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高明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蒋高明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从事植物生态学研究

博文

《生态农场纪实》连载之六十六:弘毅生态农场大事记(2009)

已有 2978 次阅读 2013-9-27 23:32 |个人分类:建言新农村|系统分类:科研笔记|关键词:学者| 生态, 连载, 纪实, 农场, 大事记

蒋高明


2009

 

l14-6日,中科院植物所植物生理生态学学术年会在弘毅生态农场召开。蒋高明、李永庚、于顺利、许宏,以及博士后郑延海、博士生陈圣宾、苏华、张璐,硕士生李静、技术人员张秀杰等进行了年终总结和学术交流。植物所原外事办主任傅燕风、山东农业大学农业生态系统定位站站长助理吴光磊、山东农业大学博士生李宗奉、硕士生李勇、李彩虹也参加了本组会。会议期间,全国人大代表、山东金银花药业集团董事长刘嘉坤、平邑县人民政府副县长刘玉山、县环保局副局长张果中、定位站所在地卞桥镇党委书记刘涛、镇长张林森、蒋家庄村党支部书记蒋军等到会祝贺。

l17,由原环保部副部长张坤民主编、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低碳经济论》(蒋高明、郑延海参与编写),引起社会和高层广泛关注。《科技日报》、《光明日报》、《中国环境报》、中央党校的《学习时报》、《北京青年报》等予以报道。

l116,《科学时报》发表蒋高明研究员和国家电网国能生物发电有限公司庄会永总经理文章《秸秆发电有重要现实意义》。文章指出,以生物质直燃发电产业为龙头,可有效带动上下游相关产业链发展,秸秆发电除提供环境友好型绿色电能、热能外,燃烧后的灰渣还可直接还田或生产复合肥料,对中国新农村建设,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均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信息网》、《国际新能源网》、《中国新能源网》、《中国新能源发电网》、《中国低碳网》等多家近百家网址予以转载。

l120,《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建言献策讨论会在青年政治学院召开。来自中央党校、教育部、发改委、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科学院、中央团校、高等学校系统50名专家参加本次论坛。蒋高明研究员应邀参加,并做大会发言《教育不能拖新农村建设的后腿》。专家发言内容将收入《50余知名人士为《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建言集》,由安徽教育出版社以最快的速度、最好的质量正式出版,并无偿赠送给参加2009年全国两会6000多名代表。

l24,《光明日报》发表记者郭扶庚文章《农业院校不能丢掉"三农"特色》,文章引用我组研究员蒋高明在第三届信孚公益论坛上的演讲观点:农业院校应当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不能为摆脱字而丢掉三农特色。中国是以农为本的,在中央高度重视三农问题的今天,农业院校应当大有可为,不应为追求所谓的市场效应, 纷纷去掉学校名称和院系、专业名称中的字。

l26,《科学时报》发表蒋高明研究员文章《不能对农民生计问题掉以轻心》。文章指出,资金必须向最底层的农民倾斜才能有效。要保证中央的资金不被层层截流;尤其要保护基础母畜、保护耕地、保护种源、保证基本的生产资料不受破坏。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三农问题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建议有关方面高度重视这次金融危机对农民生计的打击,采取果断措施避免广大农民破产。

l213,《科学时报》发表蒋高明研究员和山东平邑县环保局副局长张果中合写的文章《当河流不再欢唱》。文章指出,中国河流类型多、数量大、分布广、区域差异显著、生物多样性丰富,河流湿地在生物多样性保护、净化水污染、生活饮水保障以及航运等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恢复河流湿地就等于建造无数的大型污水处理厂,国家应采取切实措施保护河流生态系统,停止因短期利益而破坏河流湿地的做法,让河流重新欢唱起来。

l214,《新京报》发表蒋高明研究员文章《转基因技术难保粮食安全》。文章指出,谷贱伤农是中国粮食生产中的根本问题,是转基因技术所不能解决的。转基因技术只能将农业这块利益蛋糕被更强势的群体瓜分,农民种地的赢利空间更小,更多的农民将离开土地。化肥农药的滥用再加上转基因技术,地力还将持续下降,中国粮食紧张问题不是缓解而是雪上加霜。

