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高明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蒋高明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从事植物生态学研究

博文

《生态农场纪实》连载之四十三:沼气池的故事

已有 4400 次阅读 2013-8-15 20:26 |个人分类:建言新农村|系统分类:科研笔记|关键词:学者| 故事, 连载, 纪实, 农场, 沼气池

蒋高明

 

   在元素循环过程中,参与固相循环的磷和钾损失相对较少,而氮因为参与气相循环,会有较大的损失,需要添加含氮矿物质或直接添加化肥解决(如果有机种植,化肥也不能添加)。在元素循环中还有一种重要元素就是碳,光合作用的有机碳在生态循环过程中或以二氧化碳形式直接排放到大气中,或通过一定的技术措施产生甲烷,人类利用甲烷燃烧,再变成二氧化碳排放。二氧化碳是最主要的温室气体,人类对化石能源依赖加大了温室气体排放,造成气候变暖等环境灾难。目前,富裕起来的农民也使用化石燃料,包括用化石燃料发出来的电力,加大了温室气体排放,而利用好农村生物质能,就可以大大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是我们进行生态农业实践的一个副产品。

沼气含有多种气体成分,主要成分是甲烷。沼气细菌分解有机物,产生沼气的过程,就是沼气发酵。沼气细菌有两大类,第一类细菌叫做分解菌,它的作用是将复杂的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有机物和二氧化碳等,它们当中有专门分解纤维素的,叫纤维分解菌;有专门分解蛋白质的,叫蛋白分解菌;有专门分解脂肪的,叫脂肪分解菌;第二类细菌叫含甲烷细菌,通常叫甲烷菌,它的作用是把简单的有机物及二氧化碳氧化或还原成甲烷。有机物变成沼气的过程,就好比工厂里生产一种产品的两道工序:首先是分解细菌将粪便、秸秆、杂草等复杂的有机物加工成半成品——结构简单的化合物;再就是在甲烷细菌的作用下,将简单的化合物加工成产品,即生成甲烷。

但是,就是这样好的技术农民应用起来依然存在问题,主要是漏气问题,维护问题,再就是冬季产生沼气少。通过这些年政府的努力,前者在修建过程中,使用防渗材料基本克服了,国家补助农民购买沼渣沼液抽取设备,也基本解决了,至于冬季产问题,由于气候变暖,山东一带冬季沼气也照常使用。春节期间我亲自到蒋家庄和西荆埠几个农户家看他们的沼气池,亲自点他们的沼气灶,发现都能够正常使用。

然而,要在蒋家庄建立百户以上的沼气工程,资金依然是个问题。修建沼气池,仅材料费每个沼气池也要三千多元,人工费还要四五千元,100户沼气需要七八十万吧。这些费用哪里来呢?一个关键人物帮了我们的大忙,这个人就是我的中学政治老师孟庆民,时任县能源办主任。

老师是我中学的政治老师,毕业于临沂师专。我上高中的时候,孟老师来我上学的平邑七中任教不到两年。高考后,我在家里整日为高考录取的事犯愁。当时报考学校是要等成绩下来,那年我的高考分数451分,超过本科线60多分,我报考的是山东大学生物系植物专业。之所以报考植物专业,就是为了好录取,在当时的政治老师眼里,毕业后能够回到县农科所就是非常理想的工作了。但到了发通知的时候,录取通知书迟迟不来,当时的心情是难以表述的。忽然有一天,孟老师到了蒋家庄,送来了录取通知书。那个时候村子里不通电话,孟老师担心录取通知书邮寄丢了,亲自骑自行车跑了50多里山路送来了。



 

6-7 蒋家庄的污水处理场是平邑县第一个村级污水处理场,该项目由弘毅生态农场科研团队争取而来。

 

原来,孟老师担任几年中学政治老师后,因工作需要他被抽调进入了县农业局,快到内退的年龄升任县农业局副局长兼能源办主任。重新在县能源办邂逅孟老师,加快了我们实验的步伐。孟老师对我学的专业是非常熟悉的,他听了我们的介绍后,马上做出决定,支持蒋家庄建立130户户用沼气。从此,蒋家庄增加了自文革以来的首批政府资金,沼气池修建起来了。为了加大弘毅生态农场的实验力度,县能源办在我们的农场修建了70立方米的中型沼气池,其体积是户用沼气的十倍。

蒋家庄的沼气工程完成后,我又马不停蹄地运作了一个更大的项目。因为我们从事的农业是生态循环型的,这正符合国家环保部的农村环保“以奖代治”政策,于是我又和县环保局合作,写申请,跑项目,2009年争取了国家投资90万元,让蒋家庄的污水和废弃物进入沼气池,又集中到一个大型氧化塘。从此,蒋家庄告别了没有污水管道的历史,元素循环了,村庄也干净了,农民笑了。




https://m.sciencenet.cn/blog-475-717133.html

上一篇:《生态农场纪实》连载之四十二:德国学生的能源调查
下一篇:《生态农场纪实》连载之四十四:加拿大博士的堆肥技术

4 李伟钢 孙刚 翟自洋 xishanguanxue

该博文允许实名用户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7 18:4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