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新闻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cienceNews 服务职业科学家的传媒

博文

培养科研工作者的“贵族”气质

已有 2717 次阅读 2012-7-18 10:25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学者| 科研, 工作者, 贵族


当我们想到科学,并把它与唯一的真实等同起来的时候,必然会想起我们的世俗文化中的种种。美国史学大师雅克·巴尔赞在其著作《从黎明到衰落:西方文化生活五百年》中这样写道。

一位智者说过:文化是你忘掉一切过去刻意学习过的东西之后剩下来的。

文化决定思维,思维决定习惯,习惯演变为常识,做科研工作有两种诉求:一是兴趣,一是生活。

兴趣所致从事科研工作是一种理想的诉求和实现。

生活所致从事科研工作是一种手段。

生活离不开金钱,离不开各种物质欲求。因此,以生活为目的的科研工作中应用的各种常识,实质上是以世俗文化为背景的常识:拿钱做事,拿多少钱做多少事,纯粹以一种生活的模式和思维方式来评价科研工作、甚至科研问题。

这对于科研活动来说是一种悲哀,更是一种问题。但是这种问题不是一个或几个科学家的问题,其实质是社会文化的问题,是科研工作和科学研究工作者的文化缺失。

一个人的文化素养来自多方面,当他接受的文化仅仅是世俗的文化时,他无论做任何事、从事任何工作,其行事原则无疑全部来自世俗文化的背景。对于科研工作者,如果被灌输的是世俗文化,其工作的时候运用的常识和习惯、甚至思维,则会充斥利益、金钱、欲望、社会地位等世俗生活文化的典型特征,而不是科研文化所特有的兴趣、冲动、好奇心、笃守、对未知事物的探根溯源等素质。

所以科研工作者和文化工作者应努力构建一套独立于、不同于世俗生活文化的科研文化。

让每位科研工作者,不管其科研工作起源于兴趣还是生活,都首先受到科研文化的教育、熏陶和感染;在其以世俗生活为背景的文化素养外,增加新的具有鲜明特质的科研文化素养。因为这是从事科研工作的首要前提,就像我们需要空气、水分一样。

目前,我们的社会以物质利益为先导的思想越来越强化,而与此相关的文化更加肆无忌惮地充斥到各个领域,对科研工作者本来就很淡化甚至不存在的科研文化空间更是被挤压、清空。每位科研工作者都不自觉地被世俗文化引导、牵引。

即使对于一些虚妄的追求投机的个人英雄主义科研工作者来说,深层次的促进动力也是来自世俗文化的冲动,而不是独特的科研文化的推动。

用科研文化背景的思维关注与用世俗文化背景的思维关注,其重点是不同的,前者可形成视金钱和物质条件为基础,不奢求,不过度索求,甚至视金钱为粪土的素质,仅仅把物质条件作为达到科研和认识等目标的手段。后者则以获取金钱和充裕的物质条件为终极目标,仅仅把科研活动作为敛财的工具和手段,其实质是为了生存,通过一项项课题任务的完成,实现生活的方便、职称的晋升、社会地位的提高和课题资金的积累,这些成了科研工作的全部;而不是通过一项项课题的完成,发现自己解决了哪些问题,或者对某一现象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或者问题的深度得到了进一步延伸,从而有更大的冲动去解决这些问题。

科研文化的构建是当前甚至是以后很长一段时间我国科研工作者所致力的目标。

让自己在从事科研工作时特立独行于世俗文化之外。大到国家,小至课题组或者具体的科研工作者,构建科研文化是实现科研进步的真正原动力。

当一件事不能靠个人的力量或者强制的约束条例来很好完成的时候,文化的构建往往是解决问题的长远之计。即使我们不能真正分清在进行科研工作时,所享用的是世俗文化的底蕴还是科研文化的底蕴,但至少应该构建一种文化,并熏陶每一位科研工作者,让他们感知这种特有科研文化的影响力,培养出科研工作者的贵族气质。

(作者刘长华 单位:中国科学院青岛海洋研究所)



https://m.sciencenet.cn/blog-85876-593287.html

上一篇:30名院士:我们反对
下一篇:潘建伟: 最年轻的“量子院士”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 00:5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