l224,蒋高明研究员应邀为中国信达资产管理公司高层管理人员做学术报告《中国生态环境:面临的挑战与对策》,收到好评。信达资产管理公司是经国务院批准,由财政部出资100亿元,于1999年成立的我国第一家专门负责管理和处置不良金融资产的国有独资金融机构,接受人民银行、财政部、银监会、证监会的监管。这是该公司首次聘请环境专家讲解有关中国生态环境问题。

l225,《中国环境报》第8版以整版篇幅发表记者张秋蕾采访蒋高明研究员文章《学会听懂自然的声音》,介绍了蒋高明研究员带领他的研究团队开展的“畜南下、禽北上”长期大型生态循环农业试验的事迹。《人民网》、《中国环境》、《中国环境生态网》、《重庆环保在线》、《情系怒江网站》等予以转载。

l225,《中外对话》(伦敦)(Chinadialogue)以中英双语发表蒋高明研究员文章《耕地变黑和“捕获”巨量温室气体》(Storing carbon in the fields)。文章指出,增加土壤有机碳含量,将耕地变,而不是像现在这样覆盖农膜使其变,不仅可以固碳减排,还可改良土壤结构,增加土壤保水保肥能力,增强土壤抗蚀抗旱性能,提高作物产量,改善作物品质。

l36,《科学时报》发表蒋高明研究员文章《配方施肥为何难降化肥用量》。文章指出,配方施肥依然施的是化肥,在提高产量的同时,其副作用也逐渐显露出来。另外,中国化肥生产一直在增加,各种销售网络也在向农民兜售化肥,农民在实际操作中对化肥产生了强烈的依赖。在这样复杂的形势下,仅靠专家们开出的施肥配方难以奏效。文章发表当天,《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农业信息网》、《中国化肥网》、《农业导报》、《福建农产品信息网》等几十家网站予以转载。

l36,蒋高明研究员和全国人大香港地区代表蔡素玉女士做客《中国网》“聚焦两会”节目,就转基因食物与中国粮食安全问题接受记者在线采访。本节目是配合正在召开的“两会”,就网友关心的转基因热点问题专门录制的。韩女士的人大提案包括200亿转基因专项费用如何使用等问题。《中国网》为国务院新闻办领导、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管理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以中、英、法、俄、日、韩、阿拉伯等十种语言同时发布。

l37SciDev报道了新华社中国特稿社(China Features)记者宫一栋专稿“Wasted Chinesestraw 'could be food and energy source'”,介绍了我组在山东平邑的畜南下试验效果。SciDevScienceand Development Network 的简称。报道News, views and information about science,technology and the developing world,为Nature创办的网络杂志。

l314,《中国网》以《转基因是否符合中国农业》为题,播出了采访全国人大香港地区代表蔡素玉女士和蒋高明研究员的视频节目,国务院新闻“2009年全国两会专题”节目做了转载。

l316,《光明日报》发表记者冯永锋文章《让农业生产成为生态屏障——中科院植物所研究员蒋高明谈农业生产中的环境保护》,介绍了我组在山东平邑县进行的生态循环型农业试验。文章指出,当前农村出现的许多环境烦恼,其实与思路没打开有关,假如换一种思维方式,也许农业生产的过程就可以成为保护环境的过程。而这个过程就是生态型循环农业,弘毅生态农场开展的长期试验就是围绕该方向进行,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探索新出路。

l320,《科学时报》发表天津大学博士生孙育锋和蒋高明研究员合写的文章《“种草养牛”还是“拾草养牛”》。文章指出,秸秆养牛利国利民,促进这项工作良性发展意义重大。政府应采取“抓中间、促两头”的做法,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抓住农民分散饲养育成牛这个中间环节,带动集中养牛的各个环节,促进秸秆养牛业的可持续发展。至于要不要搞种草养牛,老百姓说了算,政府不能盲目干涉。《山东省人民政府网站》、《乳业时报》、《中国牛网》等几十家网站予以转载。

