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安年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黄安年 我的博客宗旨:学术为公、资源共享、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博文

忆戴洵, 重读她的《真诚岁月》、《西来桥》

已有 4224 次阅读 2013-2-14 11:10 |个人分类:学术问题评论(07-11)|系统分类:人物纪事|关键词:学者| 戴洵, 重读, 《真诚岁月》, 《西来桥》

忆戴洵, 重读她的《真诚岁月》、《西来桥》

 

黄安年文黄安年的博客/2013年2月14发布

 

2013212,88岁的新四军老战士、教育战线的党务工作者、业余作家戴洵同志离世。

 

戴洵不仅在1979年到80年代初出任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总支书记,是我所在单位的主要领导,而且她是我的远亲,即她是我嫂嫂的亲表姐,这是在她来历史系任职后在一次讨论申报副教授评审时,由于名额有限,竞争激烈,她告诉我和她的这层关系,我这才知道和她还有这层关系,因此我知趣退出申请,说白了是为了“避嫌”,其实当时系里没有一个人知道我有这样的关系,而她所以知道并非因为早就认识我,我们之间此前从未见过面,我嫂嫂更从未提起这层关系,戴洵说,她是从档案中知道陆凤英是我嫂嫂的,而陆凤英正是她亲表妹。

更有意思的是,她的《西来桥》一书出版后,赠送我两本,我急切地翻看里面写了些什么,因为西来桥也是生我、养我的地方。我的童年是在那里度过的。书中提到的有些真人我还见过,书中提到1941年她在西来桥江中入党的情节,我曾问戴洵当时县委书记施光前和你是什么关系,她说:是我的入党介绍人。我说, 施光前是我妈妈的内侄,是我的亲表哥,这关系越说越近了,我们之间也走得更近了,而这些都是在她离休以后的事了。她病后,女儿为她配了手机,这样可以在病床上接打电话,而她的手机电话号码中把我排在第2,有时一拨2号我的手机就响起来了,两人就聊上了。

 

去年5月,我因陪同老吕去镇江开会,随后我们要去苏州扫墓,接着她陪我去上海开会,于是萌生了中间回扬中西来桥老家看看的计划,我已经60多年没有回老家了。老戴获悉后还专门为我联系去中心小学参观(那是她当年上学的学校的地方)、为我联系到西来桥找她侄女陆咏梅接待的介绍信,虽然后来主要是由陈斌(当年北师大历史系学生,西来桥老乡,现厦门航空集团老总)安排接待的,但是咏梅一家还是极其热情地接待了我们,参观她的在西来桥排前四五位工厂,到她家去小息(也曾是老戴的旧居地),参观了老戴当年就读的学校。回京后,我将所见所闻刻成光盘让老戴看。老戴十分高兴,说今天的西来桥要由你来写了,我说有机会我陪你再去西来桥,坐着轮椅也能去,汽车送到北京南站坐高铁,四个半小时到常州北,接着汽车一个半小时路程就到西来桥了,她说看机会吧。现在这都无法实现了。

这位来自西来桥的小姑娘,16岁投身革命,历尽战争洗礼、文革磨难,无怨无悔,献身党的事业,在古稀晚年以常人难以相象的毅力连续撰写了三部激情岁月的生动写真求真 忆真的纪实作品,令人敬佩。

戴洵同志一路走好!

 

************

写真求真 忆真: 短文重温 贵在写真----评戴洵的《真诚岁月》、《西来桥》

 

黄安年文黄安年的博客/2008年1月29发布

 

这篇短文写在2001130, 两部传记性小说的作者是我的同乡,同事和远亲,说同乡,是说我的幼年是在西来桥度过的,现在对当年的西来桥的印象还有,虽然土改后我从未回到过西来桥,听戴洵和陈斌小老乡说起那里的巨变,我真想在有生之年去看看家乡巨变。说同事,是指戴洵同志在80年代初由南方调来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任总支书记,1983年离休。说远亲,是指她是我嫂嫂的亲表姐,在她来历史系后一次讨论申报副教授评审时名额有限,竞争激烈,她告诉我了这层关系,我也才知道还有这层关系,因此我知趣退出申请,是为了避免嫌疑。实事求是地说,这次的谦让对我的学术“前程”影响不小,但迄今无怨无悔。

 

