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SWff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MSWff

博文

外来人口城市融入的现状调查报告 ---以嘉定州桥为例

已有 6652 次阅读 2012-10-6 22:19 |个人分类:专业实践|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学者| 调查报告, 外来人口, 城市融入

                                                  外来人口城市融入的现状调查报告 ---以嘉定州桥为例
一、关于调查的说明
(一)调查目的:
     十几年的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许多深刻的变化,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大量农村流动人口流入城市内,为自己新身份的确立寻找驻扎地,这部分人口的城市融入问题越来越受到广泛关注。90年代位于改革开放前沿,社会转型颇为明显的上海,外来人口的流入尤其值得关注,据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外省市来上海市的人口与上海户籍人口比,从第五次人口普查的1:3升到2010年的2:3,外来人口已经接近于上海户籍人口数量,而数量如此之大的外来务工人员在空间位置上已经处于城市的范围之中,在这一巨大转变下,外来人口在城市的生活中,他们的经济、社会、心理等层面发生哪些变化?上海本地居民对这种外来人口的流入如何认识?这些变化和认识反应了外来人口城市融入的哪些问题?为了对这些问题做出完整的描述和合理的解释,我们在上海市嘉定区做了本次社会调查。
(二)调查意义
     1、理论意义
      三农问题是我国最为严峻的社会问题之一,外来务工人员融入城市是我国城市化发展的趋势,以现实调查为基础的外来务工人员城市融入,不仅可以使社会大众了解这一问题,也可以为有关部门在制定政策时提供理论参考;以社会融入理论作为本调查的理论支撑,有利于将理论与社会现实问题的结合,同时,可丰富社会融入理论的实践空间。
2、现实意义
      本调查是基于当今社会大量外来务工人员融入城市这一背景而展开的,外来务工人员的融入度、融入层次都直接关系着外来务工人员的切身利益,关系着城市化的顺利进程,也关系着和谐社会的建立等重大的现实问题,所以,对外来务工人员的调查研究永远不会过时,也具有较长时期的现实意义。
(三)调查安排
1、调查对象:外来务工人员、上海当地居民。
2、调查时间: 2012年5月14日
3、调查者:王彦凤
4、调查地点:嘉定州桥
    (选择该地点的原因:作为嘉定古城的中心,以嘉定历史文化为依托,围绕“文化、博览、商业、旅游”为总体定位,挖掘地方特色,整合现有资源,传统和现代相融、商业与文化结合、旅游与休闲功能兼具的特色街区,可谓“嘉定之根”,近几年随着商业化的引入,这里已经成为人气最旺盛的老街区之一,不少商户、外来务工人员进入该地,开店铺,或为别人打工以期提高生活质量。所以,针对该地外来人口多,且仍有大量本地人口居住,所以,这样的情境是适合本调查的。)
(四) 理论支撑
       本调查采用社会融入这一概念来反映外来务工人员城市融入的状况,而对于社会融入不同纬度的研究,本调查采用“融合”这一概念来进行分析说明,“社会融合是一种个体与个体之间、不同群体之间或不同文化之间相互配合、相互适应的过程,并以构建良性和谐的社会为目标”(任远,2006)。即在外来务工人员城市化过程中,“融合”则意味着个体之间的相互配合、相互适应、相互渗透,最终能够形成一种“具有新意的文化体系”(杨菊华,2009),本调查认为,在具体的融合过程中,外来务工人员确实有能力影响城市居民的价值观、经济及生活方式等,但是这种影响力是极其有限的,甚至这种力度是极其微弱的,所以本调查认为,“融入”这一概念更适合本调查。“融入”是一种单向的行为过程,这种行为暗示着一种不平等的文化和行为的主从关系(杨菊华,2009),在这一过程中,外来务工人员处于一种较为弱势的地位,而城市居民则居于一种较为优势的地位,而这也是被社会大众所默许的,需要指出的是,本调查采用“融入”这一概念,来反映外来务工人员城市化的现状,而对于具体社会融入层面的分析则借鉴“融合”这一概念来具体说明。
我国学者朱力认为流动人口的融合包括三个层面:经济层面、社会层面、心理层面或文化层面,这三个层面是依次递进的,经济层面的适应是立足城市的基础,社会层面是城市生活的进一步要求,反映的是融入城市生活的广度;心理层面的适应是精神层次的,反映的是参与城市生活的深度(朱力,2002)。张文宏教授等人则倾向于从经济融合、心理融合、文化融合、身份融合四个因子来分析相关的移民社会融合的结构。本调查重新梳理前人的社会融合的维度,确立本调查的研究维度为:地理空间、经济、心理、文化、身份五个维度来展开。(如图一)
 
