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龙出海(原卧龙之亮)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uhailiang

博文

从本届奥运趣事看科研现象 精选

已有 7567 次阅读 2012-8-7 08:18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学者

从本届奥运趣事看科研现象

喻海良,2012-08-07

         2012年伦敦奥运,不知道是不是历史上办的最差的一届奥运会,会场上低级错误多多。从朝鲜国旗挂错,到美国国旗被吹走,连奥运圣火也能够中途熄灭,还有比赛过程中各种稀奇古怪的事情。不过,反思回来,这些都或多或少的与我们科研有类似。因而,激发我写下这样一篇稀奇古怪的博文。

       1)奥运首金。湖南女孩易思玲获得了本届奥运会的第一枚金牌,因而她的生活习惯、爱好兴趣、家庭情况、成长历程等等得到了广大的宣传。当然,这些都是大家感兴趣的事情,也有一定的教育意义,的确,人家现在还是清华才女。然而,随着中国金牌数量的逐渐增加,后面获得金牌的人和事情,就显然没有那样的激动广大读者的心了。因而,很少能具体看到他们的个人详细的介绍。

          科研,或许也是这样。对于一个学科的发展,如果是引领者,他可能会得到无数的荣誉,但是,对于那些追随者,其光芒似乎总要被第一个人所遮掩。因而,作为今天的学术人,是一辈子跟踪着他人的脚步前进,还是开拓新的研究方向,值得思考。

        2)叶诗文夺金。叶诗文已经写进奥运会历史的记录本了,她不可思议地打破了奥运会记录,为中国获得了两枚金牌。然而,她的“超奇”成绩让那些羡慕嫉妒着带来很多的疑问与质疑。他们怎会想,怎么她能够获得如此高的成绩,是否与药物有关。就这样一件事情,连自然都发文质疑,虽然昨天晚上已经正式道歉了。

         科研创新发现,其实也应该和这个事情一样。如果有了特别大的创新,大家都会想着把结果发布到Nature上。而那些有些特殊的结果,又可能引领他人的怀疑。对于全世界,最大的科研怀疑莫过于美国宇航员登上月球。当然,那个好莱坞式的画面,的确不可能打消全世界人民的疑惑。但是,对于其它的发现,也是有可能被他们怀疑的。当然,有了好的成绩如果被怀疑了,如果和叶诗文的成绩一样,没有动任何手脚,最终的结果也是要写进科教历史书的。

        3)周俊失奖。对于奥运会举重项目,中国高手济济。因而,大部分人都认为这个项目里面的奖品应该理所当然地属于我们。然而,这个才十七岁的女孩失误了,因而引来媒体的一片讽刺。这个事件可能比获得金牌的那些人的报道还要多。当然,媒体最终也道歉了。

    科研过程,有些时候,我们会把一些结果想作为“理所当然”。特别是对于一些重大项目,要经过探讨再探讨,才能够上马。也因此,只许成功,不许失败。但是,即使最保险的事情,也有可能会出现小的差错,也就可能会带来一些不好的结果。但是,那些领导,几乎不会接受这样的失误。

   4)赛艇队外教炮轰。前赛艇队外教炮轰:领导天天喝茅台,队员没钱换艇。因而导致我国今年在该项比赛中只获得了一枚银牌。相比北京奥运会,成绩相差甚远。

    科研比赛,其实和设备有很大关系,也和实验次数有很大关系。但是,有时候,某些领导会以各种理由搪塞不购买新设备,因而,阻碍了科研的发展。然而,这些人也是成天吃吃喝喝却有的是经费。哎,谁叫在国内的教育界,关系比科研更重要。

    5)奥运奖牌榜。这一届奥运会,目前风光最多的莫过于中国队,金牌榜第一,奖牌榜第一。然而,不同的国家围绕这个奖牌榜做了很多文章。中国显然一直按照传统的方式进行列榜。排在第一,我们高兴,排在第二,我们也不失尊严。然而,美国可不一样,自己奖牌总数第一的时候,就按总数排,自己金牌多的时候,就以金牌排。英国更是给出了以人均奖牌排的概念。而在澳大利亚,我昨天第一次看见了以银牌为首的排列方式。当然,标题也很有意思,“难道我们更喜欢银牌?”

     科研过程,其实也是一样的。我们在做一个实验的时候,如果材料强度高,塑性差,我们就可能只会说强度。如果强度差,塑性高,我们又只会说塑性。如果强度和塑性都高,那我们就都来。因此,科研结果的选择性,也很有意思。

     2012年伦敦奥运会还在继续进行着,应该还会有更多的稀奇古怪的事情发生,当然,博尔特这个100m男的成绩,还是很激动人心的。他是世界上跑的最快的人。现在的我们科研界,又是谁跑的最快呢?



https://m.sciencenet.cn/blog-117889-599744.html

上一篇:作为某开源期刊主编,我为之辩解两句
下一篇:一稿多投,不要以为别人不知道

23 武夷山 王善勇 吉宗祥 高绪仁 曹周阳 魏武 王枫 李欣海 刘瑞亭 曹聪 肖振亚 王恪铭 鲍海飞 王号 吕鹏辉 周可真 刘安金 蒋敏强 李学宽 支丽平 赵凤光 张海霞 cdl612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7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6 22:1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