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科學出發,何時能還家?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jiangjinsong 科學,俺的名字叫科學!

博文

学佛成佛的关键:道证法师讲菩提心13

已有 4798 次阅读 2011-8-15 12:22 |个人分类:科學宗教|系统分类:人文社科|关键词:学者| 佛教, 佛学, 菩提心, 学佛, 成佛

我们学佛发菩提心,念恩、感恩是一个很重要的功课。每天早上一起床,就要学习处处念恩、感恩。假如没有人做闹钟、电池,我们可能每天上班、上课都会迟到。所以,做闹钟的人也好像是我们的妈妈,每天都很亲切、准时叫醒我们。一下床得穿鞋子,没有人做鞋子给我们穿,我们可能会踩到玻璃碎片受伤,所以做鞋子的人也像是我们的妈妈随时在保护我们的脚,使它不受伤。现在,刷牙洗脸,水龙头一开就有水,大家都觉得理所当然。如果没有水,反而会怪:“今天怎么没有水啊?”其实,一打开就有水是应该要感恩的。因为如果没有人装水管、做水道、设水厂,我们就要像古人,得走很远很远的路去挑水,挑得肩膀酸痛才有水用。所以,为我们装设水电的人也好像是我们的妈妈,每天替我们挑水照顾我们。世上如果没有人做锅子、茶壶,我们就无法烧茶、煮饭菜,就得口渴、饿肚子。平常,我们可能会以为:是自己会赚钱而能过生活的。其实,在台风、地震、水灾等种种灾难中,就可以体会出:并不是有钱就有办法的。比如说,如果没有电力公司的菩萨为我们服务,如果不是他们肯冒着生命危险在台风天为我们修复电路,我们就得忍受没水没电的不便,夜晚也会是一片漆黑。哪里可能手一按开关,灯就会亮;一觉得燥热,就有冷气吹。世上如果没有人肯耕种,即使有钱也买不到饭菜吃。如果没有人肯制造车子、修理车子,我们要出门就很不方便。当我们发现屋子里某些设备有故障,或某些地方会漏水、漏雨,一觉得不方便往往会埋怨,而很少人住在屋子里懂得感恩念恩。试想,如果没有人愿意为盖房子而忍受风吹日晒、忍受全身沾满泥浆的辛苦,我们哪里有房子可以住呢?我们能不必受日晒雨淋,就是他们代我们受苦而让我们享受安稳,他们也等于每天都在当我们的妈妈,甚至是菩萨在帮我们遮风挡雨呢。我们穿衣服、盖棉被,可能都只注重花样合不合自己的意、颜色喜不喜欢,很少用心体会、感恩。世上如果没有人纺织,缝制衣服、棉被,我们就得受风寒的侵袭,冬天半夜里会冷得瑟瑟发抖睡不着觉。所以纺织、做衣被的人也像我们的慈母,每天默默温柔体贴地照顾我们,给我们温暖。所以仔细一体会,我们实在是仰仗一切众生的恩惠在过生活。我们每一时、每一刻都是活在众生的恩惠当中。所有的众生不但过去生都当过我们的妈妈、对我们有养育之恩,连现在这生也都像妈妈一样,处处照顾着我们。如果我们深入去体会,常念恩感恩,生活就会快乐,而且自自然然就会生起要报恩的心。所以七重因果的第二是“念恩”。

 

    第三是“报恩”。报恩,也就是体认到:我可以说是每一位众生的子女,处处受到众生给予的恩惠,我应该尽心尽力来报答众生的恩惠,不能将报恩的责任推卸给别人。说到报恩的方法,当然可以随时随处努力让众生方便、快乐来报恩。但不论是给他们物质或者生活上的帮助,都是一时而短暂的。如果我们想要彻底报恩,必须设法让众生永远快乐。想要使众生永远快乐无忧,就要让他了解佛法,找到心的本源,才能免除他生老病死的轮回痛苦。

 

    以上,我们是说:第一“知母”,第二“念恩”,第三“报恩”,三层的体会和用心。

 

