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stcpress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ustcpress

博文

《材料化学若干前沿研究》孟广耀、彭定坤

已有 5528 次阅读 2012-12-17 18:48 |个人分类:校友文库|系统分类:科研笔记|关键词:学者| 大学, 中国, 出版社, target, 科学技术

丛书名:当代科学技术基础理论与前沿问题研究丛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友文库
(“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
出版日期:2013年1月
书号ISBN:978-7-312-02804-5
出版社: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
正文页码:480页(16开)
定价:88.00元
编辑邮箱:edit@ustc.edu.cn(欢迎来索要目录、样章的PDF)
当当网购书链接:暂未上架
 

内容简介和特色

本书汇集了15篇材料化学领域的研究性综述论文,涵盖了材料化学前沿研究的各个方面,具体有:紫外激发态光源技术、Delft技术、锂离子电池材料、纳米技术、六方层状钙钛矿化合物结构设计、陶瓷材料、杂多酸型固体高质子导体、LSCM燃料电池阳极材料、半导体气体传感器、TiO2光催化等.本书所有章节的第一作者均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子,充分反映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材料化学专业的教学成果.本书各章节专业性强、内容丰富,可作为材料化学各专业和相关学科本科生、研究生的教材,也可作为相关科技工作者专业学习和研究材料化学理论的参考书.

 

目录

总序

 

1 紫外激发态光源的发展及应用

Chapter 1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s of UV Excimer Lamps

1.1 Introduction

1.2 Excimer Formation in Gas Discharges

1.3 Applications of Incoherent Excimer Radiation

 

2 仿生矿化合成化学——碳酸钙晶体结构的仿生调控研究

Chapter 2 Biomineralization Synthesis Chemistry: Research on Biomimetic Control of CaCO3 Crystal Structure

2.1 引言

2.2 自组装膜的制备及其与氨基酸协同作用下碳酸钙的仿生矿化研究

2.3 自组装膜与氨基酸协同作用下碳酸钙的仿生矿化

2.4 丝素蛋白与自组装膜协同作用下碳酸钙的模拟矿化

2.5 镁离子与丝素蛋白双元添加与组装膜协同作用下碳酸钙仿生矿化研究

2.6 本章小结

 

3 锂离子电池材料化学

Chapter 3 Materials Chemistry in Lithium Ion Battery

3.1 能量、能源、电源和电池

3.2 电池发展史

3.3 锂离子电池与其他二次电池的比较

3.4 锂离子电池的分类、结构及工作原理

3.5 锂电池和锂离子电池的区别

3.6 锂离子电池常用电极材料和电解质材料

3.7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体系的改性

3.8 正极材料改性方法小结

 

4 低维纳米材料可控制备与模板纳米掩膜技术研究进展

Chapter 4 Controllable Preparation of Low?dimensional Nano?materials and Research Progress in Template Nano?mask Technology

4.1 纳米线的尺寸控制——具有梯度直径纳米线的制备

4.2 纳米线的形状控制——多级枝状的纳米结构的制备

4.3 纳米材料的硅基组装——基于模板纳米掩膜法制备纳米点(线)阵列

 

5 六方层状钙钛矿化合物——结构设计及化学合成

Chapter 5 Hexagonal Layered Perovskite CompoundsStructure Design and Chemical Synthesis

5.1 钙钛矿结构和钙钛矿化合物结构特点

5.2 类钙钛矿化合物的组成和结构

5.3 六方层状钙钛矿化合物结构设计

5.4 六方层状钙钛矿化合物化学合成和结构

 

6 杂多酸型固体高质子导体

Chapter 6 Solid High Proton Conductive Heteropolyacids

6.1 杂多酸概述

6.2 杂多酸型固体高质子导体研究进展

6.3 杂多酸型固体高质子导体的导电机制

 

7 氧化还原稳定的燃料电池阳极材料LSCM的结构与性能

Chapter 7Structure and Property of Red?ox Anode LSCM for Solid Oxide Fuel Cells

7.1 LSCM的结构

7.2 LSCMYSZ的化学和热匹配性

7.3 LSCM的电导率

7.4 LSCM的对甲烷重整和氧化的催化活性

7.5 LSCM的电化学活性

7.6 LSCM作为LaGaO3基氧离子导体的电解质的阳极材料

7.7 LSCM基氧化还原稳定的阳极材料的特点及其应用

 

