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hanb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hanb 教育工作者

博文

健康的精神寓于健康之身体

已有 10472 次阅读 2008-12-8 16:19 |个人分类:未分类|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学者| 健康, 身体, 精神

健康的精神寓于健康之身体

 “健康的精神寓于健康之身体”,这是洛克绅士教育思想所特别强调的。洛克主张把健康教育放在全部教育、教学的第一位。他的《教育漫话》的第一部分论述的就是体育。有意思的是,洛克竭力反对儿童的娇生惯养,主张儿童多到户外活动。强健的体格加得体的德行和入时的礼仪与渊博的学识才是完美的绅士,这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向来看好的黄袍马褂加熟读四书、弱不禁风的白面书生形成鲜明对比。

卢梭同样也十分重视体育对儿童成长的意义。指出教育的最大秘诀是:使身体锻炼和思想锻炼互相调剂。卢梭讲得很明白:“为了要学会思想,就需要锻炼我们的四肢、我们的感官和各种器官,因为它们就是我们智慧的工具,就必须使提供这些工具的身体十分强健。所以,人类真正的理解力不仅不是脱离身体而独立形成的,而是有了良好的体格才能使人的思想敏锐和正确。”

看得出两位哲人的体育教育观既有形而上的分析,也有具体的实用价值,不过他们都侧重体育之于个体的意义。

    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教育家福泽渝吉更是把体育提高到事关一个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的高度来认识的。认为缺乏行之有效的体育锻炼及健康体魄的养成,任何智慧及操行的提高及培养都会成为无本之木,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提高也只能成为空谈。

其实体育的意义远不至于强身健体。体育还是一种教育,一种精神修养,一种人生态度。体育就是生活本身,就是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体育不是可有可无而人生的重要内容。

众所周知美国是体育强国,那是得益于美国家庭与学校教育都十分重视体育,这源于美国人普遍具有较为科学的体育观。一般美国人家之所以鼓励孩子参加体育活动,目的并不仅仅是为了锻炼身体,更无意让孩子成为体育明星,而是把体育当成是一种特殊的教育方式与生命形态。在美国所谓的“人文教育”就包括体育。体育和人生的关系就如同数学与科学的关系一样,体育还是培养竞争意识的场所、演练团队合作精神的舞台。体育除了看得见的肌肉的发达与躯体的健硕外,更重要的是精神意志的锤炼,和积极进取的人生姿态。

只要稍加留意,你就会发现,许多美国影片中都有家长陪同孩子一起参加各种体育比赛的镜头,而且每一位家长都是称职的拉拉队队员。孩子的每一次赢球或者取得好的名次,家长都给予狂热欢呼,即便是那些在比赛没有夺得名次的孩子,包括他们的家长在内,都表现得非常开心,孩子们从小所接受的体育教育就是重在参与,重在享受生命快乐的成长过程,而不在输赢。美国社区最热闹的场景之一就是各种学生体育赛事。

等进入大学,美国青年基本上都已经具备了良好的体育素养。同时大学为每一个热爱体育运动的学生创造了极为便利的条件,各种运动队应有尽有,比方说耶鲁大学不仅男队很多,女队也几乎同样多。耶鲁人的体育观是,重在参与和普及,而非专业化、竞技化。所以他们不招体育特长生,也不设体育奖学金。因为体育是每一个学生份内的事。

英国著名的“伊顿公学”,这所几乎专门出产首相、议员和科学家的学校,地处乡村僻野;学生一律住校睡硬板床,冬天也不许关窗户;连续数天在森林里野营;让人筋疲力尽还必须咬牙坚持体育运动,这正是洛克教育思想的具体体现。

但到了我们这里,体育却完全走样了。为了高考,可以抛弃体育乃至以牺牲身体健康为代价。据笔者的了解,如今的学生,不要说正式的体育课不好好上,就连课间操也懒得做。笔者亲眼所见,体育课上老师组织学生做预备活动,要求同学们跑起来,可是几十位同学就几个人在跑,跑出去没几步就东倒西歪地躺在操场。周一的升旗仪式上,总能看到有学生体力不支提前离场。近年来,眼见着孩子们的身体状况每况愈下,身体素质出现明显下滑的趋势。

为了扭转这种局面有关方面先后出台了政策和举措,目的无非是督促广大青少年投身体育锻炼,可是效果都不是那么明显。于是最近教育部又推出了冬季长跑,笔者对这样的举措能否收到预期的效果仍心存疑虑。很显然,问题的根本并不在于是否能找到合适的体育项目,而在于人们的思想认识与科学的体育观有着巨大的差距。当下的社会弥漫着浓厚的功利主义体育观,在许多人看来,如果不能确保获奖的话,从事体育有何意义?如果不能通过体育特长途径考上大学话,何必费那么大力气搞体育锻炼;最起码,参加体育运动应该达到强体健身延年益寿的作用呀,这就是人们普遍所持的体育观。可是顾拜旦所赞美的体育的正义、体育的进步、体育的勇气、体育的乐趣都到哪里去了,丢失了灵魂的体育还有意义吗?

    如果不下大力气宣传正确的体育观,彻底铲除人们灵魂深处对于体育的偏见与误解,不赋予体育以乐趣、生活的态度、教育的价值等精神意义,体育永远只停留在躯体与肌肉的层面,这样的体育不仅是残缺的,也是不可持续的。



https://m.sciencenet.cn/blog-110064-50255.html


下一篇:县一中现象之种种

0

发表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6 03:3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