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晖: 首都师范大学数学系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arithwsun

博文

教学改革的“窗口”

已有 3495 次阅读 2011-12-13 09:31 |个人分类:Book-W|系统分类:教学心得|关键词:学者| 教学, 时间表, 课程时间表, 教学结构

我们把"课程时间表"作为教学改革的突破口,前面说过,教学内容的改革是最难的,因为需要大学问家的参与和普通教师们的渐进式改变,这两点,都极为不容易。

我们国家,在教学的改革上,传统的手法是改革教材,即改内容,大学如此,中小学也是如此。这种思路实行这么多年下来,还是有很多不足之处:

    一、各级教材的改革,并未得到中国顶级科学家的充分参与,甚至有些新编教材,已经被很多关心教育的顶级科学家所否定,仍然被教育部强行推广。

二、教材占了中国出版市场利润的重头,每一次改教材,都是一次利益的重新分配,在任何一个层次忽视教育的公益属性,就一定会在这个层次出现教育问题,这已经是一个规律。

三、新编教材,如果变化过大,就需要普通教师们的适应和学习,教育内容的改革不是一场疾风暴雨式的革命,是需要慢慢来的,另外,真正的发展方向应该是,教师应该在教材选定上有更大的自主权,那些喜欢自制教案的传统教师,如果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是有可能获得更大帮助的。


    我们在本文档中建议的教学改革首攻方向,则选在了"课程时间表"的设置上,因为"课程时间表"充分地反应了教学结构和教学操作。如果"课程时间表"的设置,不先进行基本的分析和定位,那么教学内容的改革,不容易在流程上得到保证,甚至很可能走向"学科细分"的趋势,"学科细分"是现代科学发展的专业化要求,但是,作为教育系统,不管是中小学,还是大学,都应该警惕"学科细分"趋势,保证住学科分类粗浅条的教学结构。

    怎么保证住呢?就得靠"课程时间表",先把"课程时间表"定下来后,教学结构就获得了肯定,至于具体的教学内容上的改革,就可由各大类的教师来实践,若我们的教育体系具有良性的上下沟通机制,这些教师中甚至会包括相关顶级科学家。

    阅读古今书籍,我们可以知道,那些写的最好的教科书,大都还是该学科的顶级科学家写的。国内一些大学基础课教科书越写越多,但是仔细看看,其实质大多还是把先前那些顶级科学家写的教材当作母本。

    所以,教学改革的目的,不是去取代这些顶级科学家的作用,而是要打开窗口,没有窗子就要把它先建起来,在经济制度上,这个窗口就是本文档第一部分的关心所在,在文化制度上,这个窗口就是本节所言的"课程时间表",和其背后的原理,教学结构的二维九宫式理解。

第二部分 教学结构的一种理解模式与课程时间表


https://m.sciencenet.cn/blog-45143-517918.html

上一篇:阶段性学习提示+战略性学习提示
下一篇:遥想未来十年教育政策:抓两端

0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1 15:3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