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晖: 首都师范大学数学系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arithwsun

博文

摘评中国青年报王元院士访谈:自由生长方能育精英

已有 5213 次阅读 2012-1-4 11:40 |个人分类:Book-W|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学者| 英才教育, 教育投入, 王元




“当时的学习太简单,管得不多。”正是得益于这样宽松的环境,精力旺盛的王元把大量的时间花在了课外,“学了很多人文的东西”。

这里面有两个道理,第一个道理,我写在博文

如何在公立学校教授小学数学(点击后可打开链接)

大意就是呼吁王元当年受到的教育,公立学校就教最基本的东西,或者最起码的,教的时候是可以教点花哨的东西,但是,考试,则只考最基本的东西。教育是一个减法的过程,那些减法之后,减之又减最后留下的东西,就是最基本的。

比如说数学,我们这样减下来,最基本的就是“九九表”了,口算心算,这个你总是不能再减下来吧,我们小学低年级考试就考这个,不行么。

考这个还有个好处,就是真的能让家长,心服口服,教育最重要的,就是让人心服口服,对不。你弄那些花哨题,孩子做不出来,不是因为不会算术,是因为不了解题意的花哨之处,这就不能让家长心服口服。

另外一个好处则是,说起培养孩子的创造性,恰恰不是在于花哨题,确定教学的“双基”原则,正好能够保证像王元这样资质的学生,最终成长起来。

很多花哨题,效果往往是迷失了学问的真谛,反而把学生搞弱智了,其实进行的是某种程度的“愚化教育”,让学生们丧失了探索的自主与真实。

第二个道理,王元在采访中没有明确点出来,但是在指导数论讨论班里我们这些年轻人做研究的时候,包括他自己当年做研究的时候,都是有这个意思的,就是一个人年轻的时候,可以多贪玩,兴趣广,但成年之后,立业之时,就得收,放弃自己的很多兴趣,集中专注地去做好一两件事情。

王元的求学之路是,先放后收,现在的教育,则是一开始就收,我儿子刚上小学,到了期末前一两个月的时候,已经开始进行大量的应试教育了,考卷不断,考卷上的花哨也不少,我们自上学后,课外只能保证住基本的户外活动时间,剩下来的时间做作业,已经很少进行亲子阅读了。

教育,弄成最基本的,不行么,最基本的东西,才能让人心服口服,这个道理,难道不应该值得思考和实践吗。


在王元看来,随着义务教育的普及,我国“有教无类”做得越来越好,能够进入学校的人数远远超越自己当年那个时代,但“因材施教”远远不够,“必须承认智慧的差别,允许精英脱颖而出”。

这个操作起来很不好办,中国人口基数很大,什么样的精英都有,找出任何一种考试标准,都肯定能出现相应的考试精英出来,至于能不能成为做研究的精英,恐怕大家心里都会有嘀咕。

所以,同时成为考试精英和研究精英,取交集后人数就会少,但是,中国人口基数大,总能出人才的,这方面的情况,不管怎样,江山自有人才出。

王元院士有些忧心:即将进小学的孙子孙女如果不喜欢自己研究了半个多世纪的数学,最后是不是仍将被迫卷入奥数培训的滚滚洪流。

这才是最关键的,治国平天下,讲究的是概率,但是具体到一家一户,自己的孩子身上,修身齐家,就不能讲概率了,虽然中华民族肯定是代代都能有人才出的,但是自己的孩子是否能够脱颖而出,那就不一定了。

按照现在的教学方法和考试标准,王元先生若仅凭当年的求学表现,恐怕会被淘汰掉,这是从概率上说,当然也跟际遇有关,王元先生当年也是因为求学际遇,碰上陈建功的讨论班,华罗庚的提点指导,然后才一步步走上学问之路。

也许,聪明人总能找到自己的成功之路,不管是当年,还是现在。

目前,教育存在着分野之处,像王元和我们这些做学问的人,自然希望自己的孩子也能享受到追求智识的快乐与效益,这些孩子可以称作“学二代”;另外一批人,企业家、有钱的人,在孩子教育方面,也是存在着稍有不同,但本质类似的述求,这就是“富二代”了。

所以,王元在报道中并不担心的“有教无类”,恐怕从治国平天下的角度,恰恰会成为中国教育制度的大问题,什么东西稀缺,自然就会有人补上,现在是“好的教育”比较稀缺,中华民族这么聪明,我相信肯定会有人、团队把这个改进做好的。

但改进之后,是否能做到“有教无类”,那就是又一个问题了。

比如说我儿子进的海淀区重点小学,一个不大的校园里就容纳了1600个学生,其中一半还是缴费生,不在学区的学生,每人要缴5万元赞助费。

“好的教育”,应该让小学生有大量的户外活动,像我儿子这种学校,都是海淀区重点了,肯定还是做不到,物理面积放在那里了。

如果要把生均占有的校园面积扩大,这就需要资金的投入,不仅仅是收钱,更重要的是把钱如何真正地花在孩子们身上。

所以,真正关键的还是在于“教育投入”,中国人这么聪明,在目前的教育投入下,能做到这个程度,很是不容易了。

教育改革,必须先从经济制度着手。

将来改革中碰到的哲学大问题,恐怕因此还是“有教无类”。不能说“富二代”就能享受到好的物理校园,不能说“学二代”,就能享受到好的教学方法,仅仅是这些人群的孩子,能够率先突破,享受到好的教育,这本是没有办法的办法,但这不是治国平天下的正法。

正法很可能是,国家算教育投入的时候,不要再用GDP的比例来衡量,直接从国家财政税收的比例上来衡量,教育投入,倒底占国家财政税收,地方财政税收的多少百分比,什么样的百分比才合适建成一个好的教育体系,这是首要问题。

中国人口太多,教育竞争压力太大,目前的情况,导致当前现实中的教育战略,不再是王元/丘成桐/张五常当年的顺其自然,先放再收,而是一开始就收,收了之后,总有一天不可收拾,孩子们到了大学后,总有一天要一放到底。

我今年教大一学生,实验班的学生有相当一批很努力,我反而老是鼓动他们玩,就是这个道理,既然总有一天会去面对生活,享受生活,真正有个性成为数学家的,毕竟是少数,这些同学们,从小到大,把人性与个性需求憋了那么久,还不如先放下来,可能于身心成长更有益处一些。

他们中的很多人,将来会成为北京市的中小学老师,那时可能反而会做得更好一些,谨此。

王元常常为一个个案唏嘘:自己认识的一个人,小学时家长让念中学的东西,中学时念大学的东西,早早到美国某名牌大学拿到博士学位,遗憾的是,毕业几十年没有一点创新。

王元先生的眼界太高了,如果对于普通的父母来说,孩子拿了名牌博士,成人后有了一个衣食无忧的生活,这已经就是相当不错了。

另外,并不是所有拿到博士学位的人,都能成为伟大的科学家,也许记者摘录表达的有问题,想依据这个个案说明什么问题呢,是不赞成家长参与教育呢,还是不赞成家长推动孩子进行超前教育,但是这个个案恰恰说明他的家长是很成功的,起码是在世俗意义上,如果把能不能培养出科学家,来作为判断教育成功的标尺,那很明显,太高了,不合适。




https://m.sciencenet.cn/blog-45143-525400.html

上一篇:讲座海报:美国教育考试的评估与从业体系 --硕士、博士、及就业
下一篇:一次改变首师大乃至北京基础教育界的考试

2 王涛 王春艳

发表评论 评论 (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 14:0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