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鞋子的树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indasmile 给《科技导报》写字。心驻芳华,自在行走。。。

博文

我的学生时代之结语篇

已有 2364 次阅读 2012-3-12 16:14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学者| 青春, 学生时代, 错位, 懒学生, 享受读书

     学生时代系列写完了,写结语篇。
     总要在一定的时间节点来回顾、梳理和总结过去,才能更好地认识自己。认识自己,至少是为了能放下包袱,更轻松、愉悦地在生活。生命的最高境界是自由吧,这样的感叹未免有点故作姿态,但是我想要的是生命如入无人之境般的自在舞蹈。 或者干脆摒弃功利的思想,就纯粹为了更清楚地认识自己也不错,要不麻木地看着日子一天天过去,还真是有点害怕。
     总结下吧。作为中国学生中具有典型意义的最普通个体,我念了6年小学、6年中学、4年大学、3年研究生,一共19年。哇,真是......好久。这19年,我的知识结构、性格特点、难忘的青春记忆都形成于此间,自我认知和成熟度也在不断增加。虽然一进入社会,就对比出学生时代的幼稚、单纯和封闭,但毕竟是不可复制和带有成长烙印的阶段。
 
     不曾享受过读书这件事。念了这么多年书,回头想想竟然没有enjoy的感觉,真是有点可悲,不知道中国有多少学生像我一样,没有这种感受?
      回想起来,似乎小学最开心,拿张报纸检验自己认识多少生字,学了算术帮父母算个小账,觉得真是很有成就感。刚上学时,不知道、也没想过学习是什么,老师讲什么就听着,也没有特别用心,结果期末发奖状的时候才知道自己是第一名,好惊喜。之后似乎就为了每次都要得第一名而学习,念初中时是为了考个好高中,念高中时是为了考个好大学,使劲地念一些很枯燥的、不知所谓的东西,就记得化学老师那时候经常讲的话就是——“高考就是指挥棒”,我就在指挥棒下晕头转向地学习......那时候只享受上语文课,但也要为应试做很多练习,有时候也蛮无聊的。大学时几乎都没在念书。只有读研的时候,面对自己喜欢的专业,真的用心念进去了一些,当时觉得那些传播学理论很有意思,但是现在研究生尤其是硕士生的教育有点隔靴搔痒,理论教育并不深入,而且与实践脱节。而且认真学习的目的之一是为了找一份好工作,是功利性很强的目的,谈不上太享受。中国教育最大的失败应该就是没办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吧。
      工作之后,这两年一度想过要不要在职读个博,这是很多职场人给自己增加职业竞争力的一种方式,正所谓门面啊。但是仔细权衡很久,最终觉得还是受不了在职读书的辛苦,更重要的是,这么多年一直都在功利地念书,很想没有任何目的地享受一回读书的乐趣,所以发下宏愿,如果哪一天不须再在经济压力之下生活,就放下工作,选个自己心仪的学校,比如T大,选个喜欢的专业,真正过几年“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日子,该有多好。或者也赶个时髦学学阿雅什么的,去国外游个学,真美。不知会不会有那么一天呢?
 
     我是个怎样的学生?记得YC曾经说她自己是个鸡肋型的学生,总成绩很好,但单科没有特别出众的。我呢,念书的时候,导师曾经评价我是个不算顶尖聪明、但却是足够勤奋的学生,我当时听了一度还有小小不爽——勤奋型应该是代表不太聪明吧?我觉得自己悟性还可以啊,再说社会科学哪里分得清到底聪明不聪明......等到真的见识聪明人之后,才发现不论文、理,敏捷的才思、清晰的逻辑在什么领域都会闪光。
      那我是不是不够聪明?小学时,不费力年年考第一,但是数学奥林匹克竞赛却没有参加过。从初中开始,物理就变得有点让我担忧了。高中时也是偏科的厉害,语文和英语都还不错,但其他就差强人意,物理更是让我饱尝挫败感。但是,我实在觉得,与其说我不够聪明,倒不如说我比较“懒”。虽然为学习我并不惜起早贪黑,但是心理和头脑中却有一种无形的惰性。对于不太感兴趣的东西,往往打不开那扇灵光一闪的门,上语文课时我特别享受,感觉身体的每一个毛孔都舒畅,上物理课时,我却觉得枯燥至极,那些小车、斜坡、凸透镜、电子发射仪,哦,My God,我当时真不知道学这些除了高考还有什么用?也容易给自己心理暗示,觉得好了啦,我就能掌握到这一步了,不愿意再去开发自己的大脑。
      我还容易受到外界影响,小学时,一位个子矮小的女老师教过我们一段时间数学,我特别喜欢她,上她的课很放松,那段时间我学习数学有一种游走在思维巅峰的刺激和快感,再难的题目,她点拨一两句我立刻就抓到那个点,轻松解出,把那些奥数选手们落在后面,可惜她时间不长调走,我就从巅峰跌落到平地;初中时,看到男物理老师嫌弃同学答不对问题,怒从心头起,猛地把粉笔头砸到一个女生脸上,这一幕立刻在我心中投下巨大阴影,从此物理学习的第一诉求是不要被砸粉笔头,头悬利剑,兴趣全无。到高中后,为了改变这种局面,高一比较认真,成绩也非常不错;高二一分心就hold不住那种厌倦,给自己心理暗示说,好难,好烦,真的不行了......结果真是节节败退。
      所以,我觉得自己真是个“懒”学生。
 
