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海泊栈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dmi2007

博文

言归正传说摄影——答李维老师博文

已有 3466 次阅读 2012-3-28 13:39 |个人分类:摄影|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学者| 摄影

李维老师写了一篇博文《外行说摄影,针对吴老师的“关于摄影的几点建议”》,提出了若干关于摄影器材和摄影艺术本身的观点。读起来很有意思,本人也很欣赏和喜欢这种就事论事的风格。
于是想到和李老师一起来讨论这些有趣的话题。本来这个答复应该由吴飞鹏老师来做。我注意到吴老师在李老师的博文里回答了2条。估计不会再另文作答了。我本来也准备在博文里作答,后来觉得一两句话说不清楚,干脆另起炉灶,以李老师的主要观点和我的答复凑成一片新博文,供博友和色友继续讨论和批判。
目前科学网的色友不少,美图也是在不停地涌入科学网的数据库,适当地探讨一下摄影涉及的问题也许对提高我们这些业余爱好者的认识和水平都会有所帮助。我的前一篇博文戏虐的成分较多——事实上,我是基本赞成吴老师的观点,只是借机善意提醒普通如你我的色友在条件一般的情况下不必过于追求高档设备——其实吴老师也没有鼓励大家这么做,我是借题发挥而已,也是希望通过共同“炒作”来吸引更多的摄影爱好者的关注。毕竟,在大家搞科研那么辛苦、压力那么大的情况下,通过类似摄影这样的爱好来放松和休闲是很不错的事情。现在,既然李老师提出了一些值得探讨的摄影问题,我就不揣冒昧,再抛一些砖,希望能引出更多的玉。 需要说明的是,我和大家一样,普通的摄影爱好者,不是专家,也不是内行,观点只代表我的认识水准,不代表真理。
李维老师:“吴老师的帖子不能说有错,但是总让人觉得那是在说用老相机摄影时代的事儿,与今天的设备不沾边儿。因为如今都有自动档,只要选对了档,一般不会有大问题。也 就是说,1)曝光正确,2)焦点清晰和3)景深合理这三个问题基本上是一揽子解决了,4)画面安排的问题也可以通过变焦(zoom)调节。这样才有了“傻 瓜相机”的说法。与其说是相机“傻瓜”,不如说是摄影者不必用脑子就可以照出差不离的照片的“防傻”相机。”
答:
具有自动程序曝光的傻瓜相机从胶片时代就有了,所以老吴不是在说老相机时代的事儿。
我理解吴老师的意思是:对于初学者,这几点是影响出片效果的主要因素,并不是用自动档就能完全解决的。我相信有很多初学者都喜欢用自动档,但拍出来的片子曝光不足或曝光过度或对焦不准的事常有发生。理论上,确实如吴老师所说,即使相机智能如现在之强大,这几个问题依然是羁绊初学者的主要方面。
一般来说,在正常光照条件下,数码相机的自动程序对焦不会出大的偏差。但是,恰恰是当光线复杂时的场景值得追求,平淡无奇的拍照只能作为记录,较大反差的景才有可能拍出动人心魄的效果。这种时候,自动曝光往往不好使。举个例子,极度暗淡或极度明亮的光线条件下,或者将相机对着天空、白雪等无反差的被摄体时,相机镜头就会拉风箱——不断地自动转动,但就是无法正确对焦。在无法自动对焦时,我们就需要使用手动对焦来弥补。
另外,当你需要拍摄背景虚化的人像时,用自动档模式显然不够好,这时候要用光圈优先模式,同样,当抓拍快速运动的物体时,就要用速度优先模式。
我再发挥一下,不动脑筋地使用自动档,就跟在科研中只知道使用缺省值运行原代码程序一样,如果一旦需要针对实际应用改变参数时,您要是不做功课,就要抓瞎了。

李维老师:“
过去照相的难处在于光圈大小与胶卷的感度和曝光时间的三者之间的匹配。而电子化后的相机,曝光时间基本上是自动匹配,不需要用户自己去调节了。除非是用户为了达到某种特殊的效果,故意“调错”胶卷的感度
答:
这个说法没错,但要记住相机自动识别ISO从胶片时代就开始了。
自从自动曝光程序诞生以后, 胶卷上面也有了能让相机自动识别ISO的触点,如果使用具有自动识别ISO胶卷功能的相机(装胶卷的仓盒内有识别ISO的金属压条),你不用进行ISO的设置,相机会自动按照胶卷的 ISO数值进行测光。只不过每一种胶卷只有一种感光度,而且基本上以低感光度(ISO100)为主,高感光度胶卷既贵又少,多为专业人士用。无法像现在数码相机的感光芯片一样,可以达到很高的感光度,而且随时依光线条件可调

