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itiedan2012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eitiedan2012

博文

中国航空工业巡礼

已有 3292 次阅读 2012-11-28 00:06 |系统分类:人物纪事|关键词:学者| 工业, 中国航空

沈飞公司的罗阳走了,我并不认识他。2008年我去过沈飞,2004年还去过罗阳曾经工作过的601所,即沈阳飞机设计研究院。两次去都是搞调研。从2002年起,我分别去过贵阳011基地,即贵州航空工业集团,汉中012基地,成都611所和成飞集团,也去过西安计算技术研究所,即631所。去这些单位也是去搞调研。
中国的航空工业,在我调研的这些年里,有了较大的变化,有的变化可以说是突飞猛进。2002年,我刚去贵州011基地时,那时正是航空工业还处在最困难的阶段,严格地说,刚刚要从最困难的阶段起步。由于国家军品订货减少,企业开工不足,人才大量流失,职工工资很低。那时航空工业部曾经搞过航空工业凝聚力工程,有点收效,但是收效并不太大。
011基地为了摆脱困境,决定开发新型高级歼击教练机,为此,他们还专门开会,研究给这种新的机型取个什么名字。两年后,新的教练机型开发出来了,取名“山鹰”。当时在企业最困难的时候,银行也不愿意给企业贷款。后来在几方面协调之下,企业从银行融资八千万,才得到了开发新型号的启动资金。当时企业真的有点算是孤注一掷了,要开发成功,企业就能走出困境,如果失败,那企业只有倒闭关门一条路可走了。不过,最后的结果还算不错。新型号出来后,空军与国外的客户都有订货,总算把企业从困境中拉了出来
2003年去012基地,那时汉中的情况就比贵航要好一些。其中主要型号是运八,以及运八的改装型。当时国外也有订货,虽然并不太多,但总算是有饭吃了。当时企业改革的力度也比较大,但是由于国家开始重视航空工业的发展,投资比过去有了较多的增加,所以企业的日子就好过起来了。当然,改革也不是一帆风顺的,但是企业还是跌跌撞撞地走过来了。
2004年去601所,当时他们正在研制新的型号,工作非常紧张繁忙。但是紧张繁忙比起无事可做来,总是要好多了。从国外进口的一些型号也在逐渐地实现国产化,在这个过程中,航空科技人员也的确学到了不少东西。然后再把学到的东西运用到国产型号上来,大大提高了国产型号的质量和性能。国外专家也在给中国的工程技术人员讲课,中国从这个方面也受益匪浅。本来这一年还想去沈飞,但是当时沈飞本身特别忙,人家抽不出人来接待,结果就没有去成。
2006年去成都611所和成飞。611所的国产新型号刚刚公开,而且与巴基斯坦合作的枭龙也刚刚研制成功。全所上下一片振奋。接待我的所企管办的同志专门给我介绍了枭龙研制开发的过程,其实也是国产新型号的研制开发过程。我把611所里能让公开参观的地方都看到了,他们介绍得也很详细。到成飞后,成飞的一个副总专门召集各职能部门的相关负责人,向我介绍他们企业生产新型号的情况。
2007年我去的西安631所。国产新型号的控制系统就是在他们这里研制的。一个负责接待的小伙子带我参观了他们几个主要工序。当然在一些核心部件上,我们还不能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生产出来,这也是新型号的一个遗憾。即便如此,我们的工程技术人员仍然能够开发出自己的软件系统,使新型号的机动性有了明显的提高。空军的飞行员在试飞后由衷地赞叹:“他妈的这才叫飞机!”
2008年我终于到了沈飞。当然军品车间不能参观,他们与加拿大合作的民航产品生产车间还是可以去看一看的。同时也和有关的车间负责人进行了座谈。沈飞的情况与六年前贵航的情况相比,已经完全不同了。企业已经基本走出困境,正在向着新的高度腾飞。虽然企业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困难,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企业的前景无疑是很敞亮的。
当年在调研时,企业说最大的问题就是人才问题。在企业还处在相当困难的阶段,很难留住人才,特别是高端人才。说实话,企业当时没有充足的资金,给不了企业需要的人才以更好的待遇。企业特别需要这样的人才,可是又没有足够的实力来留住人才,这的确是十分悲哀的。前面提到的航空凝聚力工程虽然搞得轰轰烈烈,但是收效不太明显,原因也在这里。应该说,1999年我驻南斯拉夫使馆被炸,2000年台湾陈水扁上台,让高层及时调整和改变了国家对待军工行业的政策,这才有了中国航空工业的新的辉煌。
罗阳所参与研制的歼-15舰载机,也是在这个时期开发的新型号。正当网络还在争论中国要不要发展航空母舰的时候,我们的舰载机就已经开始研制了。只是那个时候不能公开说这个事情。罗阳好像是北航78级的学生,82年毕业时才21岁。这次因病殉职,的确令人惋惜。
到企业调研,我也无以回报,只能争取办一次义务的讲座,主要是讲国有企业的改革与发展的问题。我不说空话套话,只说实话。虽然水平不算高,但在说实话这一点上,还是得到听讲座的企业员工们认可的。


https://m.sciencenet.cn/blog-678176-636927.html

上一篇:概念使用的简单化与庸俗化
下一篇:桔在淮北真的就成为枳了吗?

4 叶威源 蒋迅 朱晓刚 周华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 06:5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