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晖: 首都师范大学数学系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arithwsun

博文

杨同海的数学印象 精选

已有 12073 次阅读 2013-5-27 21:21 |个人分类:研究生数学|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学者| 张寿武, 杨同海

杨同海的数学印象


王永晖


蒋迅老师是杨同海的博士同学,刚发了篇报道,将他以前的《数学文化》文章介绍给大家:


杨同海的数学与人生


我在蒋迅老师之前,就发现了杨同海老师的新闻点,组织过采访,发在当时是贾朝华老师主事的数学通讯上

Wisconsin(Madison)大学教授杨同海访谈录


这里,我凑个趣,说点自己对杨同海老师的数学印象。


杨同海老师非常达观,这也表现在他对数学的态度上,我那篇通讯文章也记载过,他并不像某些同学会以为的那样,对数学要死要活,非数学不干。他的态度是很实际的,博士毕业如果能找到数学工作就好,如果找不到,去干计算机也一样挺好的。


我觉得这个态度,才是比较务实的,就像谈恋爱也讲究个你情我愿,数学也一样,不用死去活来那种情绪,没必要。


我们当年在晨兴讨论班,包括后来在首师大数论组,都请杨同海做过讲座,交流过,当时我挺惊讶的,杨老师做讲座,有些东西,他说的不一定是对的,甚至有个基本的东西,他当时的反应也不一定很清楚,这说明他有很好的学习能力,能够现学现用。


杨同海老师,个子很低,我就不高,他跟我站在一起,我还得低头看他。我之所以这里要揭杨老师的“丑”,其实是想说明另外一个问题,考试好,跟做研究,可能真是两回事,这在杨老师身上恐怕会反映的更强烈。


我们晨兴讨论班上,当年有一个北大本科一直上来的博士生,非常优秀,能把已有的题或题中的漏洞,讲的清清楚楚(脑子快的让我自叹弗如),但是后来没有走上数学研究之路,这一直让我很可惜,总想每隔几年再跟他见见面。


原因可能很多,若论基础扎实,我想,就考题来说,杨同海老师可能还真比不上这位北大同学,但是在做研究之路上呢,这位北大同学又比杨同海老师缺了点什么呢?


当然,本来也没有可比性,找个话头而已。


蒋迅老师的文章出了,我附记点自己的印象。杨同海跟数学大师级人物Kudla合作很多年,恐怕也是一个原因,能够弥补中国教育带来的不足之处,而突出他自己敢打爱拼的性格,也许可作为我的一个猜测。


对了,也许很多出身城市的中国同学,反而没有杨同海这种出身农村的数学研究意识,我经常喜欢将数学跟武术做对比,这就好像中国武术若是光练拳套,健健身还行,但离上战场还远。


我们就可以理解,我自己也相信一个判断,现在城市里这种奥数班,应该是培养不出数学家的,我没统计数据,只是感觉和猜测。


除了杨同海老师,我最佩服的华人数论专家是张寿武教授,也是出身农村。我一直建议我的师范本科生们去看张寿武的报道文章,希望他们能从中学点感悟,可惜听而从之的同学不多,现在的师范教育就是这样,像这些师范生,不取法于张寿武、杨同海这样的教授,他们成为中小学老师后,能把我们的孩子教成什么样呢,可想而知。


中国教育界需要新血,绝对不可能靠现在这种师生基础,必需另造一条师资来源。


除了准备做中小学老师的师范生,我还想跟班上那些想当数学家的几个本科生们说说,我已经把他们带了四个学期,前三个学期,通过本科生研讲班,基本上达到了我的教育目标。现在他们进入后三个学期,要再上一个台阶,却感觉那么难,有点吃不住劲达不到目标的势头出现。


===>真正达到自学能力。


我想说的是,同学们如果吃住这个劲上了这个台阶之后,再一个台阶,就是去学学张寿武、杨同海、万大庆、徐飞、刘建亚诸位老师们做研究的那种意气劲了,没有意气,数学不会“活”,我们做研究的基础,不仅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让这些知识变成自己头脑中的“活物”,有生命的东西,就有它的性格,恐怕这也是刘建亚和汤涛创办《数学文化》杂志的一个落脚点,关于我这个悟解,大家可看刘建亚的发刊语。








https://m.sciencenet.cn/blog-45143-694071.html

上一篇:目标于优秀的大学生为什么一定要记笔记
下一篇:朱光潜的学问也有限

12 刘全慧 肖重发 蒋迅 武夷山 梁进 张亮生 李宇斌 戴德昌 杨正瓴 柴钊 xsongy zhangcz07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6 18:3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