李维老师:“对于吴老师的这个说法,庄老师好心“提醒”摄影爱好者们,不要去攀比高价的镜头。用心用意都是好的,但是有些混淆了景深与图像细节的事情。把三维的东西投影到2D里面,难免有些信息要丢失。景深的问题正如景深所说的那样,是个纵向(光轴方向)的清晰度的问题。而镜头的口径,这个量是与光圈的大小无关的量,反映了与光轴垂直的焦点平面上的清晰度。但是这两个性质不同的东西都投影在胶片(光通量传感器)上,稍不留神就容易混淆在一起。显然,庄老师的(4)最后的部分,就是卖了这样的一个“破绽”呢。
答:
我的博文戏虐成分比较大。李维老师说的没错,俺写那篇博文的主要目的是提醒普通摄影爱好者不必盲目追求高价镜头。至于景深和图像细节的关系,理论上如李老师所说,清晰度在纵向永远是有差异的。但光圈小到一定时候,人的肉眼就会察觉不到前景和远景的差异,在视觉上可以认为图像整体是“清晰的”。 所以风光摄影很多采用小光圈,长时间曝光方式。手动拍摄时,还有所谓“超焦距”对焦法以期获得清晰的前景和远景。

李维老师:“话说到此,就可以明白为什么镜某说口径的不同决定了一切了吧。其他的都不是本质的差别,也就是说可以找补回来的东西。唯有这个镜头的口径,只有尺寸才是决定一切的根本参量。因此说这是个“很爷们”的东西。”
答:
李维老师此前还写了一篇博文论及镜头口径决定一切,我留了言。不知为什么李老师把它删除了。既然看不到了,我也就不多说了。只想说一点:对于民用镜头,并非如此。

李维老师:“
框架是人的因素,单细节是否能捕捉到则是设备的事情。艺术是个“软” 的,而设备则是“硬”的。构图差不多的时候,基本上是靠拼“硬”件了。
这里面一个是美军的军事思想,一个是所谓毛的军事思想。但是论打仗,设备总是第一位的。士兵的思想固然重要,但是内心里还是想着设备呢。不然国人研制原子弹干什么呢?”
答:
在其他条件都相同的情形下,当然是硬件更好的要强些。不过,软的东西不只是构图,摄影技术也不只是“自动程序曝光”。另外,设备好到一定程度,再往上,只是功能和品牌的差异,成像素质的差别可以忽略不计。100万吨量级的原子弹和150万吨的原子弹对于一个城市的破坏是没有大差别的。
摄影的主题永远是第一位的,真正的好摄影作品都是以主题取胜的。紧跟着,完成主题的技术能力也非常重要,包括构图、用光、对焦等。

李维老师:“有些艺术是含金量较高的,有的则不是。照相在过去不是,在今天也不是含金量较高艺术形式。
含金量不高并不代表花费不多。比起其他的艺术形式来,依靠技术的因素多些,开销也就大些。”

答:首先区别一下照相和摄影。吴老师说照相是讲事实、摄影是讲故事比较形象。例如,去照相馆照个身份证照,是照相。摄影家以手中的相机刻画人物、记录重要的历史事件,描绘特殊的自然景观等,对观众产生视觉审美冲击的就是摄影。照相不是艺术,摄影是艺术。
不知道李老师这个含金量是指艺术价值呢,还是指经济价值呢?或者兼而有之?
的确,在当今,因为使用相机的门槛很低,所以摄影艺术相比其他艺术形式,如具有亲缘关系的绘画而言含金量要低。不过,摄影兼具纪实性和艺术性,在抽象的审美艺术上,可能摄影暂时还比不了绘画,但其对重大历史事件的纪实性却是绘画不能比的。
如果不是痴迷的摄影发烧友,比起其他艺术形式来,我认为摄影开销反而要小很多。因为其他艺术的前期教育投入很大,如画画,音乐什么的。而摄影只要不追求顶级器材,实际花费并不是特别多。当然投入时间是必要的。什么事情不投入时间都干不好。

李维老师:“Quote‘ 一个真正的摄影师,经常需要根据具体场景加减曝光量。完全依赖自动测光是不行的。’——是个说法。但是对这个这个说法换个角度看,与其说是“根据具体场景加减曝光量”,不如说是因为把握不住,所以才要加减曝光量后多拍几张。
答:并非如此,高档一点的相机都有曝光补偿功能,在拍摄大光比对象时,当对明处或暗处测光后,需要利用曝光补偿来弥补暗处或明处的曝光不准确。这是一种根据作品需要采用的一种技术手段而非把握不住多拍几张用于挑选。在昂贵的胶片时代,是不允许您随便按快门的。好的摄影师都是心中有数的。现在数码时代,因为照不好就可以删了再来,所以不少业余爱好者反而变得不太注重提高技术能力——这应该算是一个误区。

后记:看了博友的回复后,才知道自己是在对着镜子说话——。因为文章多处都用了李维老师的字样,改起来麻烦。就这样吧,我们就当李维老师站在一面镜子前。特此注明!







https://m.sciencenet.cn/blog-665782-552602.html

上一篇:摄影——池边青青草,苍鹭茕茕立
下一篇:用单反的童鞋看过来!

22 陈湘明 曹聪 蔣勁松 张玉秀 杨正瓴 吴飞鹏 钟炳 杨月琴 丛远新 余昕 陆俊茜 黎夏 黄锦芳 边一 孟津 沈晓雄 李学宽 陈绥阳 苏德辰 黄智勇 laokanke bridgeneer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8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 19:3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