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osophy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inosophy

博文

也谈《中国为什么出不了大师级人物》--出来过几个呢?远去了!

已有 4398 次阅读 2012-2-1 23:24 |个人分类:英语学习|系统分类:教学心得|关键词:学者| 英语, 大师, 剽窃, 翻译

首先,对此不曾深入考虑过,只不过偶然看到这样一个题目,
觉得有点儿意思,就结合英语/英文学习,来看看,来侃侃。

 

所谓大师,往往是别人封的,一般自己都不封自己为大师,不能自封。而那些别人,难道就真有眼光把别人封成大师吗?绝对不见得!于是,被封成的大师就名副其实地成了大师吗?也绝对不见得!

 

马克思算不算大师?不算,有时候叫做economist,如果-ist就是大师,那么sexist算什么大师呢?一本中型全英字典大约有300到400个ists,如果用三百六十行为参照,则每一行顶多应该一位大师了?有时候叫做philosopher,如果-er就是大师,那么beaver算什么大师呢?Beaver能干的事情,很多的大师根本就想干也干不了!还有的时候这位Karl Marx被叫做a very lazy person。这要看从那个角度考虑,都对,都符合客观历史事实。


在一个不断比较的文化里面,先拿自己比别人;比不过了再拿自己认识的人比别人,还是没比过;再拿名人比别人,即使是自己八竿子打不着的名人,也来比一比,只要把别人压下去就成了;仍然比不过,那就算是大师好了。

 

很多的所谓大师,不过是如此这般比较而来的。中国的比光了,就拿外国人来比。怎么比呢?外国话整不明白,只能用那些翻译成了汉字的来比较了。翻译成了汉字的东西当然有一些新鲜的玩艺儿了,一点儿都不新鲜就没人看了。虽然汉字不见得新鲜,汉字的的新组合却有些非常新鲜的,于是这么一比较,啊哈,中国的老祖宗们怎么就没说出那些外国的家伙们说出来的新鲜汉字组合呢?连外国人都说出来了,一定很了不起,比老祖宗还高明好多,于是,外国人一定是大师,中国人一定不如人家,自然也就没有中国的大师了!

 

有些人不在中国,却真成了高手了,成没成大师,本文不知道,不敢胡说。这怎么行?中国既然没有大师,到了外国也绝对不是大师,那叫做外国人,什么诺贝尔奖得主的,生在中国的也不算中国人,当过中国人的也不算。把他们赶出去,根本就不把他们当中国人,他们也就不是中国的大师了。

 

文无第一,文人相轻,有水平却没关系,能干什么呢?花90%的精力找关系去吧!等找到了关系,也就没有时间去成大师了!当个小师混饭吃好了。

 

外国的很多所谓的大师,是不是大师先不必考虑,至少一般都乱七八糟的会好几种文字,不一定是语言,也就是不一定会说,但是阅读起来基本都能找到长得非常像的文字,于是就可以互相借鉴了,特别是其他文字造出来的新词语,新词汇。直接拿来用,表明谁第一个用的,还真不算剽窃!还有一些专业期刊杂志,多种文字的,不单单是摘要,就连内容也是一阵子英文,一段法文,隔了几段英文,又来一段意大利文,等等。而中文的呢,几乎没有新字,崭新的,新造出来的,老祖宗们不会的,没有。于是即使有些新的词汇,仍然是旧字,几百岁几千岁的旧字,的组合!组合出来的也就几天新鲜,过了劲了就没什么新鲜的了。即使有些想要成为大师的话,没有什么工具可以拿来成为大师的。总不能十年寒窗,廿年思考,连造个新字都出不来,只能用几千岁的旧字玩儿排列组合吧?

 

中文的期刊杂志,很多都是脱了裤子放屁,比如某些原来就是翻译成了汉字的概念,根本就不是伟大不掉的准大师们,大师坯子们,用汉字建立起来的,于是就要加一个括号,在里面把原文附上。这样的期刊杂志文章,怎么同全世界交流?如何能汇入知识的海洋?更有甚者,把中文的文章翻译成了英文,行文都是英文的,确切点说,都是英文词汇堆砌的中文概念,可是,里面不但要在括号里面加上汉字,还要加上Hanyu Pinyin,这是脱了几遍裤子呢?英文的已经有了,汉字的,脱了一遍,Hanyu Pinyin的,又脱了一遍。不懂汉字的,汉字Pinyin全没用!懂汉字的,Pinyin没用!只懂拼音不懂汉字的,不但汉字没用,Pinyin还是没用!难道能读那些英文的还需要搭配《An English-Pinyin Dictionary》吗?况且,Pinyin到底是哪国的文字呢?难道英文的行文也需要隔它几个就用括号加上国际音标吗?还别说,还真有《An English-IPA Dictionary》,信不信?在1912年,还出版过《An IPA-English Dictionary》呢!当然,不叫那个书名的。

 

用了这种方法,能学会英文呢,还是能复习国际音标?难不成Hanyu Pinyin也需要不断巩固复习吗?

 

复习没用的东西,重复学习已经学过的东西,要么就是在已知的东西里面没完没了地转圈子,拿什么去成为大师呢?