l323-24日,《科学时报》新闻中心记者王莉萍,周末评论版主编张其瑶赴山东平邑县蒋家庄,现场采访了我组在山东设立的“畜南下”试验平台。平邑县人民政府副县长鞠成祥、卞桥镇党委书记刘涛、山东农业大学农学院党委书记赵延兵、原微山县副县长田奇卓教授等陪同采访。蒋高明研究员向记者、专家、领导介绍了试验示范思路及其社会效益。

l326,总部位于伦敦的中外对话(chinadialogue)电子杂志,以中英文双语发表我组研究员蒋高明文章《保障粮食安全到底靠什么》(Ensuring food security in China)。文章指出,制约中国粮食生产的主观因素是亿万农民种粮积极性下降,客观因素是地力下降,单产重又走低。中国农业必须走传统的用地养地模式,加强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鼓励农民精耕细作,让那些留守农村的农民从种粮养殖中得到实惠。而不是像今天这样,任农田撂荒,然后试图用转基因技术在持续掠夺地力的基础上提高单产。

l43,《科学时报》A4版发表蒋高明研究员文章《不健康的食物消费心理害处多》。文章指出,作为普通城市消费者,少一些不健康的消费心理,多一些添加剂防范心理;少买一些无照经营尤其流动经营的便宜食物,多购买正规商店的食品。那么,我们的食品环境或许能够得到不少改善。要做到这一点,对市民普及食品生产、食品加工、食品流通方面的科学知识是非常必要的。

l45,新华社以通稿《“禽北上、畜南下”提供农牧业生态发展新思路》形式刊发济南记者站孟宪华、赵华文章报道了弘毅生态农场在山东用生态学思想保障粮食安全和解决农村能源的试验。到目前为止,参与“畜南下、禽北上”试验的研究人员包括6-8名教授、副教授,1名博士后,4 名博士生, 10名硕士生; 德国、法国的3名博士生和硕士生也参加的试验。人民网、新华网、中国政府网、中华网、凤凰网、新浪网、腾讯网、和讯网、大洋新闻等上百家网站转载了该消息。

l47, 《北京青年报》C4版以整版篇幅发表光明日报记者冯永锋文章《蒋高明以自然之力恢复自然》,介绍了我组研究员蒋高明在内蒙古和山东进行的生态恢复和生态农业长期试验。

l46,《大众日报》以《北上养鸡可省粮百亿公斤》为题转发了新华社以通稿《“禽北上、畜南下”提供农牧业生态发展新思路》;47,《临沂日报》以《“禽北上、畜南下”提供农牧业生态发展新思路》题目转发了新华社文章,该观点为弘毅生态农场创始人蒋高明研究员首次提出。

l416,《科学时报》在头版位置,发表记者王莉萍对蒋高明研究员的专访文章《一个中国研究员的生态试验》,介绍了弘毅生态农场利用生态学思路解决环境污染、食品安全和农民增收的大型试验。文章发表时还配发了记者的评论文章《“有机革命”不是喊出来的》,呼吁中国生态科学家面对国家需求,开展有意义的研究工作。文章指出,尽管科学家们目前从事的研究,遇到的麻烦和他要做的事情一样多,如果最终能够顺利完成他们的设想,那么将为中国乃至世界农业发展建立起一个新的模式。

l427,美国著名作家Mark Hertsgaard和芝加哥时报记者武毅秀,实地考察弘毅生态农场研究基地。Hertsgaard先生是多家主流报刊如《纽约时报》、《纽约客》、英国《卫报》、法国《快报》、德国《时代周刊》等环境问题撰稿人。2004年,他的畅销书《鹰的阴影:为什么美国人让世界又爱又恨》被翻译成了中文并在国内出版。Hertsgaard此次来中国,是为写一部关于农业与温室气体减排的书,弘毅生态农场试验案例被写进他的作品中。

