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qr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mqr

博文

正月十五撒灯花

已有 4548 次阅读 2014-2-16 21:46 |个人分类:瓦房村旧事|系统分类:人文社科|关键词:学者| 正月十五, 灯花, 雪钉子, 光荣灯

正月十五撒灯花

 

又是正月十五,三亚海岳半岛小区里张灯结彩,全小区的人几乎全员出洞,齐集在小区中门广场,参加灯迷晚会,637条迷语供大家猜,十分热闹。领奖台前人们排起了长队,孩子们跑来跑去……这些孩子太让人羡慕了。让我想起了我小时候是怎样过正月十五的。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东北农村,是在日本鬼子的统治之下,农民不得温饱,哪里有什么文娱生活。但每年的年总得过,节总得过呀,那是小孩子们的最大盼望。过年放鞭炮、拜年、压岁钱,直到正月十五看撒灯花,这年就算过完了。

什么是撒灯花现在的人不知道。撒灯花就是正月十五这天晚上村子里进行的一项闹元宵活动,在当年是很隆重的。

用糠壳、锯末、草木灰的混合物按适当比例拌上洋油(当时的叫法,即煤油),放在大锅里点着,控制住火,不使烧大,更不让灭火,由人抬着,挨家送,每家门前送一铁锹这样的火,象征着吉祥。

最前面有二人鸣锣开道,高喊“送吉祥来了!”“送福来了!”“送财神来了!”旁边的人也跟着喊;紧接着是抬火的人,虽然是天寒地冻,因为有火烤着也都汗流满面;火锅两边各有两个人是拿铁锹往各家送火的人,也都累得汗湿衣裳;与送火的人相配合的是放鞭炮的人,他们拿的有小鞭、二踢脚(高升炮)、花筒等,视人家不同,放什么他们心中有数;最后是拉油、糠壳、锯末和草木灰的大车,随时向大锅里补充燃料。

每年撒灯花,看热闹的大人孩子很多很多。我小的时候是由奶奶背着看,稍大一些就和小伙伴们一起跟着跑前跑后,踩着深浅不一的积雪,咯吱咯吱地响,每人手里都拿一个小木棒,用来打“雪钉子”,这“雪钉子”不打,人就会摔跤(“雪钉子”,在雪地上走时间长了,鞋后跟儿处就会挂雪,越来越长,人就像穿高跟儿鞋一样,必须得打掉这“雪钉子”)。

1946年,这项活动停止了,因为兵荒马乱,无人牵头。1947年以后把撒灯花改成了在正月十五这天晚上向军、烈属送光荣灯。灯都是用高梁杆扎成,有各种各样的形状,以五角星形状的灯居多。至此,撒灯花完全被扫进了人们的记忆中,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

 



https://m.sciencenet.cn/blog-632281-768119.html

上一篇:马年感怀
下一篇:雪的记忆

1 徐长庆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 15:0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