    接着再讲第四“修慈”以及第五“修悲”。“慈”和“悲”一般都合在一起说成“慈悲”。其实“慈”和“悲”的意义不同。“慈”是给予众生快乐,“悲”是解决众生的痛苦。按照七重因果的修法,是先修慈再修悲。修慈,要由培养随喜的心开始。众生快乐我们就欢喜,处处都想让众生欢喜快乐。修慈心的功德很大。我们都知道,在对十法界的供养里面,以供佛的功德最大。但是,如果能发起慈心,修慈心的功德比供佛还要大。佛经告诉我们,即使我们用很多珍贵的东西去供佛,而且是供养无数的佛,甚至又供养很久,如无量劫般长久,这样供佛的功德还不如修慈心的一分功德。这是《三昧王经》里说的。为什么呢?因为当我们发起慈心、要让众生快乐的一念之间,就是突破了一向自私的束缚、突破了我执的障碍。如果,我们不发起这念慈心,就好像一直笼罩在乌云当中。一旦发起要让众生快乐的心,就好像太阳穿透乌云射出光来。我们知道,只要能透出一道光芒,长久的黑暗就消失了,而能开显本性的光明福报。

 

    有些人很不喜欢别人快乐。比如说,看对面人家考中了状元很荣耀,心中就生气嫉妒,若不利用三更半夜到对方的门上去涂一堆烂泥巴,心中就会因很不平衡而睡不着觉。或者听到别人被称赞,心中就很不高兴。这就是被嫉妒的乌云障碍住了,本性的光明慈心就透不出来,别人快乐他反而自愿懊恼倒霉。如果不好好地修慈心,随喜和众生一起快乐,一定是自己吃亏受苦。因为,我们内心的乌云并不会挡住别人,只会挡住自己的光明和福报而已。前面说过,众生只是我们自己的心影,人生就像是立体电视机上面的影像。如果我们拿烂泥巴去涂电视上的人影,也只是把自己的电视机弄脏而已。

 

    再说修慈心的次第,是要由身边较亲近的人开始练习,希望他们快乐也想办法让他们快乐,接着再推广到关系较疏远、交情比较平淡的人,然后再提升到对怨家或曾伤害我们的人也要生起慈心,打从内心诚恳希望他们平安快乐。当然其中要对仇敌生慈心、希望他快乐,是比较不容易做到的。但是如果我们发得出这样的心念,就是修行当中的一大进步,也表示心渐渐清净了,佛光不再被我们心中的乌云挡住了。试着这样一层一层地提升才能真正对广大的一切众生有慈心,否则只是闲来无事时口头上讲讲“要让众生安乐”,一碰到事情、一遇到众生得罪我们、伤害我们就会起懊恼,慈心就不见了。古德说过,当我们的冤家遇到不幸的时候,就是我们心地的大考验。如果我们觉得:那种人遇到不幸是应该的,或者心中幸灾乐祸、偷偷欢喜他受报应,这样就表示我们根本没有发起希望他安乐的慈心。这时,我们就要格外小心了。因为不幸的是自己,并不是对方那个怨家。因为没有发起慈心就表示心很黑暗,心黑暗当然命运就黑暗,也表示我们的心离佛还很遥远。这是我们自己不幸,必须要好好改进,修正自己的心。有很多人不遵照古德教的次第来修慈悲,时常弄反了。对不熟的外人很亲切很好,但在家里却很霸道很任性,舍不得给家人一点的欢喜、快乐和尊重。看到外人可能是笑眯眯、很有礼貌地问讯,但是一看到家里的人却一脸臭臭的,开口就嫌东嫌西,嫌儿子太胖、嫌女儿成绩不好、嫌薪水太少,一肚子不满意,让全家乌烟瘴气。既不点个头也不笑,更别说问讯那么有礼貌了。如果,先生要求她照顾公公婆婆,她就说:“那是你的爸爸妈妈,你自己去看好了。”先生如果不先对她有礼,她就昂起头不理他,还理直气壮说:“他不先邀我,我干吗要理他。”很懒得先给对方快乐、不愿意布施欢喜给家人。家里的人问话也懒得好好回答,讲话口气都很硬、很令人难受。说实在,连对自己最亲近人都不肯布施快乐,对其他人的慈悲哪里会是真实的呢?七重因果的第四“修慈”,就是说我们起心动念如果不是要让众生快乐的慈心,就必须注意修正过来,让自己发起要给予众生快乐的心。