本文题分别为:《贵在写真 ----评戴洵的<真诚岁月><西来桥>》,刊登在《全国新书目》2001年第3期,第12页。《评戴洵的<真诚岁月><西来桥>》,刊登在《老人天地》,2001年第6期,第46页。其后在学术交流网2002610日发表,现在在我的博客上发布。

********************************************************

贵在写真----评戴洵的《真诚岁月》、《西来桥》

黄安年文, 老人天地/2001年第6;全国新书目/2001年第1; 学术交流网/2002610发布

  (今年春节期间)[最近]我阅读了戴洵老人所著的两部传记性小说:34万字的《西来桥》和20万字的《真诚岁月》。这两部小说又把我带回到祖国儿女五六十年前为中华民族的复兴而战的峥嵘岁月中。

  [40年代到跨入新世纪,小说的主人公已经由一个妙龄的青春少女变成了享受天伦之乐的老奶奶,她在“皖南事变”后参加地下党和新四军,经受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战火冼礼,到1953年转业地方,又投身于新中国文教战线建设的风雨沧桑,现在则成了拿起笔来战斗的新作家。岁月流逝,体验人生,读罢两书,感触颇多。]

其一,处女作出自一位“七十古来稀”的老人。作者1983年从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总支书记的岗位上正式离休,1992年开始萌发写作念头,(通过创作回顾和记叙自己亲身经历的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无愧无悔的青少年时代。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之际,仇者不认帐亲者渐淡忘的状况使这位老人加强了创作的紧迫感。然而就在这前后她不断受到心脏病、高血压以至小中风的严重困扰,特别是和她一起走过来的革命伴侣《真》的男主人公在卧病三年多后于1996年底永远地离开了她,打击之深可想而知。)

  (一个72岁从未创作过小说视力又极度衰弱的她,毅然化悲痛为力量,排除难以想象的困难,拼命“爬格子”,充分显示了一位在抗日战争的困难时期入党的老共产党员人老志气高的可贵品质。)

  处女作《西来桥》(终于)在19979[由华艺出版社]出版了。三年后姐妹篇《真诚岁月》[也由同一出版社出版](又面世了)。[世纪新春伊始,76岁高龄老人又开始着手酝酿写作第三部小说了。]一个离休已经十几年的70多岁的老人连续不断地有新作面世,这确实是“老有所为”的模范。

  {现在银发浪潮扑面而来,别说抗日战争时期的“小兵癞子”都已七十开外,即使60年代前毕业的大学生极大多数也已经加入了退休行列。年前,在北京师范大学二千来人的“科学会堂”里,离退休人员迎新春会上居然座无虚席。我想这是一支什么样的大军啊?是领离退休金养老的?是“下岗”赋闲在家的?是一年一度受慰问的?抑或是符合自己的“老年情况”开创新局面的新军?戴洵老人岂不是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活生生的范例吗?这位老人能做到的,相信别的老人也能做到,同样可以老有所学、老有所为的。}

  其二,《真》和《桥》两部小说的可贵之处在于真实,写的是作者经历过的真事和体验过的真情。《西来桥》真实地再现了抗日战争中期地处长江中心的扬中县西来桥的抗日游击战争根据地的艰苦战斗,以及和日伪顽交错盘踞的错综复杂的军事情势。[我的幼年曾随父母在西来桥生活过,{我比作者小11岁,虽然那时还没有到上小学的年龄,但是}[书中对于当地生活习俗和复杂局势等细节的描述很快重新唤醒了我对童年的回忆,对于书中复杂斗争的叙述包括其中的某些经过艺术加工的真人真事,解放初期我还多次听父母说起过。尤其是](关于团结开明地主、商人等上层人士共同抗战,分化瓦解和利用伪军、顽军势力,壮大抗日力量的情节写得十分真切和动人。如果没有作者的亲身经历,如果作者不是坚持实事求是的精神,这样的小说是很难写得出来的。){即使现在要如实地叙述这一时期的历史真相也不是一件轻而易举之事,因为生活的真既丰富多彩又极为复杂,那些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拉锯战地区情况本身就盘根错节成了难以理清的一团乱麻。而要讲真话写真事“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说来容易,做起来是很难的。《桥》的可贵正在于写真,在于尽可能地接近和回归历史的本来面目。}