     “错位”的青春。纵观各个阶段的求学生活,脑海中开始闪现一个词——错位。回头看看这些年,我似乎把初中当成了高中,把高中当成了大学,大学整个放空自己,研究生时期才稍稍归位,以应用为目的有针对性地学习——这个逻辑整体“错位”了吧?
      虽然回首过去,我并不后悔。而且还可以站着说话不腰疼地想,我宁可前途暗淡也不要青春空白。
      但偶尔还是忍不住想一下,如果高中时不是忘我地在青春的森林里流连,而是能收拾心性,专心学习,那应该能考个还不错的大学吧?念了好大学,也就不会放任自己了吧,或许也就不会舍得放弃专业,然后就走了一条完全不同的路吧。其他的事情,诸如环境、遇到的人,也会随这条轨迹的变化而变化。那会是怎样一个我?会成为我今天偶尔有点羡慕的一线美女科学家YN的平凡版吗?但是生活没有如果,我必然会走这样的路,因为性格决定命运,这么看的话就又不算错位了。不过说起我的性格,似乎也有点“错位”。
      从小学六年级开始,我就很少穿红色衣服了,我妈特别不能理解。这纯粹是受当时看的闲书影响,书里的美女都超凡脱俗,穿着素净衣衫反而更显气质独特,红红绿绿多俗气。独特是我追求的一种气质,别人都喜欢的我就不喜欢。另外一种我喜欢了很多年的女性形象是米雪演的香港皇家丽人,漂亮又英姿飒爽,不施粉黛胜过多少庸脂俗粉。所以我的青春时代,从来没有以娇艳柔弱为美,没有小女生的缱绻,没有穿过粉嫩华丽的裙子,没有照过艺术照,没有拍过大头贴——觉得这些事情好浅薄,心中笃信腹有诗书气自华,外形上追求洒脱的中性美。高中时候最喜欢白衬衫、牛仔裤,总觉得自己能穿出独特味道。而现在的我却渐渐开始欣赏绚丽的色彩、柔和独特的女性美,想想真是有一丝遗憾,过去那些年真不知错过了多少青春的风景。现在每次经过大头贴机,我都很想很想进去放肆地拍一通,但每次却都是看一眼就走开了,不知为什么脚迈不进去。
 
      群体生活给了我什么?学生时代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我们时刻生活在紧密的群体中,虽然进入社会我们还是生活在群体中,但却松散的多。学生时代本来人格就比较不定性,那时候的群体环境对我们的成长有很重要的作用。念了这么多年书,一个比较明显的感触是,群体生活会塑造我们的性格,尤其是青春期。在一个群体中,如果你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就会在群体压力和别人眼光的雕刻下,一刀一刀成为想要成为的别人眼中的那个自己,当然前提是你有得失心。但是其实从另一角度来看,雕刻出来的就是我们最本质的自己,因为一旦雕刻完成,你就会立刻清楚地感受到这是不是你内心最想要的样子。记得高中时,挺想做个同学们都喜欢的人,这一点我似乎成功做到了,但是上了大学,同一天收到7封同学来信的时候,除了高兴,竟然感觉到有一丝的累......
      另外一个感受是,在每一个群体中,你会寻找一个自己觉得自在的位置自处,而且会不自觉把对这种位置的感受诉求带到社会群体中来。比如说,念书的时候,从综合指标来看,你是班里的领袖,等你上班的时候,你还是会不自觉地在单位追求并保持这个位置;念书的时候,你走的是非主流路线,上班的时候,你可能还是会如此。当然完全可以说,这是性格决定的。但是不在你想要的位置就不舒服的感觉,是之前的群体给你的。
     ......
     这篇结语篇写了好久,但感觉还是没有写好,有点不知所云的感觉,看来我还是不够聪明的学生啊。


https://m.sciencenet.cn/blog-1456-546938.html

上一篇:学生时代:平凡而闪亮的读研时光
下一篇:印度科研,优势与阻碍的角力

8 曹聪 武夷山 边一 吕喆 赵敏 刘洋 汪梦雅 刘建兴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 15:3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