 

    下面再说七重因果的第五“修悲”。

 

“悲”就是希望众生免除一切痛苦。修悲的次第和前面修慈一样,也必须由最亲的人开始,然后推广到交情平淡的众生,再提升到敌对的人。如果我们对亲人都没有真正的慈悲,并不想让他们离苦得乐,甚至还故意和他们抬杠、让他们生气,这样,说要对一切众生慈悲就可能只是一个口号罢了。

 

    比如说有些人自己的父母或公婆生病,行动不方便、很痛苦,她都不愿意照顾,可是却肯去当义工照顾其他的人。如果问她为什么,她就说“我的爸爸妈妈很会嫌我”,或者说“我的公婆很会对我唠唠叨叨”,甚至说“我照顾他们都没有什么趣味,不但没功劳,也没有什么成就感”等等。我们要特别注意,虽然大家外表上看起来都是在当义工为人服务,但是内心的想法若是有偏差,果报是会相差很大的。像刚刚所说的那种观念,她当义工不是为了慈悲要让众生离苦得乐,而是要获得别人对自己的肯定和称赞,和追求自己的成就感。所以,没称赞她的人她就不想照顾,宁可不顾他们的痛苦而去做比较能得到别人称赞的事。像这样的想法和做法,即使是去当义工,可是修悲心没有按照次第,同时,内心的动机也不全然是为众生服务,而是为了自己要获得肯定和好名声。这就是在布施善心当中还掺杂了求好名声的杂念——名利心,这就像一锅好汤里掉进了一颗老鼠屎,整锅汤的气味就变了。因发得不正,果当然就不正。这就是有偏差的悲心,属于省庵大师所说“八种菩提心”中“斜”的菩提心。斜的菩提心就是发心不正确,好比射箭,箭在弓上若放歪了,这支箭射出去绝对不能中靶的。请大家注意我们说这些的目的并不是劝大家不要去当义工,也不是劝大家只顾自己亲人就好,而是在提醒大家:修悲心必须要慎重检讨自己的心念和动机,发心要清净、真正为令众生离苦得乐,而且要修前面所说的“平等心”,去除对亲人的贪心和责怪的心。我们的因如果发得对,果自然就对。《菩提道次第论》教我们修慈、修悲要由最亲近的人开始,如果不照次第来修就自以为是对一切众生慈悲,结果是连最起码的一念慈悲心都没有发过。自以为学佛又参与佛教团体,然而可能只是一直在做一些表现自己、希望得到称赞和肯定的事而已。如果没有人称赞或肯定的工作就不肯发心做,不肯默默为人拔苦予乐。这样的心态和佛是不相应的,甚至只是在增长自私的我执而已,对佛性的开发反而是障碍。

 

要培养悲心,先要观察世间的痛苦。这世间处处都可以看到众生受苦,尤其到医院就更能体会。很多人会觉得那是别人的苦,和自己无关,不痛也不痒。其实每个人都可能遇到,如果我们仔细观察体会就会有深一层的发心。有人说,他没见过地狱众生也没见过饿鬼,所以无法相信佛经中所说的地狱和饿鬼道众生的痛苦,其实我们由人世间种种苦就可以体会。我们看医院里,有人正在受开刀、割胃肠的痛苦,有人在受锯腿、补皮的苦,有人在受断手、割舌头的苦。以前在外科实习的时候,曾经值班,一夜总共开了七刀。有的割盲肠、有的开脑,脑部开刀时得用电据把头骨锯开。那个病人在吃晚餐时人还好好的,也不知道自己过一会儿就会脑中风,头骨就得被锯开。有人脚断了必须接骨,有人大出血得剖开肠胃。有时整个晚上被病人叫过来、叫过去,看这个也苦、那个也苦。我一个人两只脚跑来跑去,跑到不知道该先去救谁才好。那时才猛然了解,为什么佛菩萨化身无数亿去救苦救难。晚上值班急救,忙得分身乏术时,真渴望能顿时化身千百亿。不管我跑得多么快去看病人,病人都还是觉得他已经等了很久。因为痛苦的时间一分钟也很难熬,一分钟也感觉太久,每个人都想要早点儿停止痛苦,早点儿解脱、离苦得乐,每个人都渴望救助的人赶快来,希望有人能拔苦予乐。我们自己痛苦时也是一样,需要人家的慈悲救助,所以慈悲是每个众生都需要的、都渴望的。所以我们要时时培养慈悲心。

