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joy life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jlxt33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作万言文

博文

该如何做一名教师呢?

已有 4084 次阅读 2011-8-23 11:13 |个人分类:学之有本|系统分类:教学心得|关键词:学者| 教师, 职责, 师生

     高中同学聚会,我们邀请到了当年我们在校时的校长和书记,还有6位任课老师,老师们都给做了精彩的讲话;同学们也抓紧一切时间聊天,忆往昔,展未来。作为一名教师,从老师和同学们的交谈中,我一直在思考究竟该如何做一名教师呢?因为老师和同学们的话告诉我老师对学生的影响太大了,尤其是当我们小的时候,很多时候老师的影响远远大过父母的影响。
 
(一)教师应该拥有值得学生信赖的人格魅力
     俗话说:“亲其师则信其道”。学生喜欢一个老师亲近老师是完成“传道”职责的基石,这与某教育学家说的“教师的人格是进行教育的基石”的道理是相同的。喜欢一位老师,不仅仅体现在学生会认真地学习老师传授的知识和科学体系,更重要的是会学习老师的思想品德、行为方式、工作态度,甚至是生活习惯等。
     作为山西省的重点中学,学校和学生的升学压力都是很大的。直到现在校长都记得我们87届取得的辉煌成绩,学生们当然都心无旁骛地专注于学业,似乎根本没有多少精力专门在意老师的行为等等,但是现在回想起来,给我们留下来的却是老师们的敬业、执着、负责任,这些都如无声的春雨悄悄地滋润着那幼小的心灵,使我们受益终生。
     同样地,如果老师在某些涉及到学生自尊、自信等方面时,言语或行为不得体,也会给孩子们造成深远的影响,也许那些伤痛也是终生的,随着年龄的增长,大家可以笑谈很多事可以理解很多事,但并不意味着可以忘却那些事。
     因此,教师的人格魅力首先在于严于律己,不仅要品德高尚、业务精通,而且要真诚地热爱教育、热爱学生;更重要的是要真的懂得一些心理学知识,能够理解同事和学生;同时要具有一定的品味,穿衣戴帽、言谈举止、审美情趣、创造能力等。
 
(二)教师应该具备良好的职业态度
     职业态度体现在如何对待自己的工作。作为教师展现职业态度的就是课堂上的讲授、课下的辅导、其他的交流。
     职业态度中首要的是业务素质,这也是直接呈现给学生。一位业务精良的老师大多是受学生欢迎的,这也是“授业”的职能啊!因此教师必须孜孜以求地提升自己的业务素质,不论是讲授的知识本身还是传达信息的方式,都应该精益求精。而这些正是五中那些老师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事实上,精良的业务的表现形式除了高考中取得高分外,更多的体现在工作态度和工作能力上。
     除了业务精良外,职业态度中很重要的是对待自己职业或工作的心态。老师们虽然辛苦但是那种认真和快乐的课堂情绪很是感染我们,特别是当我们看到课堂上老师灿烂的笑容时,在快乐中学习真的是快乐的享受。快乐与严谨并不矛盾,也未必会造就懒惰,那么我们为什么不快乐地没有 抱怨地工作和生活呢?这样的情绪不仅使自己愉悦,也会感染周围的人,特别是那些似乎正准备接受老师们态度的学生们。
 
(三)教师应该准确定位与学生的关系
     关于这个问题有很多讨论,比如像父母、像朋友等等。
     1.教师可以像父母一样吗?
     可以,但仅仅在于教师可以像父母一样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可以不求任何回报地无怨无悔地付出,可以把自己知道都告诉学生,而且很多情况下,老师跟父母一样是不能选择的,但是教师永远也不能像父母那样溺爱或打骂学生,父母与孩子之间是血缘关系,是割舍不了的,而师生之间则不同。所以教师很多时候不能像父母一样。
     2.教师可以像朋友一样吗?
     可以,我们常说良师益友,这是最好的师生关系了。但是一旦师生之间成了朋友,那就很难为师了,毕竟作为教师除了知识,更多的还得给示范学生做人做事的方法和底线呢,不是吗?所以在对学生的理解上可以像朋友一样,但很多时候不能像朋友一样。当然更不能有超越师生或朋友界线的其他关系,诚然,在大学中师生恋不是个例,但这也应该是学生毕业后才能确定的关系吧。
     3.教师与学生只能是师生关系。
     这个定位是必须的,只有这样师生才能谨守各自的本分。教师也才能在学生的成长中真正起到教师的作用,当然我们也知道教师也不是圣人,不能要求完美无瑕,但是如果作为教师能准确地定位自己,那么还是可以做个受学生尊敬的教师的。
 
     总之,做教师不易,做个有良心的好教师更不易,当然如果心中有些作为教育家的理想并为之努力更是难上加难啊!只是,我们至少要做到不误人子弟吧。
    
     


导师与学生
https://m.sciencenet.cn/blog-293156-478579.html

上一篇:壮美三晋(2)——辽阔的亚高山草甸
下一篇:梦想与现实

9 刘洋 张玉秀 吕喆 吴飞鹏 刘华鼐 杨秀海 虞左俊 李学宽 丁甜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 05:1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