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学不倦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Mech 读万卷书,参非常道,书在手中,道在心中;行万里路,勘寻常物,路在脚下,物在眼下。https://www.researchgate.net/profile/Li-Qun_Chen

博文

新春佳节读新诗之周作人

已有 4079 次阅读 2014-2-6 11:38 |个人分类:休闲阅读|系统分类:人文社科|关键词:学者| 思想, 新诗, 周作人

周作人不仅是散文大家,而且也是超越了时代的思想家。诗集《过去的生命》(1929)是周作人对于新诗创建的贡献。总体上看,在诗的形式方面,并没有比胡适等新诗先行者走得更远,虽然白话的运用更显成熟。我欣赏的是作者深刻的思想,在新诗中也有所体现。

 

周作人的新诗,能在新诗发展史上留下一笔的作品未必很多,但“小河”无疑是这样一首杰作。最主要的是思想的深刻。“小河”不仅是个寓言,也是个预言。作者基于对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观察以及与外国文明的比较,对中国社会的原型做了深刻的剖析。这是一个三元结构,本来可以相安的双方,被激化成两极对立不可调和的冲突方,还有着单纯受害者的第三方。在“小河”中,河水与农夫在多数情况下可以和平共处,但农夫及其构筑的土堰和石堰成了对立的一方,另一方是为了保全生命而必须冲破一切阻碍的水,而受害的是双方之外的小草小树。从更广泛意义而言,受害的第三方无处逃避,就是加入前两方的任何一方也没有用处。土堰和石堰迟早会垮塌,而农夫可以一走了之。水可以继续流动,但还是会受到阻拦。文明的发展,就是要引导甚至驯服“河水”。在全球一体化的今天,我们或许知道筑堰的农夫何处去了,“乘桴浮于海”了。这也许是躲避小河汹涌泛滥的唯一良策。“小河”彰显了思想家的深刻之处,近百年前的诗(发表于1919年),在今日也可能是种“预言”。我们只能希望不要不幸而言中。“小河”全诗如下,不同的版本分行不尽相同,抄录的时候基于我自己的判断,择善而从了。

 

  小河

 

    一条小河,稳稳的向前流动。
  经过的地方,两面全是乌黑的土,
  生满了红的花,碧绿的叶,黄的果实。
  一个农夫背了锄来,
   在小河中间筑起一道堰。

下流干了,上流的水被堰拦着,
   下来不得,不得前进,又不能退回,

   水只在堰前乱转。

水要保她的生命,总须流动,
   便只在堰前乱转。

  堰下的土,逐渐淘水,成了深潭。
  水也不怨这堰,——便只是想流动,
  想同从前一样,稳稳的向前流动。
  一日农夫又来,土堰外筑起一道石堰,

土堰坍了,水冲着坚固的石堰,
   还只是乱转。

    堰外田里的稻,听着水声,
  皱眉说道,----“我是一株稻,
   是一株可怜的小草,

   我喜欢水来润泽我,

   却怕他在我身上流过。

  小河的水是我的好朋友,
  他曾经稳稳的流过我面前,
  我对他点头,他向我微笑。
  我愿他能够放出了石堰,
  仍然稳稳的流着,
  向我们微笑,
  曲曲折折的尽量向前流着,
  经过的两面地方,都变成一片锦绣。
  他本是我的好朋友,
  只怕他如今不认识我了,
  他在地底里呻吟,
  听去虽然微细,却又如何可怕!
  这不像我朋友平日的声音,
  被轻风搀着走上河滩来时,
  快活的声音。
  我只怕他这回 出来的时候,
  不认识从前的朋友了,——
  便在我身上大踏步过去。
  我所以正在这里忧虑。”
    田边的桑树,也摇头说,——

  “我生的高,能望见那小河,——

  他是我的好朋友,他送清水给我喝,

  使我能生肥绿的叶,紫红的桑葚。
  他从前清彻的颜色,
  现在变了青黑,
  又是终年挣扎,脸上添出许多痉挛的皱纹。
  他只向下钻,  

   早没有工夫对了我的点头微笑。

  堰下的潭,深过了我的根了。
  我生在小河旁边,
  夏天晒不枯我的枝条,
  冬天冻不坏我的根。
  如今只怕我的好朋友,
  将我带倒在沙滩上,
  拌着他卷来的水草。
  我可怜我的好朋友,
  但实在也为我自己着急。”
    田里的草和虾蟆,听了两个的话,
  也都叹气,各有他们自己的心事。
    水只在堰前乱转,
  坚固的石堰,还是一毫不摇动。
  筑堰的人,不知到哪里去了。

 

思想家总是处于矛盾之中,否则就不得不忽略相反的证据,而成为活动家或者宣传家。周作人的诗,也有对自己矛盾的反映,如“爱与憎”(发表于1919)和“歧路”(发表于1921)

 

   爱与憎

 

       师只教我爱,不教我憎,

   但我虽然不全憎,也不能尽爱。

   爱了可憎的,岂不薄待了可爱的?”

       农夫田里的害虫,应当怎么处?

   蔷薇上的青虫,看了很可憎,

   但他换上美丽的衣服,翩翩的飞去。

   稻苗上的飞蝗,被着可爱的绿衣,

   他却只爱吃稻苗的新叶

   我们爱蔷薇,也能爱蝴蝶。

   为了稻苗,我们却将怎么处?

 

   歧路

 

       荒野上许多足迹,
   指示着前人走过的道路,
   有向东的,有向西的,
   也有一直向南去的。
   这许多道路究竟到一同的去处么?  
   我相信是这样的。
   而我不能决定向那一条路去,
   只是睁了眼望着,站在歧路的中间。
       我爱耶稣,
   但我也爱摩西。
   耶稣说,‘有人打你的右脸,连左脸也转来由他打!’
   摩西说,“以眼还眼,以牙还牙”!
   吾师乎!吾师乎!
   你们的言语怎样的确实呵!
       我如果有力量,我必然跟耶稣背十字架去了,
       我如果有较小的力量,我也跟摩西做士师去了。
       但是懦弱的人
       你能做什么事呢?

 

对于思想家的歧路徘徊,诗人给出的答案很简单。Robert Lee Frost1916发表的诗篇“The Road Not Taken”的建议是“I took the one less traveled by, / And that has made all the difference. (不走寻常路,世界因此而改变。)”两首主题接近的诗篇比较,前者是分了行的深刻思想,后者是给出鲁莽建议的优美文字。所以老子言,“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思想家也年轻过,也要谈谈恋爱,写写情诗。“高楼”算是篇说得过去的情诗。

 

   高楼

 

       那高楼上的半年,

   她给我的多少烦恼。

   只如无心的春风,

   吹过一棵青青的小草。

   她飘然的过去了,

   却吹开了我的花朵。

   我不怨她的无情,

   长怀抱她那神秘的痴笑

 

恋爱和情诗或许在思想家看来有些可笑。于是又有了调侃和解构,只是还没有到鲁迅“我的失恋”那种夸张地步。或许这也反映了周氏兄弟风格的不同吧!

 

   

 

       我爱这百合花,

   她的香气薰的使人醉了,

   我愿两手捧住了她,

   便在这里睡了。

       我爱这蔷薇花,

   爱她那酽酒似的滋味

   我便埋头在她中间,

   但我就此死罢。

十月二十六日,仿某调,学作情诗,在北京中一区。 

 

顺便一提,较之新诗,我更爱读周作人近于旧体诗的打油诗和杂诗。

 



https://m.sciencenet.cn/blog-220220-764936.html

上一篇:新春佳节读新诗之宗白华
下一篇:新春佳节读新诗之中止语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6 11:5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