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子勋说势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imonjo828 海纳百川,兼容并蓄;求知忌满,得志莫狂。

博文

不打破垄断,“公益性国企”只能是空话

已有 2781 次阅读 2011-12-14 10:33 |个人分类:中国经济时报|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学者| 中国经济, 热门话题, 2011, 国有企业, 中国企业

  2011年12月14日,刊于中国经济时报
  http://jjsb.cet.com.cn/DigitaNewspaper.aspx?paperID=3014&verName=评论&Verorder=A02
  国企改革问题已然是当下的热门话题。据12日媒体报道,国资委副主任邵宁在“2011中国企业领袖年会”上首度提出“公益型国企”概念,被划进这一类别的包括石油、石化、电网、通信类央企。消息甫出,立即引起舆论的一片哗然和公众的普遍质疑。尽管国资委随即予以纠正和澄清,称邵宁提出的“具有公益性质的国有企业”不等于“公益型国企”,不过这种咬文嚼字的辩白,似乎更让外界难以信服。
  不可否认,国企改革一直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中最难啃的硬骨头,客观来讲,国有经济在经历“抓大放小”、股份制改造后,国企公司治理确有改善,企业效率也大为改观。不过,改革后的国企也出现了新问题,国企过度介入经济,垄断了资本要素,进而忽略了经济属性和市场公平。试想,当一个“巨无霸”横行市场时,它的效率越高,对市场公平造成的损害或许就越大。
  在这种特殊背景下,国资委谈“具有公益性质的国有企业”、“公益型国企”都不免让人大吃一惊。比如三桶油,足以看到央企垄断问题远比国资委的公益性更刺眼。为解决石油国企的亏损和国内成品油供应不足的问题,我们出台了与国际接轨的成品油价格管理办法。这个方案的实施给三桶油带来了巨大利润,却没有解决油荒问题,反而是更加频繁。今年下半年的油荒从沿海的江苏、浙江、山东等地,蔓延到中部的安徽、湖北等地,而西部地区的成都、重庆等地也相继“沦陷”。但是,两大石油公司对外供应的柴油量由前期的不限量转变为限量,且以最高零售价惜售、断售,主观“断油”现象非常明显。
  更让人不解的是,《央企2010年度分户国有资产运营情况表》显示,中石油以净利润1241.8亿元成为“最赚钱央企”,却以“政策性亏损”为由向国家申请财政补贴。全国工商联石油商会原秘书长王勇表示,“连续数年,中石油都会向国家申请金额不等的财政补贴,最高的时候一般都在300亿左右,说是填补企业亏损,这是很不合理的。”
  以上这样的行为与“公益性”之说显然极不相称。不禁要问,国资委所指的这个公益性到底是什么?邵宁说,具有公益性的国有企业有一些共同的特征:第一,产品或者服务关系国民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最基本的保障条件;第二,在经营中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垄断因素,有些是寡头竞争,有些是独家经营;第三,产品或者服务价格由政府控制,企业自身并没有定价权;第四,企业社会效益高于经济效益,经常会承受政策性的亏损等等。按照这个标准来理解,公益性的国企就不仅是石油、石化、电网、通信类央企,银行也应该属公益性的企业。因为石油的定价权不在油企手里,银行也没有利率定价权,但是银行至少还有股份制、民营的。
  如果说当前的国企没有尽到一个企业的经营职责而显得与公益性质极不相称,那么没有履行相应的社会责任就更谈不上什么公益性。中国社科院发布的2011年《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结果显示,无论是国企、民营企业还是外资企业,社会责任得分都少得“可怜”,平均得分仅为19.7分,满分为100分。其中,近半数国企处于旁观状态。
  国企改革是一种必然,但是,国资委以公益性与竞争性划定国企改革方向,这势必会引来不少争议。而事实上,如果不打破国企垄断,所谓“要防止企业利用垄断地位损害公众利益”,只能沦为空话、笑话。“公益性”很可能会变成某些国企继续垄断的借口。


https://m.sciencenet.cn/blog-86879-518315.html

上一篇:房产税或成为明年财税体制改革重点
下一篇:两会访谈:调低增长预期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3 20:5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