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itiedan2012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eitiedan2012

博文

处处留心皆学问 精选

已有 15308 次阅读 2013-3-19 21:55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学者| 学问, 留心

早年,听父亲说,康熙当年有这样一句话,叫“处处留心皆学问”,意思是说,不要以为只从书上能得到学问,对于社会上的很多事,你只要去留心,也同样能学到很多东西。当时听到这样的话,虽然不能说完全理解,但也能知道大概齐的意思。后来,也听到另外的说法,叫“向社会学习”。这两句话的意思可能有相近之处,但肯定也有不一样的地方。

在工厂的时候,有个青年工人,说是工人也不一定准确,他是半脱产的干部,上白班,有事办公,没事就干活。这不是主要的。他经常在街上看人家吵架,说这是他爸爸说的,叫向社会学习。我当时对这种说法不太以为然。那打架的事,很少能为什么正经事,如果是两口子在街上吵,无非就是家长里短。如果是街坊在吵架,也无非是邻里纠纷。这种鸡毛蒜皮的事看了半天,能学到什么东西?当然,如果是十多岁的teenage的孩子,在大人的引导下,可以看那么一次两次,然后,大人要告诉孩子,这样的吵架为什么是不值得的,如果将来孩子遇到与他人的纠纷,应该如何解决。但是,这种场面看得多了,基本就没有什么意思了。泼妇骂街,能长什么学问?

细细想来,康熙所说“处处留心皆学问”,远不是“向社会学习”那样简单。这里说的是留心,留心之处有很多,有社会现象,更有与人的相处,对自然界的观察,对社会现象的思考。“留心”者,还是要多“思考”也。没有留心,没有思考,长不了学问。

在国内,上网者没有上亿,也有数千万吧。看到网上的各种信息,现象,情绪激愤者多,真正留心思考的人恐怕在数量上还超不过激情澎湃者。激情澎湃不是不可以,也不是什么不好的事,但是要靠激情澎湃,是不可能长学问的了。所以冷静的思考才是提高的主要途径。看到一条微博,看到一条信息,只要是触到敏感之处,立刻激情澎湃,这多少会有点问题。其一,这信息到底是真是假,得分析判断吧;其二,这信息背后到底是什么原因产生的,也需要分析和判断吧;其三,这背后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在第一时间,未必能够得到确实的结果,但是人们照样可以进行多方面的分析。虽然不一定把这种分析当成事实,但是至少在科学和理性的分析下,这种分析距离事实不会太远。其四,没有必要把这种不落实的信息四处张扬,更没有必要为此而太放厥词。如果经过这样的分析,这样的思考,那是有可能给自己长点学问的。

处处留心,也意味着要处处观察。在观察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和思考。没有详细认真和全面的观察,你的思考也缺少依据。或者因为观察不仔细,有相当多的遗漏,那么你的分析和判断也为就没有多少依据了。谁也不能保证一次性的观察就能做到全面和详细,所以在很多时候要反复多次来观察。这才有可能在分析与判断时有充分的依据。很多时候,人们在看到某一方面或者某一片断时,就大发议论,就下结论,就以为铁证如山。结果却往往给人留下笑柄。所以,多看、多想、少说是很关键的。

有时看到网上诸多论坛,很多人都有耸人听闻的高见,标题党也是甚嚣尘上。原来还进去看一眼,一看,瞎菜了,根本不值当去看。后来再看到那些标题,根本连进去都不用进去了。这类论坛中的议论,不能说都不靠谱,但是不靠谱的还是比较多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只看到一点,然后就凭想当然来发议论。这就是,虽然看了,观察了,但是没有认真去想,没有真正去留心。发出来的议论也会有人拍巴掌,可是真正距离冷静理性的思考可有很大的距离。

现在说的人多,看的人不多,想的人更不多。所以网上议论虽然万万千,但是能留下来给人以深思的就不多了。这算什么现象呢?是一种喧嚣?是噪声?还是一种资源的浪费?也许,真正有信息的信号也在这些杂音之中,但是要把它们分辨出来实在太不容易了。有些有信息量的信号会冲破这些噪声的干扰,但肯定也会有相当多的信息量淹没在噪声之中。

康熙当年虽然说过这样的话,只是他自己也未必真正能做得很周全。毕竟言与行之间多少是有点距离的,真正能按照说过的话去做,实在是一件不容易的事。




https://m.sciencenet.cn/blog-678176-671920.html

上一篇:解决教育行政化出路何在?
下一篇:2013年春分日的一场雪

17 彭思龙 张启峰 陆俊茜 罗春元 唐常杰 王春艳 武夷山 吉宗祥 朱晓刚 王启云 翟自洋 苏光松 邬鸿 李本先 徐大彬 neilchau GW88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3 11:2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