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锦清的博客天地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angjinqin 写博客我是小学生,向网友学习,建设和谐友谊乐观豁达的博客天地

博文

我国现代学术界的缺失之一:学派

已有 5020 次阅读 2011-11-30 10:11 |个人分类:杂谈评论|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学者| 学术界, 学派

          我国现代学术界的缺失之一:学派

    昨天夜里醒来突然涌现一种思路,感到我国现代学术界一直缺乏不同的学派,很多人,特别是年轻一代,恐怕对什么是学派了解很少.因为学术界和各种学术会议很少有意思来探讨这个问题。今年3月,我在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所组织的 “Recent Progresses in Complex Network Research” (KITPC/ITP-CAS, Mar 14 - Apr 1, 2011)会议和2011年复杂系统国际会议(423-24,南京)上,在报告时我比较详细介绍和评述了普利高津为首的布鲁塞尔-奥斯丁学派在非平衡统计物理方面极富特色的贡献。但是好象许多会议我从来没有听到什么学派的事情。我认为:我国对于学派的发展很不重视,这可能也是影响我国科学创新和以更大的步伐走向世界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果不同领域都有不同的学派,自然也必然到处出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生动活泼的繁荣局面。我国百家争鸣”源于春秋 ( 公元前 770 ~公元前 476 ) 战国 ( 公元前 475 ~公元前 221 ) 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因此,有必要来聊一下 “学派”,提醒大家这是一个很值得注意的问题。

    其实,“学派”在世界学术界自古有之,它的形成史源远流长,学派形形色色,不胜枚举。《辞海》中学派的词条解释为:一门学问中由于学说师承不同而形成的派别。这是指传统的师承性学派。因师承传授导致门人弟子同治一门学问。在中国早已有之,早在先秦时代,中国学派已初露端倪。中文古籍中不乏学堂讲堂书院的记载。讲学者听讲者两者之间的师生关系和学问师承渊源随之而生,由此形成师承性学派势在必然。先秦诸子百家便是古代的一种学派,尤以他们当中的儒、墨、道、法四家所体现出的师承性学派特征最为显明。这种因出自于同一师门且学术观点相同的师承性学派,在中国古代史上不乏其数。同样,因以某一地域,或某一国家,或某一民族,或某一文明,或某一社会,或某一问题为研究对象而形成具有特色的学术传统的一些学术群体,同样可称为学派。例如,欧洲有布鲁塞尔-奥斯丁学派,哥本哈根学派、法兰克福学派、维也纳学派等,西方经济学界相继涌现的芝加哥学派、奥地利经济学派、瑞典学派剑桥学派洛桑学派地域性学派以及重农学派、现代货币主义学派、供应学派等问题性学派

  由上可见,东西方学派的形成,大致有赖于三种因缘:即师承、地域、问题,因而大体上可归为三类:即师承性学派地域性学派问题性学派。三者互有联系,它们之间的划分界限绝非泾渭分明。中国古往今来的这些学派呈现出一个显著特点,即皆为汉学派(以汉学为研究对象)。而当代在广西壮族自治区这一地域由一群长期以壮学为研究对象的草根学者形成的地域性八桂学派的横空出世,终于打破了自古以来汉学派独领风骚的局面。

  事实上,随着探索自然科学和哲学的风气蔚然形成,师生关系自然应时而生,以致以师承关系为中心,或以文化和学术活动倡盛地区为中心,或以博学者为中心,或以观点和学说相近为中心的学派随之诞生。  

  初步看来,我认为,我国现代也存在不同学派,只是大家不去特别关注而已。例如,可以说,存在钱学森学派,他是中国最早明确提出探索复杂性巨系统的著名科学家,他在20世纪80年代复杂性研究刚刚兴起的时候,就提出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等概念,在他周围凝聚了一批弟子,不少人已经是院士级和学术带头人,他们曾经经常一起探讨问题,在国内颇有影响。无疑,其他学派在我国也同样存在。但是我们没有重视和发挥他们的应有的作用。我认为,在我国大力提倡发展不同学派,可以极大激活我国科学学术界的潜力、活力、动力和创造力,能够有效地迎战21世纪网络时代的高科技巨大挑战,提高我国在国际的科技竞争力和综合国力!

      

https://m.sciencenet.cn/blog-266190-513212.html

上一篇:征求意见:商量“2012年第八届全国网络科学论坛”
下一篇:[新增所有报告人照片】"复杂系统与经济物理论坛"的风采

15 许培扬 赵纪军 刘洋 王涛 杨正瓴 吴吉良 方晓汾 曹聪 戴德昌 刘广明 周涛 洪昆辉 石磊 宋敦江 arpku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 19:1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