l56 Talk Magazines 记者Casey Whale电话采访蒋高明研究员,就有机农业发展的前景,存在问题,解决途径,以及有机农业与全球变化以及国家粮食安全的关系等详细回答了记者提问。Talk Magazines 是一家英语生活时尚类杂志(www.talkmagazines.cn),在北京、上海、广州和澳门建有分支机构。

l62,《农民日报》“三农人物”栏目发表通讯员赵华文章《蒋高明:“禽北上,畜南下”创新养殖思路》。介绍了蒋高明研究员在山东平邑带领农民发展生态农业,实现农业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用生态学的思路满足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研究课题进展,及其大量有益探索的重要现实意义。

l63,弘毅科研团队负责人蒋高明研究员在中国科学院植物所接受德国《明镜周刊》(Der Spiegel)记者Andreas Lorenz 专访。蒋博士就记者关心的中国有机食品生产、存在问题、有机食品与全球碳减排的关系、生态循环农业等问题,详细回答了记者的提问。《明镜周刊》是德国最著名的周刊,每周平均发行量近110万册,是德国最重要的且在欧洲发行量最大的新闻周刊。

l67, 美国Science 杂志记者Josh Fenn 就中国碳减排政策与行动、新能源利用、生态系统恢复与碳固定等问题,采访弘毅生态农场科研团队负责人蒋高明研究员。蒋博士以我们在内蒙古、山东进行的退化生态系统修复、“畜南下、禽北上”恢复草原和退化耕地的具体试验进展,介绍了中国自然和人工生态系统固碳潜力,他特别指出中国18亿耕地具有巨大的碳贮存潜力,应当得到国家高度重视。这是美国Science第二次关注我组的科学试验。

l611,伦敦《中外对话》(Chinadialogue)发表九三学社人口资源与环境委员会委员窦观一和蒋高明研究员合写的文章《建立新能源经济》(Towards a new energyeconomy)。文章指出,如果欧、美、日等国家联合对中国征收碳关税的话,“中国制造”将丧失原来的低成本优势,上述国家将以碳关税的形式,将中国的财富堂而皇之地纳入自己的国库。中国应经济发展低碳型新能源经济,应对可能发生的“碳贸易勒索”。

l612,第三届中国山东生态文明建设论坛在济南山东大厦召开。本届论坛由山东省委宣传部、山东大学、山东省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山东省生态文明研究中心、中国矿业联合会、法制日报、中国矿业报社、山东省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山东省社会科学院、济南市委宣传部、法人杂志社等联合举办。论坛收到原中共组织部长张全景、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何鲁丽题词。山东省副省长邵桂芳、省委常务、山东军区政委赵承风少将、山东省宣传部副部长黄泽存等领导出席会议并讲话。蒋高明研究员应邀出席大会,主持学术研讨会,并被选为首届山东省生态文明研究会常务理事。

l619, 蒋高明研究员在《科学时报》发表评论文章《应对气候变化农业出路何在?》、文章指出,气候变化就是人类各种技术无限膨胀带来的苦果,已威胁到人类生存。科学技术具有两面性,技术并不是万能的,新技术应用必须考虑到其长期的负面作用。应对气候变化,未来农业不能再做“加法”,而应当做“减法”,其中生态农业是重要方向。《国务院情报研究中心网站》(国研网)第一时间转载了该文。

l626-71,蒋高明研究员应邀赴在日本神奈县出席“亚欧环境论坛第7次圆桌会议”,该论坛由亚欧环境基金会、日本环境部、联合国环境计划署(UNEP)联合举办,来自欧洲和亚洲40多个国家50多名代表参加会议,有科学家、政治家、企业家、非政府组织、慈善家、媒体从业人员等。蒋高明博士以Provocateur身份出席会议,会上介绍了在内蒙古和山东分别进行的新农业革命科学实验。

