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天堂-Saraca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araca 靠近植物,贴近大自然,心情故事,点滴记录!

博文

冰激凌豆树-印加树 精选

已有 13773 次阅读 2012-1-21 13:59 |个人分类:认识植物|系统分类:科普集锦|关键词:学者| 美洲, 植物园, 冰激凌豆, 香草味, 印加豆树

     

    

         喜欢冰激凌吗?还记得香草冰激凌的味道么?还记得儿时,舔着手指,挤到冷饮店柜台前,急急地说:“我要香草味的!”然而,从未想过冰激凌的香草味来自哪里?

 

、初次邂逅“天鹅豆”

冬日正午,林中散步,看到厚厚的落叶中,躺着一枚硕大的扁豆荚,像一把直尺,约30厘米长,宽8厘米。令人称奇的是绿豆荚裂开了,露出一层白色的内果皮,毛茸茸的,看上去像棉花糖,这在豆荚里很少见。豆荚中央是一枚枚排列紧密的肾形豆子,碧绿肥厚。

仔细翻开一看,哟,豆子发芽了。两枚肥厚的子叶中央藏着一株柔弱小苗,刚抽出来的羽状复叶,呈紫红色,如春天的椿芽儿。弯曲的新苗,蜷缩着,尚未完全伸展开,犹如襁褓里的婴儿,躺在毛茸茸的豆荚里,十分可爱!

怀着几分新奇,轻轻地把豆芽取了出来,立放在草地上。这时,奇迹出现了!这枚豆芽,像一只小天鹅似地在草地上昂首阔步。看,肥厚的子叶像天鹅饱满的身躯,转了个弯儿的豆芽透着 “曲项向天歌”的优雅。

 

二、“天鹅豆”的真面目 冰激凌豆树

 

这么漂亮的豆芽,哪来的呢?不由举目四望,“追本溯源”。周围是片高大的乔木,树干粗壮高大,枝繁叶茂,看到硕大的羽状复叶,我知道那应该是“天鹅豆”的家了,树干上有科普介绍牌:印加豆Inga spectabilis

回到办公室查阅资料,很长见识哩!印加豆的英文名是ice-cream bean tree,也就是冰激凌豆树。原来豆荚中厚厚的白色绒毛,尝起来,香甜可口,带着香草冰激凌的味儿,怪不得叫冰激凌豆呢!看到这个豆(bean),还让人想起喜剧片《憨豆先生(Mr. Bean)》憨态样儿。

印加豆属约有200多种,原产热带美洲的巴西、玻利维亚、秘鲁、哥伦比亚、厄瓜多尔。该属植物多为乔木和灌木,其典型特征为:羽状复叶,白色头状花序,豆荚具四棱。

在原产地,印加豆用途还不少呢!硕大的豆荚在当地市场常有兜售,幼嫩豆荚是人们喜爱的食物,也是牛羊喜欢的饲料。其次,由于豆子在豆荚里就能萌发,落地即生根,生长迅速,就像版纳地区的铁刀木一样,是非常实用的速生薪柴。再者,印加豆树高大,冠幅宽绰有余,在当地常用作咖啡或可可种植的遮荫树种。

 

三、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的印加豆

 

看到这,我不由地恍然大悟。其实,我去年也看到过印加豆啊!只不过当时走马观花,没有仔细深究。现在看来,我在植物园还看到过另外两种印加豆。

一种是世界热带地区广为栽培Inga edulis。就种加词edulis而言,可解释为:豆荚可食,具有香草冰激凌的味儿。在版纳植物园,它一年四季都在开花,白色的头状花序,组成了一串聚伞花序,藏在碧绿的枝叶从中。

一天,我特意跑去找寻豆荚,在茂密的树叶中,隐着一条条狭窄的柱形豆荚。看上去,荚果具沟槽,干燥而扭曲,似乎不好吃。我费劲地摘了一个豆荚,皱巴巴的,像一条腌制的牛肉干巴。用力掰开,一看,全是干瘪的果皮,没有想象中的香草味的白绒毛。兴许是远渡重洋、水土不服的缘故吧,不然这豆荚也该是亮绿、饱满,里面有新鲜、湿润、泛着香草味的棉花糖。

另一种印加豆,豆荚小,只有蚕豆荚那么大。记得注意到它时,也是冬日的午后,看到树上挂着这样一串串胖嘟嘟的小豆荚,很可爱。怀着好奇,把它剥开,肉质的豆荚里是白色的绒毛,其内躺着一枚枚泛着宝石绿的晶莹豆子。那时的我,再怎么好奇,也没有“神农尝百草”的勇气,仔细地看了又看,带回来放桌上晾干了。这种印加豆树叫月桂印加豆Inga laurina,热带地区也普遍种植。

在版纳热带植物园,我就是这样认识香草冰激凌豆的,但愿有一天能尝到香草冰激凌豆新鲜、香甜的味道。

 

高贵印加豆 Inga nobilis, 躺在豆荚里就萌发的种子。

 

食用印加豆 Inga edilus 的果实

 

食用印加豆Inga edilus 的头状花序

 

 

月桂印加豆 Inga laurina的豆荚,状如蚕豆。



博物之旅
https://m.sciencenet.cn/blog-434526-530711.html

上一篇:巧克力豆树-可可树
下一篇:新春快乐-水仙花儿开

12 陈湘明 张玉秀 余昕 徐耀 唐常杰 刘光银 高建国 杨正瓴 crossludo tuner rosejump biofans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7 19:5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