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圃弄斧者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pe 关于消防工程的历史/随感/趣闻

博文

司马光干吗砸缸? -- 说说宋代的停水消防文化

已有 11535 次阅读 2012-2-15 08:08 |系统分类:科普集锦|关键词:学者| class, center, 消防, 玩意儿, 司马光

司马光!你干吗砸缸?

 最近有人邀请我编剧本,说说中国的消防文化,我说,文化这玩意儿,无所不在,干嘛要编呢?这不,刚刚看了《司马缸砸光的故事》,作为消防工作者,笔者立即看出了其中的消防文化,信不信由你! 

公元1026年(宋真宗年间),有个小朋友叫司马光,十分聪明。有一天,他跟小伙伴们在花园里玩“躲猫猫”的游戏。院子里有一口大水缸,有个小孩爬到缸沿上玩,一不小心,掉到缸里。缸大水深,眼看那孩子快要没顶了。别的孩子们一见出了事,吓得边哭边喊,有些跑到外面向大人求救,有些就在旁边做起了“俯卧撑”。这时候,司马光急中生智,从地上捡起一块大石头,使劲向水缸砸去。"!"水缸破了,缸里的水流了出来,被淹在水里的小孩也得救了。小小的司马光遇事沉着冷静,救了小朋友的命。大家都称赞司马光小朋友好聪明,司马光表现的就是反向思考和创新思维的能力,还是值得嘉许的。在《宋史》里,就一句话“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之,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但是这句话由于没有解释清楚,那个缸是干什么用的,所以后人对此半信半疑,司马光,你干吗要砸缸呢?


1. 司马缸砸光 

那个瓮(缸)是干什么用的?我们消防工作者立即回答,防火用的。古人没有喷淋设备,缺乏储水手段,面对火灾问题,只有两种手段,一种是引水源靠近住宅,如徽州汪村和呈坎,在规划阶段即保留了活水,上游取水洗衣裳,下游冲水洗马桶。北京故宫的金水河,也是故意被设计成弯弯曲曲的形状,就是为了给附近的建筑提供水源。还有一种就是提供固定的储水设备,最早(笔者所知)发生在960年前后的广州,当时的南汉政权摇摇欲坠,却担心火灾问题,要求家家户户准备“防火大桶”。那么60年之后,开封地区的火灾高发形势也是可以推测的,因此家家户户准备水缸,也是当时的消防文化的一部分。大缸储水的政策,故宫一直保留清末(使用自来水之前),故宫的大缸有一个学名,叫做门海,意思是门前的大海。干啥用?大海可灭火,吉利嘛。

 

宋代火灾一直是很大的问题,其中的停水之策,始于陈抟。陈抟(公元871989)四川安岳龙西乡人,字图南,号扶摇子,被后世尊为道教老祖。著名理学家。周世宗赐他白云先生,宋太宗赐他希夷先生。陈抟在中国思想史上,是一位很有影响且有一定地位的学者。他的主要贡献,在于对宋代理学具有开源之功;他开创了宋明易学研究的规模与传统,创绘太极图先天方圆图等一系列《易》图,成为中国太极文化的创始人;为宋元道教内丹派的形成奠定了初步理论基础,著《指玄篇》、《观空篇》、《胎息诀》和《阴真君还丹歌注》等,并亲自实践,成为天下睡仙第一人;把下围棋当作是一门增知强身的一项体育运动,并做为功夫来练的,陈抟也是中国第一人,华山至今还保留一个博台,俗称下棋亭,传说陈抟与赵匡胤下围棋,棋局的彩头就是华山,赵赢了,陈离开华山随赵入朝陪王伴驾;陈赢了,则可以继续做世外高人,而且华山归陈所有,结果是牛鼻子老道技高一筹,自古华山不纳粮就是讲的这个传说故事。陈抟的著述甚多,他不仅是哲人,也是诗人,还是书法大家。陈抟不仅是一位传奇式人物,也是中国消防文化史上一位值得研究的历史人物。

陈抟在世时,后周世宗和宋太宗都曾召他进宫,咨询国家大事,但他从未发表意见。但他在临终之时却留下慎火停水四字,把消防工作作为大事嘱咐给宋太宗。不过,太宗对慎火停水的真正意义还不认识,以为是道家养生之言意在国事。原因是到了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荣王元俨宫中起火,东宫全部烧光,仅救火牺牲人员就达1500余人。这样的大火,把宋太祖、宋太宗二朝积蓄近六十年的皇家财宝毁于一炬,真宗皇帝才认识到陈抟有先验之告,不慎火停水不行,于是决定推行。首先,诏令军营尤所当诫,命令军官把慎火停水四个字写在军营所有的门上,广为宣传。直到南宋时,所有的军营还在张贴这四个字。真宗的慎火停水之策,直接造成司马光邻居在家园中准备水源,为的是保护财产,防患未然。生活中宋真宗年代的司马光,不能不受到当时消防文化的影响,遂有砸缸之举。