l76, 《第一财经日报》发表蒋高明研究员文章《日本的环保乡村》。文章指出,日本在资源和环境领域取得的成绩,除了在认识问题上,实际上还有一整套城乡机制来保证。通过这种机制,实现了城市对乡村的反哺,其重心是农产品的高定价机制,这种高定价也是通过高品质来实现的。好环境生产好产品,好产品卖好价格;高价格支撑着乡村的收入并维持好的环境,实现了城乡良性循环。

l814,《中外对话》(chinadiologue)以中英双语发表我组研究员蒋高明文章《农药缘何大规模进入食物链》(Removing chemicalsfrom our foods)。文章强烈呼吁放心食品生产,这样的食品必须在健康的生态过程中生产出来。要实现这点,必须逐步告别农药、化肥、除草剂、添加剂、农膜、转基因。所投入的费用和劳动力可通过健康的有机食品销售得到补偿,通过消费者的自觉消费,修复日益恶化的农村生态环境。

l817,《第一财经日报》发表蒋高明研究员文章《人工采沙怎样造成河流净化功能丧失》。文章呼吁制止无序的河流挖沙,恢复河流湿地生态系统。河流净化功能因强烈的采沙等活动迅速消失,人类需花费大量金钱建造污水处理厂,是得不偿失的做法。

l828,《科学时报》发表蒋高明研究员和泰山科学院李宗奉博士合写的文章《缩小城乡差别三策》。文章指出,农村不该被社会所遗忘。那些认为农村问题应当由农民自己解决的观点,是不符合历史事实,也不符合客观规律的。扩大内需,最大的潜力在农村,最广阔的市场也在农村。国家各级财政的投资,应按国民人口的比例投入农村,让农民真正享受到国民待遇。

l97,《第一财经日报》发表文章我组研究员蒋高明文章《吃出来的儿童“性早熟”》,文章针对北京、上海、杭州等地6岁儿童“性早熟”这一严重社会问题发表评论。文章指出,预防儿童性早熟,除家长采取正确的教育与培育方式外,还必须从源头上逐步告别各种食物添加剂、激素等危害人体健康、影响儿童发育的成分。对于食品生产中的违规做法必须予以严惩。

l912,蒋高明研究员在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接受记者就转基因食品安全问题采访。

l918, 《科学时报》发表蒋高明研究员文章《和谐型有机农业大有作为》。文章以北京绿牛农庄为例,阐述了这样的道理:有机农业增强了人与人之间,人与环境之间,人与其它生物之间的和谐。因为有机农业最大限度地发挥地力,收入增大调动了农民的种地积极性;城市消费者理智消费保护并修复了中国退化的生态环境,减少了污染物排放;农民也成为一种固定的职业,社会将实现最大的和谐;财富通过有机产品实现再次分配。这样的模式,在我们这样以农业为主的大国推广非常有必要。

l923, 蒋高明研究员就雀巢公司在中国销售未加标准婴儿米粉事件发表的评论文章《跨国公司销售转基因食品的是与非》。文章指出,跨国公司如果生产了转基因食品、违反了国家的有关规定,那应该给予坚决地查处;如果是符合规定的转基因食品,则应当明确地告知消费者,要有明确的标识。消费者有权利选择自己认为安全的食品。而像该公司这样采取和在发达国家不一样的别样标准,是对中国消费者的歧视。

l1015,应安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邀请,蒋高明研究员在安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做学术报告《有机农业必须从有机肥和害虫的资源化利用入手》,报告受到学院师生的热烈欢迎。

l1018,蒋高明研究员在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接受《今日中国》记者卢茹彩专访,就粮食安全与可持续农业等问题回答了记者的提问。采访中,蒋高明博士详细介绍了我组在山东开展的生态农业试验,我们利用生态学思路保障粮食安全和能源安全、解决环境污染、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做法,引起了记者浓厚兴趣。《今日中国》原名《中国建设》,由宋庆龄创办于1952年,目前有中文、英文、法文、西文、阿文、藏文等6个印刷版和德文电子杂志。