 

    曾经有一位小姐,她的爸爸做心脏手术时,她进开刀房去看,看到自己的爸爸胸腔被用电锯锯开,又把肋骨移开。她非常哀痛,从此就发心吃素食了。她流着眼泪告诉我,她到市场看到人家在杀鸡,剖开鸡胸时,就会联想到爸爸开刀的那一幕。她深深体会那只鸡的痛苦。她说:“我哪有资格去吃鸡呢?我哪有资格让它那么痛苦呢?”她发起了“不忍众生苦”、要救众生的悲心。佛菩萨的慈悲,是看每一位受苦的众生都宛如最慈爱的妈妈看到唯一的孩子受苦一样,甚至是感同身受。我们培养慈悲心也要如此。起初要特别用心交换角色、将心比心,培养到自然而然、时时处处都可以体会众生的痛苦而发起悲心。

 

    接着讲七重因果的第六,“修增上心”,或说修“增上忆乐”。“忆”是忆念的忆,“乐”是快乐的乐,读作“yao(第四声)”。在第四“修慈”、第五“修悲”以后,还要发起一种“增上心”。什么叫“增上心”呢?就是慈悲一直增长,往上发展、自然发起一种决定的心。决定要让众生免受痛苦、让众生都快乐乃至究竟成佛、永远离苦得乐。因为只有成佛才能够永远快乐。一旦发起这种决定心,就会产生责任感,感觉让众生离苦得乐就是我的使命,不会把责任推卸给别人。因为“不忍众生苦,不忍圣教衰”,所以愿意发心挑起重担。菩提心也就是这种增上心的结果。修增上心,不但在佛堂做课发心,乃至出了佛殿,在日常生活中都时时刻刻想让众生离苦得乐。即使是单单和一个人相处聊天,也都没有离开这种心,诚恳希望她也了解佛法的殊胜,很想帮助她开发佛性。我们凡夫的烦恼习气很重,很不容易发起真正的慈悲。因为烦恼习气不是一时就能降服的,所以我们得时时注意培养慈悲来降服烦恼。或许有人会说:“世上佛菩萨那么多,高僧大德也很多,苦难的众生有他们度就好了,哪有我的责任呢。”这种想法就好比自己的父母在挨饿受苦,却想:“世上慈善机构很多,让他们去救就好了,我没有责任啦。”大家要了解,从无始以来,我们就曾经领受一切众生的恩惠,所以报恩的责任当然是落在我们自己身上,总不能自己受恩惠却推托叫别人去报恩哪!我们将报恩、慈悲当作是自己的责任,是应该做、而且是欢喜做的,又觉得不做不行、不做过意不去,这就是修增上心。综合用一句话来形容,就是不但理不可却、责无旁贷,而且情不自禁。

 