宋代军营门上写慎火停水字样,有段故事载于宋代叶梦得《石林燕语》:陈希夷将终,密封一缄付其弟子,使候其死上之。既死,弟子如其言入献,真宗发视无他言,但有慎火停水四字而已。或者以为道家养生之言,而当时皆以为意在国家,无以是解者。已而,祥符间禁中诸处数有大火,遂以为先告之验。上以军营人所聚居,尤所当戒,乃命诸校悉书之门,故今军营皆揭此四字。因仅慎火停水四字,颇费猜度,有了不同的理解。后因大中祥符年间宫中屡发火灾,便把那四字遗言释为防火之义。宋真宗认为军营人多,尤其应注意防止火患,下令军营门上书此四字。慎火停水慎火就是谨慎用火的意思;停水就是贮水、积水的意思。慎火停水,就是要在谨慎用火的同时,用缸、池等贮水,以备发生火灾时,用水灭火。这样慎火停水把防火、灭火的二层意思都包括了。慎火必须停水停水慎火的补充和延续,目的都是慎火。这可以说是古代天人感应占主导地位的消防观念中,最为唯物、辨证、科学的火灾消防观。


宋朝政府把慎火停水作为一种主流消防文化和政策来推行,是无奈的应对措施,有火灾气候的影响。
关于宋代的火灾原因,如宋代杭州为什么火灾如此严重?明嘉靖文士田汝成在其所著《西湖游览志》中,作过精辟的分析:杭州多火,宋时已然。其一,居民稠比,灶突连绵;其二,板壁居多,砖垣特少;其三,奉佛太盛,家作佛堂,彻夜烧灯,幡幛飘引;其四,夜饮无度,童婢酣倦,烛烬乱抛;其五,妇女娇惰,篝笼失检。这个论断,显然是外行的对表面现象观察得到的结果,缺乏火灾动力学常识。第一第二条其实是一条,讲的是燃料,即人口稠密导致的燃料蓄积;第三第四第五讲的是另一条,人祸,即人为的致灾原因。还有关键的一条,当时人未必认识到,现代人未必看清楚的,全球变冷导致的风干物燥,容易火灾的气候原因。所以,导致火灾高发的原因有三:天时、地利和人和。认识宋代的消防形势对于理解当今的火灾困境具有指导意义。

 

对田汝成列举的5项原因,略加归并,主要就是:民居稠比(人口),屋宇相连(燃料)。这是指现代城市的主要问题,即城市人口集中,房屋建筑成片,缺少间距规划。北宋建都汴梁(即河南开封),在城市居住区规划上基本废除了里坊制,代之以街巷,这在城市史上是一大跨越。宋代的城建努力始于后周世宗柴荣在位时,即开始的改建工程。当时考虑了“居常有烟火之忧”,也就是说,当时的建筑经常有火灾和烟气的困扰。所以,世宗在诏书中规定“京城内街道五十步者,许两旁人户各于五步内取便种树、掘井、修盖凉棚,其三十步以下至二十步者,各于三步,其次有差”。种树是出于环境美观上的考虑,掘井则是为了便利救火。北宋时期继承了这一传统,又多次进行扩建,拓宽道路,疏浚河道,划定植树地带,取消坊墙,沿街设店,形成熙熙攘攘的商业氛围。

2. 开封的建筑规划有利火灾蔓延。

 但是,如果和汉唐比起来,汴梁城的街道宽度明显变窄,而且密度增加,街巷间距很小。宋代城内涌入了大量平民人口,这些人的户型较小,占地不多,缺乏汉唐时期城市中居住着大量官僚地主,后者都是占地广阔的深宅大院。从宋代开始,城市虽然仍保留着坊名,但那只作为城市保甲管理的范围,各坊之间已经没有墙垣为限了。这样,城市平民之间的风险先后沟通联系,一处失火,处处闻灾,构成了宋代火灾隐患严重的建筑背景。

其次, 宋代商业和手工业发达。为了满足北方邻国的纳贡需要,北宋政府广开工商业之门,“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大规模的手工业的发展,为城市蓄积了大量的燃料。还有,宋代实行严格的中央集权,豢养了大批的禁军,这些人员和物资的集中调度,给中央管理部门带来很大的火灾风险。 燃料即风险,在某些气象条件下,尤其如此。所以,避免火险的第一原则是燃料隔离,这一点是宋代中央集权政府的软肋。

第三, 宋代气候变冷,这是竺可桢的重大发现,也是宋代沈括等人注意到,却没有认识清楚的自然现象。气候变冷意味着风干物燥,燃料长期的冷却和干燥导致极易点燃,快速蔓延。所以虽然火灾的概率差不多(因为生活方式没有很大的变化),但是蔓延成灾的概率却大大增加了,这是宋代火灾高发的气候背景。唐代9世纪初,宋代13世纪初,和明代16世纪初,都曾是我国的火灾高发季节。为了对付火灾,宋代推出了严密的军巡铺制度,以深入地方的军事消防制度对付火灾,给1285年到访杭州的马可波罗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认为东方的城市管理优于西方。无他,这是当时当地(杭州)的气候、燃料和人口都倾向于火灾,不得已而为之的被动选择。

有道是,工商发展多燃料,街巷开发人密集,气候变冷助火灾,司马砸缸因消防。

 

 

 

附录:

 

从司马光砸缸的故事中你得到了什么样的启发?