l1019, 《第一财经日报》发表蒋高明研究员文章《转基因棉退化说明了什么》。文章指出, 在农业生产上,必须尊重物种生存权利,恢复生态平衡。对于虫控制,不能将目光仅盯着化学防治上,或转基因技术上,还要考虑物理、生物甚至人类传统知识的贡献。不能像现在这样,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将简单问题复杂化,干违背自然规律、事倍功半的事情。

l1021-22日,蒋高明研究员应邀出席在北京世纪金源大酒店召开的“第三届有机产品认证技术论坛暨国际有机农业研究与发展研讨会”并做大会发言“Organic Food ShouldBegin with Organic Fertilizer and Biological Controlling of Insects and Weeds:A Case Study in a Village of Shandong”。研讨会由农业部、环保部、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丹麦有机农业国际研究中心联合举办。

l1023,蒋高明研究员参加延庆县有机农业中长期规划专家研讨会,该规划由中国农业大学制作,延庆县拟在专家指导下,投入大量资金打造北京地区最大的有机食品生产基地。2008年,北京奥运村80%的蔬菜来自该县

l1023,《科学时报》发表蒋高明研究员文章《美国式现代农业适合中国吗》。文章无不担忧地指出,以美国共为首的超级农业大国,以其巨大的资金与技术优势,先以低于种植成本的低价扩大粮食“缺口”,挤垮他国农业,控制粮食生产主动权;再以高价收回前期投入,打破粮食生产“自给自足”格局,形成对外依赖的粮食生产格局。这是第二次鸦片战争重演,是一场没有硝烟、在高科技烟幕掩盖下的赤裸裸的“掠夺”战争。《求是杂志》、《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信息网》、《中国改革论坛》、《凤凰网》、《西部开发网》、《中国农产品加工网》(村官考试)等予以转载。

l1120,应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李佩教授邀请,蒋高明研究员在中科院力学所,为中科院离退休老干部、老专家们做报告《农村环保与有机农业》。这是蒋博士第五次在李老师召见的讲座上做学术报告。李佩先生是已故著名物理学家郭永怀先生的夫人,是中国科学院研究院建院功勋人物。

l1120,蒋高明研究员在《科学时报》发表文章《怎样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文章指出,只有通过政府市场行为,在销售价格上给予补贴,才能实实在在地给农民带来实惠,带动农民种粮积极性。恢复“公粮制”,一方面可以充实储备粮;另一方面直接惠及农民,这才是真正的农业补贴途径。

l1130日,《第一财经日报》发表蒋高明研究员文章《印度的和谐乡村生态》。文章指出,印度使用较少的自然资源获得了较充足的食物,并保持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保护了生态环境,这一点非常值得我们借鉴。

l127,《光明日报》第10版发表蒋高明研究员文章《让耕地变“黑”》。文章针对碳减排,指出当前人们普遍采用的碳减排措施,主要包括在技术上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碳“源”;人工造林增加生物碳“汇”;促进元素循环以“减源增汇”,并把大部分碳“埋葬”在地下。但前两者需花费昂贵的代价,而后者,即在元素循环过程中增加土壤碳汇可能是个前景看好的出路。《求是网》等予以转载。

1211,《南方农村报》发表蒋高明研究员文章《转基因作物商业化种植其利在“商”》,文章指出,在转基因作物无形利益链中,科学家、种子公司、专利持有人、转基因专用农药和肥料公司等,是推动转基因作物商业化的真正力量。从长远看,只有用生态平衡的办法减少害虫、增加产量才是可持续的;只有通过政府市场行为,在销售价格上给予补贴,才能真正带动农民种粮积极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https://m.sciencenet.cn/blog-475-728419.html

上一篇:经济发展的模式亟需调整
下一篇:《生态农场纪实》连载之六十七:弘毅生态农场大事记(2010)

2 蔣勁松 ljxm

该博文允许实名用户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7 16:2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