 
 
 
(五)调查框架
本调查分别从外来务工人员和当地居民两个视角去探索外来务工人员融入这一现象或问题,本调查框架图如下所示(图二)
外来务工人员
当地居民
社会融入
融入
可接受
空间融入(迁出地、迁入地、时间长短等)
经济融入(职位、收入、消费、住房等)
文化融入(语言、风俗、道德、交往、闲暇时间等)
心理融入(性格、心情、烦恼、信仰等)
身份融入(户籍、身份认同度等)
(六) 资料收集和分析方法
      鉴于时间和调查者能力的考虑,本调查主要有针对性的随机抽取3-4个样本,由外来务工人员和当地居民两方面组成;
     资料收集主要通过访谈法,调查者围绕访问的主题向被访者提问,从而收集相关资料。
    资料分析倾向于主观的、定性的方法。
二、调查内容
(一)调查对象简介
1、A,男,籍贯河南,55岁,来上海几3年,与妻子一起在嘉定老街做环卫人员。有两儿子一女儿,大儿子现为嘉定区工商局一名公务员,工资福利都比较好,二儿子于百度工作,两儿子均未婚,小女儿已婚,并育有一女儿,女儿一家与访谈对象及大、小儿子居住在一个租来的房子里,全家依靠大儿子生活。
2、B,女,籍贯湖北,42岁,来上海一个月,以前也来过上海工作过一段时间。现在老街靠擦鞋赚钱。其女儿29岁已婚,在老家,其与丈夫以及同乡暂住(租房)上海。
3、C,女,籍贯上海,60岁,已退休,为打发时间揪在老街卖竹制品,一家三口,儿子已婚,家里没有什么经济负担。
(二)外来人口的融入现状
1、空间融入
       中国流动人口在城乡间的双向流动是众所周知的事实,流动人口很难在城镇定居,因此不得不在城乡之间循环流动,大部分人把这一事实归因于中国的二元化户籍制度,认为是户籍制度的存在才导致了外来人口的这种循环流动,但是通过访谈调查表明,对一部分流动人口而言,从乡村地区迁往城镇并最终在城镇定居既不符合他们的实际迁移经历也不是他们的意愿所在,如环卫A“我们以后差不多不能工作了就回老家了,二儿子也不一定在这里定居,还是看工作在哪里,在哪里买房子,房子在哪里嘛就在哪里安家了”因此,流动人口的流迁模式和定居意愿也不仅仅是受户籍制度决定的,它们还受制于劳动力市场的供需状况影响。“大儿子工作5年了也还没买房子”由于A的大儿子条件比较好,因此全家在上海的生活都依靠大儿子,房租由大儿子付,但是也可以看出在上海买房对于一个人打拼的年轻人来说也很困难。而B与丈夫一起租房,房租200块一个月。“对我们来说200块已经算贵的了”由于本身经济基础的不同,可以看出同为外来人口的A与B在居住条件上有很大的差别。
2、经济融入
     就业和收入问题是流动人口经济融入的首要问题,也是流动者立足目的地的基础,即是社会融入的重要指标之一。而我国的城市劳动力市场是不统一的,存在不同的层次,而由于城市管理部门对流动人口就业的各种限制以及受到流动人口自身教育程度、素质的影响,使大部分流动人口被排斥到相对低端的低层次劳动力市场上,成为城市社会的底层,而从事一些比较累、脏的工作,而这些工作的薪资是很低的,并且社会地位不高。
      通过访谈,B告诉我们“这里擦鞋的都是外地的,一个本地的没有” B来上海一个月,擦鞋的生意并不好,“没生意啊擦鞋,城管也不让随便摆摊,一天生意好的时候可以赚五十、六十”。环卫A与妻子一起在古街上做环卫人员,虽然工作量不是很大,但也是起早贪黑的工作,不过由于被访者没有太大养家的压力,并且全家人可以依靠做公务员的大儿子,因此对于环卫的工作比较满意,“在家种地,收成好一年也就一万块,现在在这里工作,家里还可以收地租,一亩地一年两百块”“就赚点钱回家养老,孩子买房子也得帮着点儿”
      只有流动着拥有一份稳定的工作、一定的经济能力,他们才会更有信心、更有能力的与流入地居民进行进行深层次的交往,也才能更好的被当地人所接纳,从而促进其他方面的融入。
(3)文化融合
     文化接纳即流动者对流入地的语言、文化、风土人情、社会理念的了解和认可程度。进入目的地后他们面临一个艰难的文化适应过程,接纳和认可流入地的文化需要经历一段较长时间。