   那天我讲了司马光砸缸的故事,然后提问。我的意图是要学生说出司马光聪明或者机智、勇敢之类的,然后因势利导学生们学习这种精神。学生们纷纷举手,积极发言的热情很让我高兴。
  第一个学生的问题差点让我郁闷掉。
  她问:老师,什么是缸?
  我晕!你初中生了,不知道什么是缸?哎!也是,现在的城市哪有缸了,难怪孩子们不知道。看到大多数学生都用同样迷惑的神情望着我,我只好在黑板上画了个缸的形状,告诉大家,缸是一种常见的家用容器。

  第二个学生的问题是:哪买的缸?多少钱一个?
  我说,这个问题不重要,下一个!
  可那个学生还问:很重要的,老师,如果那个缸很贵,我总不会把我家最贵重的电脑砸了吧?
  我瞪了他一眼,那缸不是司马光家的。下一个同学!

  第三个同学问 :缸是干什么用的?
  又是一个超幼稚的问题。一个学生抢着说:”我知道,我爷爷奶奶家用缸阉酸菜咸菜。”如此出色学生是谁教出来的?
  我只好解释说明:古时候每家都有一口缸是专门用来存水的。

  第四个学生马上问:他们家经常停水还是欠水费了?
  看来对学生开历史课真的很重要。不得解释:那时候没有自来水,人们都是取来河水或井水存在缸里每天用。
  连自来水都没有,说明古代人很笨,还是我们现代人聪明。那个学生发出感慨。


  第五个学生:那个缸放在哪里?
  你个白痴!我心里说。我有点不耐烦了,斥责他刚才老师讲故事时干吗去了?是不是没有认真听讲?我明明讲了放在院子里,你站着听一会!
  他申辩:老师我认真听了,我的意思是问,那个缸放在放在院子里的哪个地方?是院墙边还是院门口还是屋檐下还是院中间?
  这个我哪知道!司马光也没有留下回忆录详细说明,再说放哪小孩不都掉进去了吗?别找借口,继续站着!

  第六个学生:那缸为什么没有盖子?
  若有了盖子小孩就不会掉下去了。再说古代人也应该讲卫生啊,没有盖子,灰尘昆虫脏东西什么的都往里掉,人吃了会得病……
  我……这都哪跟哪呀!有盖子的,掉到一边去了。
  我意识到这样提问下去不是办法,弄不好会被这帮笨蛋扯得昏掉,只好拿出屡试不爽的老办法,提问领悟能力强的好学生。我示意体育委员。
  体育委员:“那缸有多高?”他也昏头昏脑随着前面的思路走。
  大概……到我肩膀这么高吧!本来想说和我一米八的个头一般高,可我也没见过那么高的缸,可说太矮了司马光也就不用救了。
  劳动委员看到我的示意:那么高,小孩是怎么上去的?有梯子还是从高处跳进去的?换了我可上不去。大石头多大?司马光多大?老师您讲了司马光当时也是个孩子,那他抱得动大石头吗?那缸里的水要是不够深,小孩掉进去也不会有危险,就不用救了。这家伙不顾我已铁青的脸色自顾自地说下去。

  既然要救证明缸里的水足够深或者是满缸水。能承受那么多水的压强而缸没有破说明缸壁是够厚够坚固的。司马光既然只是小孩子,抱不动大石头,那么他拿小石头能砸破那够厚够坚固的大缸吗?不可能!就算他拿出铁杵磨成针的精神,一下下耐心地砸,直到砸破为止,就算他最终把缸真的砸破了,那小孩估计早就淹死了,所以……
  Stop!我阻止他继续说下去。这小子的物理学得真不错。
  我把最后的希望寄托在班长身上:从司马光砸缸的故事中你得到了什么样的启发?
  班长站起来,看看同学们期盼的目光,深吸了一口气:“老师,我得到的启发和同学们是一样的,就是——这个故事——是假的!”
  口吐鲜血,我栽倒在讲台上。司马光!你干吗砸缸?




https://m.sciencenet.cn/blog-302992-537535.html

上一篇:当赔偿遭遇道德 -- 我看药家鑫索赔案
下一篇:科技发展乏动力 – 也谈技术体系问题

39 李学宽 张玉秀 吕洪波 谢鑫 罗帆 周华 丁大勇 叶立 郑祺 朱志敏 鲍得海 曹聪 张文增 覃开蓉 刘立 任胜利 曹宇 唐常杰 吕喆 赵凤光 武夷山 贺乐 赫英 褚昭明 刘全慧 徐迎晓 王春艳 吴明火 吉宗祥 赵继慧 郭桅 丁邦平 彭泉 占礼葵 luxiaobing12 zhangcz07 neilchau xupinghua zhanghuatian

发表评论 评论 (5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3 11:4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