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itiedan2012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eitiedan2012

博文

人们为什么要去探险?

已有 5663 次阅读 2012-5-5 23:19 |系统分类:生活其它|关键词:学者| 登山, 探险, 驴友

据新华社报道,日本有8名60岁以上的老年登山者,因恶劣天气不幸遇难。这让人想起这样一个问题,我们怎样面对这种探险的兴趣与生活。
早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中国恢复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不久,与世界各国纷纷建立外交关系或者恢复外交关系,与国外的交往也开始多了起来。在这个时期,我们就开始接触到国外的一些新闻报道,这些报道中就经常听到国外一些人为了探险,不幸失去生命。当时的我们,听到这类消息,总觉得不可思议。你说一个人吃饱了喝足了,干什么不行?为什么偏偏要做那种冒着生命危险的勾当?这不就是玩命吗?这值得吗?
因为没有和国外做这种事的人接触过,所以我们并不了解他们的想法。有些事只能依靠推测。也许这种推测并不靠谱。有人解释过,说外国人,特别是西方国家的人,在基本生活都有了保障之后,他们就需要另外的精神生活,这就包括登山、探险、航海,以及玩各种悬乎的运动等。不过,在中国人看来,你就是再有钱,再富裕,一定要拿自己的生命去冒险吗?所以很多中国人对此还是不太理解。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国人也有跟外国人学的,开始玩起了漂流。但那种玩,在我看来,并不真的跟外国人似的,是因为有钱加有闲,而带有某种争气(或者置气)的味道。你外国人能做到的,我中国人也一定要做到。中国的长江漂流,不能让外国人先来做,一定要由中国人先做。我们不能指责这种争气的想法,不过,这与国外的人做这类事情的出发点确实是很不一样的。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根本没有什么可比性。那些做这些探险活动的中国人,并不是因为已经有钱,或者有闲了,而只是为争一口气。尧茂书为了长江漂流,把命搭里了。当然,我很敬重这样的人,为了自己的信念,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而且,当时他们要做这样的活动,还要四处筹钱,或者说化缘。他们从事这种活动,没有什么休闲的概念,也更不是饱暖生闲事。也许在今天的某些人看来,他们的付出和牺牲是不值得的,但是,即便是今天的我们,也没有资格和权利来指责这些先驱者。当然,作为探险活动的先驱,中国也确实需要这样的人来开辟出这样一条道路。
最近一些年来,中国人中的确有一些人口袋里有了一些闲钱,也开始不安分起来,要找一些探险或者冒险的事来做。像自驾车到处旅游,也有开始加入F-1方程式汽车大赛的。登山的驴友也开始成帮结伙。在这个过程中,也有人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我们近年来也经常看到媒体报道,在某个假期,某些登山的驴友到没有开发的地区旅游,结果被困在其中,经多方救援,有的被救出来,有的也遇难了。事后,总有相关部门给登山的驴友提出建议,要带足装备,有找人经验的人领路,那些生瓜蛋子最好不要冒然去走从来没有走过的路。我相信,那些陷入困境的驴友,没有一个从一开始就打算要准备陷入困境的。他们更多的是缺少经验,对困难和危险估计不足。特别是那些遇难者,我们无从知道在他们知道自己的生命即将结束的时候,他们都在想些什么,他们是如何保持自己作为人类一员最后的尊严的。对于逝者,我想我们还是给予他们更多的尊重,而不是指责他们的不足。
这倒不是说,我们就应该鼓励莽撞。因为在一个探险旅游刚刚开始的国度,经验是需要积累的。经验积累多了,人才能变得成熟。所以,对于那些驴友的遭遇,我们也需要更宽容一些。在有些媒体的报道中,由于寻找陷入困境或者失踪的驴友,动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于是也有媒体说,这些人的行为不太负责任,由于他们的鲁莽,造成社会资源的严重消耗。他们应该道歉,甚至应该赔偿。
对于这些事情的发生,我们还没有足够的经验,也缺少相应的法规。我以为,在现在这个阶段,各种意见最好都让它们有表达的机会,这对我们最终摸索出一条行之有效的规则制度是必要的。我们也许需要对某些人看上去不太负责的行为做出批评,但是也同样需要给予他们辩解的机会。
去年,复旦大学有几位学生在黄山迷路,搜救人员在寻找他们的过程中,有一位民警不幸牺牲。网上有报道说这些学生没有表达必要的感恩与歉意。后来复旦解释说,并非如此。被救的学生们还是表达了他们的谢意和歉意。现在没有纠缠细节的必要了。至于是否应该感恩与致歉,这与探险没有关系,是与人的品德和素质有关系。
不知道人们探险的动机,是不是与人类在生存过程中,不断地向大自然进行挑战的需求有关。或许,人类自身就有这种探险的基因?不管人类是在饥饿的状态下,还是在吃饱喝足的状态下。


https://m.sciencenet.cn/blog-678176-567585.html

上一篇:参观中国科技馆
下一篇:隐私、秘密和保密

2 张玉秀 赵凤光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 09:2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