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耘者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ifei Do science as it should be.

博文

研究生的日子过得确实可怜(转载)

已有 5048 次阅读 2007-8-29 00:08 |个人分类:研究生待遇|关键词:学者

段建中 http://blog.sina.com.cn/duanjianzhong

 

  光明日报上登了一条消息(2007-8-72版):天津大学免除了研究生的学杂费和住宿费,在天大攻读研究生将不再有公费和自费之区别。此乃明智之举,值得其它大学效仿,这才真正体现了和谐,比空喊一千个‘建立和谐校园’的口号都强。

 

  我在《我看高等教育》一文中曾描述过一位文科研究生的境遇:早上不吃饭,中午只吃一个五毛钱的饼子,下午在学生食堂吃一顿晚餐。当然这绝不是为了减肥,而是家庭生活过于困难,无力让他继续花钱(本科四年已经把家里的油水刮得差不多了)。据我所知,舍不得吃,拿身体换文凭的研究生绝非个别。

 

  再举一个例子。

 

  研究生A(来自边远少数民族地区农村贫困家庭)考研时成绩不错,被某著名高校复试,但因其出身‘低贱’(末流大学本科毕业),复试综合打分时,由于‘出身’一项权重过低,导致A的总成绩降到了自费线,一次性缴费15千元。A掏不起这笔钱,只好调剂到不用一次性缴费的末流大学。但他依然拿不出规定的钱数,好在这所大学还算‘仁义’,没有把他撵出校门。但毕业时要想拿毕业证和学位证,这笔钱他是懒不掉的。这个有形的负担使他常常发愁,影响了学习和课题的进展。

 

  正如新语丝上的李飞先生以及其他网友所说,很多研究生们的确在温饱线上挣扎,尤其是占高校总数90%左右的末流高校,家庭生活贫困的研究生多,大多数导师又争取不到像样的课题,囊中羞涩,即使想给自个儿的弟子几个钱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那么,大学是不是应该在这方面有所作为呢?难道学校果真穷得没有钱给研究生补贴吗?(天津大学的经费来源:国家下拨的专项经费﹑学校投入的培养经费﹑导师课题经费中配套的资助经费)

 

非也,不是不能,实乃不为。不为者,是想从研究生的身上收俩儿学费,同时也不想为了堵住大量无益的开支而得罪人。大约三四年前,听某西部地区高校的财务人员讲,该校当年在校级账面上‘有案可稽’的吃喝费用就达200多万元,还不算各基层单位的‘自费账单’。现在能吃掉多少就不得而知了,我估计把通货膨胀算上,每年的吃喝‘同比增长’攀升个20% 左右大概是有可能的。

 

  让我们算个小账:按每个研究生平均每年享受5000元补贴计,假设2006-2007学年某个学校的有关单位只吃了300万元,那么这一数目也至少能资助600名研究生。这点钱在落后地区还是蛮顶用的(约17/天,或2.27美元/天,达到或超过了低保标准),至少能保证研究生们吃饱。对很多末流高校而言,这一资助面也能使大部分研究生受益。

 

  目前的高校,拿工资不干活或只干一点儿活的职员占了很大比例,他们的工资还不低;而在科研第一线出活儿的研究生们就物质生活而言却远远不能和这些闲人相比。我建议:

 

  1  高校应该启动人事制度改革,把部分行政业务和全部的后勤业务社会化(不是现在的换汤不换药),以节省数目庞大的人头费。节省下来的钱部分地用于研究生培养以及生活补贴。

  2  教育部应该硬性规定:各高校不得收取内地籍研究生的学杂费及住宿费;规定各高校对研究生的最低伙食补贴标准。

 3  各类基金应该对‘人头费’里的研究生‘工资’做出相应的规定。

 4  鼓励富裕家庭的研究生自愿捐‘学费’,并设立诸如‘为了同窗’基金会,每年公布﹑表彰这些捐款者。当然这些钱需要单立账户,公开用途,用于吃喝玩乐是不行的。

 

  天津大学对研究生的补贴政策里将补贴金额分为等级(按学习﹑工作成绩好坏分级)也是可取的。这一政策也许有利于减少研究生里的混子。

 

     最后,我还建议:高校管理者的教育赚钱思维还是要改一改,不要再想着从研究生身上刮油水。那些又要收学杂费﹑又不管研究生吃喝﹑也不操心研究生教学质量的高校最好不要招研究生;特别是那些经费极为拮据的末流高校更不要硬着头皮‘充大’,只培养本科学生有什么可丢人的!如果一定想招,至少也要舍得花钱让学子们把肚子吃饱。否则的话,就会招致类似新语丝网友的诅咒:“终于毕业了,终于离开了这个浪费三年青春的地方。我自己感觉千不该万不该,这些没有资质的学校不该招研究生((XYS20070813))。”

 

(XYS20070824)



https://m.sciencenet.cn/blog-2359-6595.html

上一篇:读研究生不如卖鸡蛋?(转载)
下一篇:研究生待遇专栏

0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7 02:4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