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大诚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dc1947 交流思想 交流文化

博文

回忆华罗庚先生给中学生作报告 精选

已有 9351 次阅读 2012-7-16 07:36 |个人分类:教育|系统分类:教学心得|关键词:学者| 科学家, 学者, 报告, 中学生, 华罗庚

 

   看了王德华先生关于给青海的中小学教师讲环保的博文,很有感慨。学者给中小学教师作报告是很好的事情,王先生说得很好,要“让老师们有一种理念,然后将健康科学的理念传递给学生们”, “学生阶段,任何方面的发展对于将来都是大事。给学生树立一种正确的理念,老师是最直接的人。理念很重要,尤其在成长阶段”。王先生到青海做报告、赠图书和标本无疑是一件很建功德的事情。

 

我想,如果学者能够直接给学生做报告,对于学生的影响将更大。这与经过教师的转达还不一样,听著名学者作报告,学生将有更大的震撼,印象更加深刻,甚至能够影响学生的一辈子。

这令我想起了50年前,作为中学生的我听华罗庚先生作报告的情况。在我上高中的三年里面,华罗庚先生两次来我读书的学校——苏州中学,那时称苏州高级中学。两次来校,华先生都给全校学生作报告,他的两次报告给我和我的同学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第一次听华先生的报告是在高中一年级,1961年秋或1962年春。华先生来校视察,在学校排球场给学生作报告。学校介绍华先生的主要头衔是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副校长。那天天气晴朗,只见华先生高高的个子,带着一副边框闪闪发亮的眼镜,手持“司的克”,虽然有点瘸,但是“神采奕奕”,很有“派头”。当年的传媒非今日可比,我们国家仍在所谓“困难时期”,作为只有14岁的高中一年级学生,能够亲眼见到华先生这样的大科学家,就已经激动万分。华先生的讲话内容我至今尚有印象,他先回顾了几十年前,他来苏州欲入苏高中的前身而不得。华先生对我们说,学习数学,即使是最简单的算术,也要不断练习,要随时随地锻炼自己的头脑的计算能力。他举例说,作为高级知识分子,国家每个月给他补助X斤油、y斤糖(大概都是一斤,具体数目不是记得很清楚了),他就具体地计算每日平均数量、价格等,当然都是心算,这样来不断锻炼自己的头脑。这些话,五十多年了,我还能记得。做科学家,这就是当年我们许多少年人的理想,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也成了我们向往的地方。

大概隔了一年多,华先生又来苏高中,大概是天气的原因,那次作报告的地点是学校的大食堂兼礼堂。我那年读高三了,由于礼堂坐不下那么多学生,考虑到高三学生曾经见过华先生,我们被安排在教室里面通过有线广播听报告。华先生那次讲话的中心议题我印象非常深刻,只有三个字:熟练化。第一个字“熟”,就是要把学问弄熟,为了弄熟学问,便要多“练”,而最重要的是要把读来的书、练习的学问“化”成自己的思想。

到了高考报志愿的时候(那时候报志愿在先,高考在后),不到十七岁的我听从班主任老师的建议,报了中国科大(文化大革命以前,中国科大在北京)。我班有三个同学考上了中国科大(顺便说一句,现在网上传言,科大招生数一直是1860,非也,19621965年,科大每年都只招600人左右)。到了大学,见到这些大科学家的机会就多了。文化革命初期,时可见到华先生拎着马扎子看大字报。科大的学生尊重老师,科学家基本上没有遭学生的罪。此系后话,不提。

科学家、学者给中学生作报告,是能够影响学生的一生的。而且,这种影响几乎都是正面的、积极的。所以,应当呼吁尽可能的科学家、学者到中学生中间去,这对于提高全民的科学素质和教育水平肯定有好处。

令人遗憾的是,现在像华先生那样经常走到中学生中去的科学家极少。其原因大概有这样两个方面。一方面,现在的学者都忙于自己的研究,更忙于申请或瓜分研究资金,生怕别人说自己不务正业(其实当年也有人这样说华先生的,而华先生有那样的地位就不怕别人说了),而到中学生中去,对于学者本人真不见得有多少很快就能够看得见的利益。另一方面,中学的领导要的是升学率包括进重点高校特别是清华北大的比率。至于学生的素质和将来的前程,与中学的这些领导人无关,他们也未必希望有科学家或学者去他们那里,打扰他们的“正常教学秩序”。双方都没有积极性,事情怎么能够做成功?

当然,从好的方面想,即使学者想为社会、为下一代做贡献,他也担心学校方面是否欢迎,是否能够安排。而学校方面即使希望有学者到学校作报告,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科学素质,他们也担心学者是否有这样的愿望和可能。如果真是这样,那就需要一个中间的牵线人。政府部门和非政府组织都可以做,关键是有人肯去做。当然,最好是能够形成一个制度。

 

 

 

 

 

 

 



https://m.sciencenet.cn/blog-612874-592506.html

上一篇:关于科普问题的对话(2)根本在于学校教育
下一篇:从校长的拜寿看媒体的多和少

22 余昕 张伟 李泳 李土荣 吕喆 王春艳 段庆伟 王华民 武夷山 丁邦平 曹聪 张文增 方琳浩 柳顺义 杜以梅 鲍博 叶威源 柏舟 fansg luxiaobing12 zujishen liangfeng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8 02:4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