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高明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蒋高明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从事植物生态学研究

博文

《生态农场纪实》连载之二十三:传来令人兴奋的消息

已有 3520 次阅读 2013-7-14 17:23 |个人分类:建言新农村|系统分类:科研笔记|关键词:学者| 生态, 连载, 纪实, 农场, 害虫控制

蒋高明


20096月的一天,传来令人兴奋的消息,硕士研究生乌云塔娜在弘毅生态农场发来下面两条手机短信:

这几天虫子比较多了,院子里有200多克(1只灯每晚擒获的虫子,作者注)。果园我也天天去,比院子里稍微多一些。蚊子几乎没有,我们都还没有挂蚊帐,还没有被咬过。

国外有机农业都偏重虫害和杂草防治这块。我们这几天也在做杂草调查。现在金龟甲数量明显增多了,诱到的虫子80~90%都是它。等您来了看看我们的成果吧。

第一条短信中,生态农场没有蚊子是很令人兴奋的。在这个1.33万平方米(20)的生态农场里,我们自2007年起全面停止了农药、除草剂、化肥、农膜、添加剂,根本不用转基因,来验证生态学的办法到底有多大的功能。第二条短信中,严重危害花生产量的金龟甲如果五六月份就被诱捕,按照2008年的经验,秋后就危害不了了。

我们的目标是,粮食产量接近常规产量,单位土地经济效益比上述6种技术模式之和高3-5倍。我们的做法是,不盲目杀死试验区内的每一个生命,靠食物链和人工适当干预达到生态平衡。

害虫被特殊光谱的诱虫灯诱捕,这个整晚瞪着眼等那些害虫自投罗网的哨兵,令虫变得不害了,反而成了鸡的食物,并且大量金龟甲被诱捕,有效的保护了花生的产量。去年靠近我们院墙的外面的农田,因诱虫灯的存在,虫害也明显减少。老百姓用于花生的剧毒农药(绿英)费用每亩50元,但依旧控制不了虫害。我们控制虫害的办法成本远低于剧毒农药。

 

3-7 弘毅生态农场不用农药、农膜和化肥生产的花生(左图)与农民用传统办法生产的花生,可见虫咬痕迹(右图)

3-8尽管农民使用了大量农药,收获时依然发现害虫,农民只好提前收获,以从虫口抢粮。

 

在玉米小喇叭口时,我们将柴鸡放进玉米田,田里的小虫和嫩草也成了鸡的美食,收获粮食的同时还收获了鸡肉,并且鸡的净收益是玉米的2-3倍。柴鸡吃虫有个缺陷就是好赖不分,连益虫也通吃。但还是比农药好,农药连无辜的鸟儿们也不放过。

农场里生产的有机粮食和蔬菜近20种,有小麦、玉米、大豆、花生、绿豆、韭菜、芹菜、土豆、葱、蒜、萝卜、白菜、西红柿、黄瓜、南瓜、丝瓜等等,一些野菜如荠菜、马齿苋都可以挖来当菜。在城市,吃市场上买来的韭菜后反胃严重,因为农药残留多,而吃生态农场里的韭菜就不反胃,因为我们不用药,不用化肥,而用有机肥,是纯有机蔬菜。

因为没有了农药、化肥、除草剂、农膜、添加剂、转基因,农场里生物多样性迅速提高。约200只麻雀和6只燕子在这里安家了,还有刺猬、野鸡,饲养有狗、猫、鸡、鸭、鹅、猪,还有2只鹦鹉呢。空地里栽植了本地的乔木和灌木,给鸟儿们歇脚用,明年计划栽果树。农场里的害虫再也不敢来危害庄稼。最有意思的是,我们养殖了2只鸽子,2个月后变成5只了,有3只是被拐来的。真不知道鸟儿们用的什么招数拐跑了人家的良家妇女。有一点是清楚的,这里没有污染,没有毒药,有大量天然半天然食物都可以米西米西

不打农药,用诱虫灯取代肩背式喷雾器,一可节省大量的药钱,二可保护生态环境,三也省了体力。更重要的是,我们保护了农村妇女,挽救了母亲。目前,给庄稼打药的活多为妇女干,长期接触剧毒农药让农民得了不少怪病或癌症。上个月,前后不到10天,试验站邻村的两名40岁的农村妇女,被癌症夺去了生命。

从理论上讲,生态农场的规模越大,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就越高,管理的成本也越小,带动的就业人数就越多。我们的近期目标是发动老百姓拿出100亩地扩大我们的战果,搞有机农业;远期目标就是将整村的1000亩地连同300亩村庄搞成生态农庄。

可惜的是我们没有这么多地。地都分给农民了,一些农民看到了好处,要跟我们学,但他们往往急功近利,生态的办法缺陷就是慢,他们可等不得。越等不得,效益就越低,有时农民连本钱都收不回来,如去年的大蒜,只有5分钱1斤。很明显,农民的利益被农药商、化肥商、农膜商、除草剂商、添加剂商、或转基因公司分割了。环境污染了,怪病多了,重病多了,不正常死亡的农民也多了,最后将所有的钱掏给了医院。

 

3-9 楼房屋檐下的燕子窝。这些年由于环境污染,燕子在农村少多了。燕子回归说明生态环境改善了

3-10 乌云塔娜在剪草。她第一个发短信告诉了我农场虫子被控制的消息。

 

 我们的团队要用大量的事实证明:生态学不是软道理,而是比转基因等6个技术之和还要强大的硬道理。听到学生介绍害虫被制服了,尤其宿舍里没有了蚊子,当时心情特别激动,一气写了上面的文字,在我的科学网博客上发表了,后来《百科知识》等几家杂志转载了这篇文章。







https://m.sciencenet.cn/blog-475-708072.html

上一篇:《生态农场纪实》连载之二十二:湖北老总上门送来诱虫灯
下一篇:化学除草:留守老人无奈的选择

3 翟自洋 陈辉 秦斌杰

该博文允许实名用户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7 18:2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