    接着说七重因果的第七,就是“菩提心”,也就是求无上菩提的心。前面说到修增上心,是很愿意挑起救度众生的责任。但是实际上我们没有这个能力,那么怎样才有这个能力呢?就是要成佛才有能力。佛的身口意三业有无限的功德,才能度化无限的众生。如果我们快些成佛,就可以圆满度众生。那时,从我们身口意都可以放光,有能力帮助每一个众生。所以,为了度众生,我们就会很精进,愿意用最快的速度来累积功德,愿意去做任何一件可以成佛的功德,也会专心、尽力深入去修成佛的法门。犹如灌溉于树根,自然得花果一样,在我们帮助众生、利益他人的过程中,自然会成就我们的慈悲、智慧而圆满佛道。这是为了彻底度众生,由前面第六的增上心再发起要究竟成佛的菩提心。我们要时常思维佛的功德,才能够生起决定的信心。佛的身口意各有什么功德呢?佛的化身具足三十二种好相,而且每一种相里面又有八十种随形好,也就是每一好相都含有八十种维系的好形,这是无量的功德所成就的。此外,佛的语言方面,可以说,“世间好话佛说尽”,佛有六十种妙音,每一种音声都可以演说无限的佛法,不论是何种语言的众生,听闻佛的音声都能了解佛理。经典说:“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佛只要用一种音声演说佛法,众生随它自己的种类都可以得到理解并且由了解佛法而得到解脱。佛的心包含了无限的慈悲和智慧,他不但了解宇宙的真理,也了解一切众生的心理,佛的智慧是能了解每一道众生的状态、因果,佛的慈悲是“怨亲平等”又“不舍一人”的,不论你过去曾骂佛、毁谤佛甚至害佛,或者曾是他的亲人,佛都平等慈悲包容救度,设法让你得到最大的好处。能常思维佛身口意的功德,就可以生起决定的信心,决定要成佛度众生,这就是“发菩提心”。

 

    以上是说明修菩提心的次第:七重因果。第一“知母”,第二“念恩”,第三“报恩”,第四“修慈”,第五“修悲”,第六“修增上心”,第七“发菩提心”,发求无上菩提的心。

 

    下面,简单介绍修菩提心的第二类方法:自他相换,也就是以爱护我自己的心转作爱护众生的心。这并不是执著,而是用平等心来爱护。比如说,我们很不喜欢被欺骗,那么就交换角色,了解别人也是一样。所以,就以体谅、爱护对方的心来说老实话,不要骗人。再比方说,我们很不喜欢在需要用东西时却找不到的不方便。那么就交换角色,爱护别人,不要随意把别人的东西移位,令人找不到很着急。而且动用别人的东西之前,一定要经过许可。再举例说,我们自己绝对不喜欢出车祸而断一条腿,更不愿让人家把自己断的腿拿去秤斤秤两地卖,或者让人家吃“红烧人腿”、“烤人肉”,所以,我们就交换角色,体会众生,他们也很不喜欢断一只腿,让我们吃“烤鸡腿”或者“卤猪脚”啊。如果,有人将你儿子、孙子的肉剁去红烧,还边吃边喊着:“好吃啊好吃,这孩子肉很有营养,很补血耶!”你是不是会很痛苦,觉得他们很残忍,甚至会怨恨想报复呢?因此,我们就要交换角色体会众生,他们也很不愿意自己儿子、孙子的肉或尸体让我们煮来吃还边说“好吃、补营养”。当吃的人叫好时,死者的亲属会咬牙切齿啊。我们如果时常交换角色来体会对方的立场,自然就可以了解众生的心,也了解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该做的就用慈悲心去做,不该做的就马上改掉,才能和菩提心相应。

 

    发菩提心是如虚空不可思量的大福德,不是人天有漏的小福德。莲池大师说,是“善中之善,福中之福”。而阿弥陀佛就是已经圆满的无上菩提,也是具足一切福德的名号,所以持念“阿弥陀佛”名号,持得口和心深深相应,心与佛步步不离,处处学和阿弥陀佛一样,这样的持名就是“善中之善,福中之福”,也正是“发菩提心”,正是往生西方的大因缘。

 



https://m.sciencenet.cn/blog-224810-475376.html

上一篇:中国应当向印度学习
下一篇:业内称八成国际狩猎收入不直接用于动物保护

6 骆小红 王号 XY guanzhe kexj qianjiangyuemim

发表评论 评论 (9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 22:0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