     流动者到一个新的地方,首先遇到的就是语言问题。环卫A对我们说“主要还是跟外地的同事讲话,因为本地人的话咱听不懂”在问道访谈对象更喜欢在家里生活还是在上海生活时,他说“在家里好啊,家里亲戚朋友什么的都在,在这里的话邻里之间就各工作各的”,B也表示平时大多数只会跟安徽、贵州的外地人说话。由于语言的问题,使得外来人员更倾向于跟同乡或者其他外地人沟通,而避免与本地人的更多交流,这使流动人口的交际范围受到很大局限。
      当问道饮食习惯时,A告诉我们“我们在这里还是自己做饭吃,还是保持以前在家的吃饭习惯,经常吃面条什么,这里的话就是米饭太多了”。而在问道闲暇时光都怎么度过时,A说“平时晚上吃完饭没事的时候,就在家看看电视然后就早早睡觉了,第二天还要早起工作”“逢年过节的就回家,见见亲戚朋友的”,从A的陈述中,可以看出,由于流动者年龄的增长,所以并不会像年轻人一样有很大的兴趣深入到目的地的文化或者娱乐生活当中,基本还是保持自己原有文化中的特色,同时,流动者也没有排斥或不接纳本地的文化与风俗习惯,所以被访者的生活并没有受到太大的影响,但是,我们也发现交际圈子的局限性使得外来者缺少与本地居民深刻了解的机会,我们很难想象流动者会把目的地当做自己的家乡,把自己当成是当地人。
4、心理融合
      心理融合指心理舒适、心理健康和对新的文化环境感到满意,它可通过压力和应对结构进行分析。通过访谈及观察,外来人口大多从事较低层次的工作,社会地位比较低,劳动的付出与所得比例并不与上海本地的职工相同,而且外来人口普遍承担了较大的生存压力,而由于社会支持少,他们对压力的应对难度较大,所以很难在心理上融合到目的地城市。
       环卫A由于有大儿子的支撑,所以并不存在养家糊口的压力,并且目标比较明确,现在赚钱只为了日后回家养老,因此尽管环卫的工作让A很满足,加上可以与家人一起团聚,所以A对新环境很满意,“这里的治安很好的,而且买东西也方便,去超市里买东西的话就直接刷卡,儿子那些卡都用不完”。而B对于这里的工作却有点一筹莫展,“这里擦鞋跟家里赚钱差不多,在这里还要租房子,买东西也很贵”,但是再问道为什么在赚钱差不多的情况下却选择来上海而不是留在家乡时,B并没有多做解释。可以看出流动人口的心理融合程度也是跟经济融合紧密相连的,各个融合之间呈现相互递进的关系。
5、身份融合
       身份融合是指流动人者与本地人以及与老家人之间的心理距离感、归属感及对自己是谁、从何处来、将往何处去的思考及认知,是社会融入的重要指标。
       只有当流动人口对流入地有很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时,只有当他们认为自己是当地人时,他们才能真正融入流入地的主流社会,因此,身份融入是社会融入的最高境界。但是,其他维度的融入并不一定导致身份融入。尽管受访者A对上海的环境有认同感,而且其儿子也有一定的经济实力,但是A很明确自己只是在这里暂住几年,以后会回老家养老,而对于B来说,来上海只是一个维持生计的手段,定居上海的话并不现实。像A一样,虽然在流入地已经生活了一段时间,但是依旧具有较强的“过客心态”,认为自己的根在家乡。这种心态使大多数流动人口将自己的未来定位在农村,认为自己只是暂时居住于流入地而已。流动人口这种漂泊的感受和心态十分普遍,而这正是缺乏身份认同和归属感的表现。
虽然这五个维度融入起始时间是同步的,但在结果上却存在先后顺序。然而,不是所有的融入都遵循这个融入次序,也不是所有人都能实现这五类融入;有的人可能有经济整合却无身份认同;有的人有文化融合,却既无心理融合也无身份认同,因为他们可能不被流入地认可,例外总是存在的。但是,从访谈中还是可以发现这几个维度的融合是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的。
(三)本地人对外来流入人口的接纳