  《真诚岁月》真实地叙述了新西军1945年秋北撤沂蒙实行战略转移和1946年“双十”协定前后国共和平与战争交织时刻的复杂片断,艺术地描述了革命队伍中同志的友情、(年轻主人公八路军干部史铮拓和新西军女干部戴素雅之间纯真的爱情故事、还有沂蒙根据地军民之间的真情、部队战士渴望和维护和平生活的心情,)[爱情、军民情] 如作者在自序所言“我愿写‘北撤’中普通一兵的酸甜苦辣喜怒哀乐。因为那里面充满了真诚。”{作者在后语中还说:“我能把他们的真名实姓和牺牲的概况刻于此书,充满自豪”。尽管小说不同于历史,但是这两部小说,在某种程度上则是历史片段艺术的部分再现。}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失去记忆的民族是可悲的,}[老人不忘过去,正是为了要把这些“真诚岁月”铭刻在我们民族的记忆中。]

其三,[小说出自小知识份子之手。]按照学历,戴洵老人只有初中一年级文化程度。但是她在革命和建设中不断自学,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从社会实践和书本中不断地学习和积累,从1957-1983年在高等院校工作近三十年的耳濡目染,自觉充电,业余补课,使她不仅有着十分丰富的创作素材,而且具备了概括、提炼和表现这些素材的独特创作思路。

  {按照学历她无法跨入作家行列,但是}(只要你读一读《桥》和《真》,你会感受到作者的创作不仅极富教育意义、寓含哲理,而且笔法细腻,环环紧扣,引人入胜,是一部值得一读的集思想性和艺术性于一体的现实主义作品,){坦率地说,即使许多大学中文系出身的知识份子也不见得能写出这样的小说来。}[艺术来源于生活,实践出真知,这个道理又一次在戴洵老人身上体现出来了。]{她能做到,相信和她类似条件的人也能办到。我们的离退休大军中有着每位老人各自饱经风霜的活生生的素材,如果大家能够将这些素材以不同形式整理加工,为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素质添砖加瓦,那将是多么巨大的精神财富。}

  其四,两部小说的可贵还在于,它是由普通老百姓写自己的历史和生活体验。人民群众本来是历史主体,但是长期以来历史往往成了一部名人史,或帝王将相或各类英雄或头面人物的历史,底层群众往往作为陪衬。这两部小说写的却是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初期的普普通通的民众和干部战士的生活,写他们的生活体验和心态。从历史观的角度说,是写底层社会的生活史,写普通战士的历史。这是历史观的一个重大进步。没有对于这部分历史的真实叙述,我们的20世纪历史是不完善的。

  {而作为艺术地再现人民大众的20世纪社会生活史,它的作者和读者是以亿万计的。}[作者在《后语》中说得好:“我把我的亲身经历写出来,只能是留下一点痕迹”“]{这痕迹看起来也许平凡,但平凡中蕴含着伟大的理想和高尚的情操;我将奉献它给你们,}请你们别嫌它渺小,在这渺小的体积内始终闪烁着晶莹而真诚的光芒!”]

[我在此郑重地向读者推荐戴洵老人的箴言:“把它带到21世纪去吧!它的魅力可以永存!真诚可以战胜邪恶!”]

  { 写于2001130}

[2002610《学术交流网》(www.annian.net/学术问题评论/发布说明:考虑到戴洵老人为北京师范大学的离休干部,本文原稿先投寄《北京师大》校刊,由于没有任何反馈信息,稿子改寄《老人天地》,并从书评简介角度寄《全国新书目》,题分别为:《贵在写真 ----评戴洵的<真诚岁月><西来桥>》,刊登在《全国新书目》2001年第3期,第12页。《评戴洵的<真诚岁月><西来桥>》,刊登在《老人天地》,2001年第6期,第46页。本文带[ ]处为《老人天地》杂志上有,而《全国新书目》未刊登的;带( )处,则为《老人天地》杂志上没有,而《全国新书目》刊登了的。带{ }部分,为两杂志均略去的。《老人天地》在题记中写道:“这是一位普通老战士写自己当年的战斗生活,没有这部分历史的真实记述,20世纪的历史是不完整的......”读者现在可以从《学术交流网》上看到文章的全文。]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cp&ac=blog&blogid=15140&op=edit



https://m.sciencenet.cn/blog-415-661736.html

上一篇: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威尔逊政府的内外政策PDF版(1990
下一篇:《西来桥》提要

1 yh369z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11:5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