National Public Radio, NPR)做了系列报道(点图连接):



报道中提到高考和培养创新人才之间脱节的问题。也让我找到了下面这篇非常好的文章,是对过去多年各个省的高考状元现状的调查(点击图链接):



其中有这样一段:

状元职业发展较少“出类拔萃”,职业成就远低“社会预期”

自从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我国高考状元选择 就读的几乎都是国内名牌大学和热门专业,接受的是中国一流的高等教育。在社会公众心里,高考状元毕业后应该能“出人头地”成就一番大事业,成为“职场状 元”。中国校友会网大学评价课题组首席专家、中南大学蔡言厚教授指出,然而调查发现,大部分高考状元职业发展的实际情况与社会期望相差甚远,他们当中大多 数没能成为各行业的“顶尖人才”,状元职业发展较少“出类拔萃”,在目前我国主流行业的“职场状元群体”中难觅高考状元的“身影”。

蔡言厚教授指出,分析显示,部分高考状元之所以 职业发展和职业成就远未达到人们的预期,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在选大学时多看牌子、少关注大学的发展环境,挑专业时多随大流奔热门、少立志长远,结果很 多高考状元不得不中途转换专业,这不仅浪费了他们自己的宝贵精力,更多的是浪费了教育资源,而毕业后进入其他专业领域,减缓了他们脱颖而出的速度,降低了 杰出人才的产出率。这应引起高考状元、大学教育者的反思,一方面,高考状元自身要有长远的职业规划、培养较高的专业忠诚度,不选最流行最热门的专业,只选 最好最适合的专业;另一方面,高校和社会应创造高考状元变身职场状元的环境和氛围,加强引导、注重培养、给足支持、鼓励拔尖、追求卓越、实现创新。


文章的作者认为状元们职场失利是因为中途转换了专业,这个分析我不赞同。我认为,关键的问题不是专业,而是思维方法的固化。高考文化培养的是对标准答案的追求,而社会上,职业上的创新则需要提出独特的问题

高考体制的惟一好处就是它是客观,公平的。可是它筛选出来的是答题的高手,不是提问的专家。高考的标准答案就好比是生物界达尔文学说中的一个选择压力,在这个选择压力下能生存下来的“适者”都是非常善于解答问题的人。可是在我们的文化中什么时候提倡过多多提问?如果提问,发现问题,发现需求的能力等不能成为教育体系中的一个“选择压力”,那培养出来的人才就不能是创新人才。

假设有这样一个学校,学生来上课都没有所谓的考试,不是去考学生掌握了多少知识,但是要求他们每天根据学到的知识提出一个独特的问题。我相信这样的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一定创新能力更强。

另一个禁锢创新的文化就是“师道尊严”。教师不应该独霸提问的尊严,不应该拿所谓的标准答案来扼杀学生的思想自由。在google,百渡等搜索引擎能在几 秒中内给出标准答案的今天,教师赖以维持尊严的标准答案也应该贬值了。取而代之的,应该是教师启发学生提问的能力。越是能让学生自己提出漂亮问题的老师, 越值得尊敬。

不把教师,教授视为真理的等同,不把标准答案做为学业的追求,才能鼓励学生提问,才能培养出创新人才。

高考状元在职场上的失利不是他们个人的失败,是我们整个教育体制的失败。状元,是给皇帝准备的人才,不是给社会准备的人才。高考,也是便于自上而下地挑选人才设定的,不是为了挑选社会创新人才设立的。考出来的人才再好也好不过标准答案;而创新型的人才却要自己提出问题,自己找到答案

摆在我们教育体制面前的问题是:我们知道如何用标准答案来衡量学生掌握知识的水平,也知道如何给考生打分;可是我们还没有办法知道学生是否会提问,更不知 到如何公平地评价学生所提出的问题的水平。越是好的问题,越是有价值的问题,越没有现成的标准答案,也就越难“当场”鉴别。所以,考试,很难试出人才的创 新能力。这个能力只能在实践中去鉴别。

在美国,学生从小就被鼓励多提问,课堂上学生提问已经形成了习惯。科学讲座,交流也都一定有很多的问题;再看看我们的课堂,“课堂纪律”严格,提问的机会 很少,永远是被问。在整个学生时代,大脑都永远处在“防守”状态,时刻准备“被问”而很少有“主动进攻”去提问的机会。这样得到的不是“学问”而是“被 问”。

培养创新型人才要从小开始,孩儿的成长都有一个“为什么?”的阶段,那个阶段,他们一天到晚都在问“为什么?”。可是在中国,这个阶段是那么地短暂,很快,家长,幼儿园,学校就开始用各种考试来“衡量”他们的成长了。于是,那些善于提问的孩子都成了“破坏课堂纪律”的“坏孩子”,那些提问的能力也都被扼杀了。

试图让在这样的环境下“胜出”的高考状元在离开校园后的职场变成善于提问的创新型人才,可能吗?


https://m.sciencenet.cn/blog-290052-463631.html

上一篇:加州Monterey海边渡假(照片)
下一篇:北京讲座信息

26 水迎波 孙国涛 吕喆 刘全慧 齐霁 侯成亚 杜以梅 谢鑫 罗德海 武夷山 张玉秀 徐耀阳 张志东 郭超 陈儒军 李永丹 孔晓飞 赵凤光 陈飞 吴吉良 李方和 俞立 Imperfectionist zengfeng zzjtcm goudan1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 20:1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