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高明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蒋高明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从事植物生态学研究

博文

《生态农场纪实》连载之四十二:德国学生的能源调查

已有 3604 次阅读 2013-8-14 22:46 |个人分类:建言新农村|系统分类:科研笔记|关键词:学者| 连载, 纪实, 农场, 德国学生, 能源调查

蒋高明

 

200811月,一个德国博士生加入了我们的实验团队。于是,我们的研究团队迎来了第一个来自发达国家的博士生。这名学生名叫Maria Lukas,中文名字叫卢马瑞,后来学生们跟他熟了,就叫他马瑞。他说话彬彬有礼,与中国学生的随意不同的是,他经常讲起英语来用一些外交的口气,注重礼节那是必须的。他来自德国亚申大学,该大学以工科闻名,中国科学院的前任院长就是在这个学校获得博士学位。说起这个学生,还有一段故事呢。

认识马瑞是2006年的事情,当时我在浑善达克参加退化沙地生态治理工作,中央电视台记者林芝带一名外国人来找我,因为中央电视台曾多次报道我们在内蒙古的工作,就与他们熟悉了。原来,这名老外想在中国的少数民族地区从事生物能源方面的研究,在藏区已经完成了三个月的野外工作。在蒙区牧户的调查,遇到困难,因为他找不到熟悉的人,自己又不懂汉语,于是就通过他的朋友的朋友找到了我这里。那次认识马瑞以后,我们也就成了熟人,20079月,我组织了一次干旱区有限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国际研讨会,资助会议的是著名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具体执行人是人与生物圈计划的主任托马斯·沙夫,他也是德国人,自然就为他们牵上了线,沙夫邀请马瑞也参加了那次国际会议。

在马瑞完成了藏区、蒙古民族地区能源利用之后,我建议他在中国的农区再增加一个调查点,这样才能够对中国农牧区生物能源利用现状有个全面的了解,以丰富他的博士论文内容。他征求德国的导师同意后,加入了我们在蒋家庄的生态农业实践,在传统生物质能源利用方面,我们添加了来自发达国家的力量。

马瑞做事十分认真,这符合他们德国人的特点。他设计了非常详细的调查表,内容包括人口、年龄、性别、教育、收入、秸秆利用、电能利用、液化气、沼气、养殖、作物类型、外出打工等等,这些表格里的大量信息,足以让他对山东农区农民能源利用现状有个较全面的了解。在弘毅生态农场附近,他坚持调查3个村,每个村进行100户入户调查。这样,光凭他个人力量是难以完成的,我就动员我的博士生、硕士生以及北京师范大学、山东农业大学的本科生帮他。调查围绕蒋家庄周围的村庄,以弘毅生态农场为大本营,向外辐射进行。

蒋家庄来了老外,每天拿着表格到农民家里去做客,这个消息让善良的村民们感到好奇,渐渐地,马瑞就与村民熟悉了,他用生硬的汉语与村民打交道,村民们则报以欢迎的微笑。有一次,蒋家庄村领导宴请德国学生以及弘毅生态农场的研究生,村民们很好客,与中外研究生们喝高兴了,村里的保管和马瑞竟然拼起酒来了。只见他们也不说话,一边比划一边喝,一人一杯酒,那气氛非常融洽。后来保管喝醉了,马瑞尽管也摇摇晃晃了,但头脑还清醒。那次宴会后,村子里就有“老外喝酒不会醉”的传言,于是善良的乡亲们就有了饭后谈笑的话题,还是关于老外的,他们也就更加快了调查的进度,村里的会计主动要了十几张表格也帮着入户去做调查了。

 

6-5 德国学生卢马瑞。




  6-6 德国海德堡大学生在弘毅生态农场留言薄上留言。

 

马瑞在弘毅生态农场待了一个多月,后来又到过农场三四次,一是继续完成他的调查,二是来看看他的朋友,尤其是他的农民朋友们。


       2010111,弘毅生态农场一下子来自十几个德国人,他们是海德堡大学的参观团,以本科生为主。他们是怀着对弘毅生态农场的生态循环实验的好奇和向往来参观的,有平邑县一名副县长带他们参观。海德堡大学怎么会知道我们的实验呢?这可能与卢马瑞在德国大使馆的宣传有关,那里有他的好朋友,德国人来中国,首先会去拜访德国驻华大使馆的。




https://m.sciencenet.cn/blog-475-716872.html

上一篇:《生态农场纪实》连载之四十一:教授的黄粉虫
下一篇:《生态农场纪实》连载之四十三:沼气池的故事

3 武夷山 陈辉 翟自洋

该博文允许实名用户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7 16:1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