         外来人口的社会融入过程中,自身的努力因素是一个重要方面,而周围环境特别是当地人对于他们的接纳程度也影响着外来人口的社会融入。本调查从一个上海本地人的角度探索了,本地人对于外来人口的融入有何认识。
C对关于外来人口融入对自己生活影响的论述,通过访谈可以归纳为几个方面。从总体上来说,C觉得外来人口的融入对于自己的生活并无太大的改变,“从87年的时候,就有温州人来我们家里找房子租,所以很早就接触外地人,觉得没有什么”。而在与外地人的互动上,C秉持这样一个态度“那别人主动跟我说,我就会跟人家打招呼,如果人家不睬你,那我为什么要跟你说,你说是吧” “就算不打招呼,也是你做你的我做我的,没关系的呀”,可以看出本地人对于跟外地人互动上,属于不主动也不排斥的态度。对于对流入人口的态度上,C说“人都是相互的嘛,像在小区里有的外地人很热情,也互相帮助的,那你对我好我也对你好,有时候跟外地人也一起打麻将呢” “你人好的话,那大家都好相处,如果你人不好的话,一次两次大家都知道了,那下次就不会跟你打交道了”从这一点上,可以看出本地人对于外地人的态度还是取决于外来人口有没有遵守本地的一些规范。同时,C也通过访谈表明“一般出游之类的还是跟自己家人为主,都是上海本地的”,通过C的陈述,看到虽然本地人对于外来人口有一个开放与接纳的态度,但是在一些比较深入的交往上还是有一定的隔阂,目前的互动还只限于一般的日常往来上。
      通过对C的访谈,可以看出现在的本地居民对于外来人还是持一个比较客观的态度,并不会一味的排斥,这一方面给外来人口的融入提供比较好的环境,另一方面,从陈述中也可以看出本地人与外来人口的互动交流还缺乏一定的深入,外来人口的融入还需要进一步的努力。
三、 结论与建议
      通过本调查,可以看出,外来人口的融入情况并不好,而从A与B的对比中也可以发现,经济融入的程度决定了其他几个维度的融入状况,其他几个维度的融入反过来又影响着经济融入。
外来人口的融入性差,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首先,不同的流入人口有不同的定居意愿,所以流迁模式比较复杂,因此,对流动人口的社会保护问题及相关政策的探索要建立在其流迁模式及在其基础上产生的独特而又多元的需求的把握上;其次,由于外来人口的流动性强,所以不能很好的享受流入地的社会福利与保障,特别是住房的需求大,外来人口的住房福利只有廉租房,而更多的外来人口希望有租房补贴,政府应建立起更为明确的法律和制度框架,在此基础上界定流动人口的权益;第三,外来人口由于缺少参加本地一些娱乐活动的机会与兴趣,所以使得外来人口的交际圈子比较局限,不利于其融入目的城市,所以社区或社工应该多多为外来人口开展一些休闲娱乐活动,一方面丰富他们的日常生活,另一方面为本地人与外来人口的互动创造机会,加强两方的理解与交流。
四、本调查的不足
    由于本调查的时间以及调查人员的能力有限,本调查的样本数太少,另外,由于准备的比较仓促,访谈所涉及的问题比较浅显,没有很深入的了解到外来人口对于目的城市的一些观念的评价。
五、参考文献:
[1] 任远等.城市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文献评述[J].北京人口研究,2006(5).
[2] 杨菊华.从隔离、选择融入到融合:流动人口社会融入问题的理论思考[J] .北京人口研究,2009(1).
[3] 朱力.论外来务工人员阶层的城市适应[J].江苏:江梅学刊,2002:6.
 

https://m.sciencenet.cn/blog-710505-619897.html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4 01:2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