 

英文学龄前儿童,总词汇量一说已达25,000,另一说已达13,000。自2岁至17岁,日平均学15个生词。每年3,000到5,000,什么中国大学英语词汇,一年搞定了。高中毕业,5万到10万。大学毕业,18万。硕士博士的,不知道。也许有人研究,我没读过。但是,硕士博士需要写专业文章的,而那个专业文章的词汇量就不大了,一般能用2万总词量就很好了,多数在5千到1万之间。这不是一篇文章的总词汇量,而是单独一个单词一个一个排列的总量。可是,物理博士读不懂化学博士的文章,因为专业词汇不同,也经常互相不通。中文就不同了,物理博士基本能读懂化学博士的文章,因为汉字基本全都认识,全都懂。这下子就麻烦了,既然大家基本都懂,难道还能算大师吗?

 

中文的特点是活得越久,知道的汉字越多,当然,这是对于那些努力知道汉字的来说的。含饴弄孙,饱食终日的除外。于是撑死了只能出现知道汉字最多的大师!年轻的却非常不容易赶上来,超过那些知道汉字最多的所谓大师。追赶汉字,就追得个屁滚尿流,难道还能有时间创造汉字,开辟一个新领域吗?没有那个时间的。而用汉字排列组合出来的东西呢?基本大家一看就知道大概是什么玩意儿,连“新鲜”二字都谈不到,难道还希望被认作大师吗?

 

目前网上所谓的用中文的名人,多数都是用汉字写什么小说顺便加胡说被认可的,就是说,多数还都是文科的,甚至是玩弄汉字中文的。真正在科学技术领域,能跟世界接点轨的,有点成就的,很多却都是从外文剽窃出来的,不是用汉字中文建立的。就算内容没有剽窃,原来的很多方法也是剽窃的,工具也是剽窃的。比如统计方法,比如使用计算机(中国也发明了算盘,目前一般没有人用算盘作科学研究计算!太慢了!)。方法都不是自己找到的,难道这样子就能剽窃出大师吗?

 

记得有一位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其化学的研究已经完成,却等待了10几20年。等待什么呢?等待所需要的数学工具的出现。有了工具,结合了已经完成的化学研究,诺贝尔奖就来了。就算等待30年,难道能等待出来几个崭新的汉字吗?记得有人造过一个新汉字,还是草加上泥做的马,连好话都造不出来,能算大师吗?

 

崭新的汉字造不出来,却又想整出点新东西,新概念,新鲜玩意儿,怎么办呢?剽窃!学了点外文外语的,就把人家的东西胡乱翻译成了汉字,那不就新鲜了吗?拿过来招摇撞骗,糊弄唬弄不懂外语外文的,不就行了吗?既然大多数不懂,至少能混个升级涨工资什么的,也能混日子、混吃了。要是翻译成了汉字就能成大师,今后也就不用发展汉字了,反正也没什么可发展的!把人家的玩意儿一律翻译成了早就会的汉字,中国就一蹴而就,一下子就跃居全世界第一了。所有的中国人就是世界的大师了,多么好的一件事呀!

 

造船不如买船,买船不如租船,租船不如借船,借船不如抢船,抢船不如骗船,骗船不如偷船,人不知鬼不觉,多好哇!连上大人孔乙己都知道:“窃书不是偷,读书人的事”,剽窃不是偷,那是博导,教授的事情嘛,尽管不是所有博导,教授的事情,还剩下不少不剽窃的呢!

 

碰到个台湾老乡,有投资在大陆,于是大吹大擂,中国真是进步神速啊!对不起了,大妹子,小兄弟,五千多岁了,有中国的时候很多其他国家都不存在呢!连个毛都没有呢!费了五千年的劲,才不过发展到如此水平,不但很多是重复的,更多的还是翻译成了汉字才能剽窃的,有什么脸面吹牛呢?

 

结论是什么呢?在中国的,主要有机会成为汉字中文大师,但是,没有什么关系,不会溜须拍马,傻拉吧唧只知道在故纸堆中讨生活,没有当官的来捧,顶多成小师,成大师是不能的。而近代科学,那些本不是用汉字中文建立发展的,基本全都没戏,还没等用翻译出来的汉字研究明白呢,人家使用原文的,早就更上一层楼了,只能接着翻译。不在中国的,那就来一个死不承认他们是中国人,不论他们成了什么,也算外国的,也绝对不是中国的大师。

 

于是,中国就当其然出不了大师级别的人物了!

 

还别说,也有办法。等到哪个外国的大师当烦了,甚至还有很多在外国还未当成大师的,心血来潮决心移民中国,只要身在中国,不就有可能被封成了中国的大师了吗?只可惜,不能用汉字吹捧那位大师,因为,用汉字那么一吹捧,不但不是吹出来的,别人又不懂了,不懂就认大师,那可是日本的芥末--哇!傻B!(发音不太对,凑合了!)既然连大师都不认了,真是何苦来哉呀!怪不得,海归派里面的,不论是不是一心一意回到中国的,不但大师没当上,却自杀身亡了,回到中国去找死,而且对外称祖国,真有其事吧!?

这可不能胡说八道,也不敢胡说八道的!



https://m.sciencenet.cn/blog-639060-533464.html

上一篇:出国学习完了不回国才正常!为什么回国干活好反而不对劲?
下一篇:从英文学习的角度简评部分含英文的《数学》教材

5 陈安 王涛 张骥 逄焕东 朱志敏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4 07:0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