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itiedan2012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eitiedan2012

博文

工科高校培养目标的变迁

已有 3115 次阅读 2013-9-20 22:15 |系统分类:教学心得|关键词:学者| 培养目标, 工科高校

文革前,工程类高校办学的目的比较明确,就是为培养工程师的。所以课程设置、教学环节、教材的采用也都是围绕这样一个目的。当然,那个时候,也有一些国家的项目需要由一些高校来承担。而高校也往往利用给国家承担项目的机会来为工程师的培养提供更多的条件与便利。

改革开放之后,由于人们对教育目的在认识上有所调整,甚至有所改变,所以原来那种单一的,以培养工程师为目标的高校,就开始考虑另外的教育目标。在一些高校领导的眼里,如果只考虑单一的以培养工程师为目标的教学体系,这似乎有点过于小儿科了,或者说过于落后了。因为,这样的教育培养模式是过去学习苏联的结果。现在改革开放了,人们更多地是了解欧美的高校情况。人家那儿很多著名的大学,包括一些原来以工科为主的大学,也不提什么培养工程师的目标。人家讲的是基础,是基础理论的掌握。而欧美的科学技术,明显在很多领域是超过苏联的。两者相比之下,苏联的那一套显然落后了,不适应中国在新时期的发展目标。于是,高校甚至高等教育管理部门的领导都把眼光转向欧美的高等教育模式。只是那个时候,中国人对于欧美的高等教育体制到底是什么个情况,了解得也并不详细,开始都只是看到外表的一些不同,反正先学过来再说。人家重视基础理论的教育,必有其道理,所以咱们也应该照着学。

所以。国内的一些高校在强调基础理论教育的同时,把原来重视工程教育的一些做法就撇在一边。比如,对于原来重视国家下达的项目任务就开始排斥,对于国家所需要的技术、装备及相关研制也不予重视。这让当时一些国家部委对于这些高校的做法甚为不满。但是有些高校还认为自己的做法是正确的,所以还要坚持一条道走到黑。

接下来的问题就是高校所预想不到的了。由于国家不断扩大高等教育的规模,而国家对于高校的投资却逐年减少。因为国家开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工作,所以很多资金都主要投放在大型基本建设项目上,对于高等教育的投入明显减少,即使不是绝对值上的减少,但多年来在教育投资上停滞不前,让不少高校吃尽了苦头。

在这种情况下,高校过的日子可以说苦不堪言。教师的收入明显低于企业职工的收入。学校在教学上没有能力进行更多的投入,过的日子捉襟见肘。校长们个个叫苦不迭,四处化缘,但成效甚微。不少高校在那个时候只得借贷为生,寅吃卯粮的日子真是年年难过年年过。在这样的情况下,高校开始向国家部委到处伸手要项目。因为有了项目,就有了钱,至少能够拆东墙被西墙,能把日子对付过去。那些部委看到这种情况,对于高校的反复无常也是又气又笑,在不少情况下,就像施舍乞丐一样,高兴时就给你点,不高兴就不给你,让你几次三番地求爷爷告奶奶,而且还得安排部委干部的子弟进你们的学校读书,以此为交换条件,来把带着钱来的项目施舍给你。

这时的高校,再想挺着脖子只搞基础理论的教育,而不想接项目,已经是不可能的了。那时唯一的目的就是搞钱。谁能拿的项目多,谁拿钱多,谁就是好样的,评正教授,这个项目经费成为重要的门槛值。这种做法今天看来确实有问题。可是在那个时候,这完全是没办法的办法。以此为指挥棒,高校为了生存而改变。

后来发现,通过有关项目的研制,对于教学本身还是有好处的。虽然对本科生的教育来说,这种项目的影响是有限的,但是对于研究生教育来说,这却是很有好处的。研究生们通过参与这些项目,可以了解到国内需要的走向,也可以通过查找国外的资料,来了解国外在这方面的技术水平,以了解我们与国外的差距,确立迎头赶上的目标。

不过,现在这种通过项目来服务于教学,在实际上还是存在一些问题。比如,由于这些项目本科生参与得较少,所以对于本科教学作用还不明显。而参与其中的研究生,每个人的表现也不尽相同。有的积极一些,有的也没有那么积极,比较消极被动。如果导师不推一推,他就不动一动。有时候推了也不动,让导师无可奈何。这与导师本人也有一定的关系。导师把握的基点较准确,就能够促使学生积极参与进来。如果导师没有能够准确地把握,而且导师自己的脑子里也不是很清楚。那事情就不太好办。

工科学校原来都有金工实习。现在这方面的实习期限似乎在缩短。而且让学生到企业实习的效果也大不如以前。过去企业是比较积极接待实习来的学生的,学生通过企业实习能学到不少东西。现在企业其实不太欢迎学生来,觉得麻烦,所以顶多让学生走马观花一番,其他事情就恨不能让学生躲得越远越好。学生过去的实习期限也差不多有两个月,现在只有两个星期。当然在文革前五年学制的时候,那时的实习期差不多有半年到一年。现在已经不可同日而语了。

实习与毕业设计是密切相关的,实习时间不够,毕业设计的质量就必然受影响。现在一到毕业设计的时段,学生一大堆事,要找工作,要到联系好的单位实习(这与到企业的专业实习并不一样,是工作上岗前的准备,对学生来说,能否找到合适的工作十分重要)。大四第二学期的课很多人根本就不去上。当然是否应该在大四第二学期继续安排课程就是另一个话题了。在这种人心惶惶的情况下,有多少学生能安心做好毕业设计,真是说不好。糊弄事的肯定有,能做好毕业设计的也有,但不会很多。

对于目前的这种工科为主的院校教育,很多人忧心忡忡,但也有人认为没有必要做杞人忧天。当然,育人的成果要过若干年才能看得出来。现在一切担心都还缺乏实证根据。只是过去做过的,并且被证明是确有实效的做法,是不是都要一概扔掉,真是需要慎重再慎重。

 



https://m.sciencenet.cn/blog-678176-726510.html

上一篇:闲话中秋
下一篇:当年带学生去山西军训

4 曹聪 吕喆 陈冬生 wgq3867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3 11:4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