8 陶瓷膜燃料电池电解质材料的研究现状

Chapter 8 Research Situation of Electrolyte Materials for Ceramic Membrane Fuel Cells

8.1 稳定的ZrO2基固体电解质

8.2 掺杂氧化铈固体电解质

8.3 LaGaO3基固体电解质

 

9 材料化学与半导体气体传感器

Chapter 9 Materials Chemistry and Semiconductor Gas Sensors

9.1 气体传感器概论

9.2 半导体气体传感器概论

9.3 半导体气体传感器的特性参数

9.4 材料化学与半导体气体传感器敏感特性的改进

9.5 根据材料化学原理设计高性能的半导体气体传感器

9.6 半导体气敏材料的制备

9.7 本章小结

 

10 无机材料器件的软光刻印版成型术

Chapter 10 Shaping Inorganic Materials into Working Devices Using Soft Lithography

10.1 Introduction

10.2 Several Key Aspects of the Process in Evaluating a Shaping Process

10.3 Applications of Soft Lithography in Shaping Various Materials

 

11 微波技术在先进陶瓷材料研究中的应用

Chapter 11 Applications of Microwave Technique in the Research of Advanced Ceramic Materials

11.1 微波加热基本原理

11.2 微波加热特点

11.3 微波加热在陶瓷物理加工中的应用

11.4 微波加热在先进陶瓷材料合成中的应用

11.5 本章小结

 

12 MOVPE选区生长过程中的动力学

Chapter 12 Kinetics of Selective Area Growth Process in MOVPE

12.1 概述

12.2 GaAs体系的线性动力学模拟

12.3 GaAs体系的非线性动力学模拟

 

13 有机高分子辅助的先进陶瓷成型工艺

Chapter 13 Polymer Assisted Forming Technology of Advanced Ceramics

13.1 先进陶瓷材料及其研究发展状况

13.2 新型陶瓷工艺与技术

13.3 陶瓷工艺添加剂

13.4 挤压成型技术

13.5 凝胶浇注法制备陶瓷

13.6 注浆成型

13.7 流延法制备陶瓷

 

14 针对应用的新型陶瓷分离膜的研制

Chapter 14 Preparation of New?type Ceramic Separation Membranes Aiming to Applications

14.1 引言

14.2 陶瓷分离膜概述和研发现状

14.3 高化学稳定性的ZrO2?Al2O3复合膜

14.4 生体兼容的氧化钛基陶瓷膜的研制

14.5 溶胶凝胶法溶胶凝胶法制备氧化锆超滤膜

14.6 相转化与烧结相结合制备中空纤维陶瓷膜

14.7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固体化学与无机膜研究所在陶瓷中空纤维膜方面的研制成果简介

 

15 TiO2光催化研究

Chapter 15 Research on TiO2 Photo?catalysis

15.1 引言

15.2 TiO2光催化过程的原理

15.3 TiO2表面的化学吸附研究

15.4 TiO2表面无机小分子的光化学

15.5 TiO2催化剂气固和液固界面的光催化氧化过程

15.6 TiO2的表面改性

15.7 TiO2可见光催化与响应机制探讨

 

【作者简介】

孟广耀1942年生于山东莱州,1965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系稀有元素专业,留校任教至今,教授,博士生导师。1970年随校南迁合肥,致力于无机固体化学和材料科学研究与学科建设,1981—1982年在美国斯坦福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访问进修,曾在日本、丹麦、荷兰、法国、瑞典、美国等国家考察讲学或进行科技合作。1994年组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固体化学与无机膜研究所,从事材料化学及其能源环境应用研究,在化学气相淀积无机新材料、固态离子学与电化学器件研制、陶瓷分离膜材料与技术应用等领域承担国家和省部委课题30多项。任多个学会组织的理事,是教育部无机与分析化学教学指导小组成员,先后指导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和博士后50多名,发表学术论文300多篇,编著与合著8部图书,获专利授权20项,省部级奖2项。

 

彭定坤1937年生于江苏南京,1958年北京大学化学系毕业后被分配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任教,材料科学与工程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无机材料固体化学与合成化学。作为课题负责人和主要合作者承担中国科学院基础重点项目、国家科技攻关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余项,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合著6部图书,获省部级奖2项。



https://m.sciencenet.cn/blog-502977-643659.html

上一篇:《Sobolev空间与变分原理》张维弢
下一篇:《Elements of Algebraic Graphs》英文版=《代数图基础》刘彦佩

1 王利军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 21:2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