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azhi397288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xiazhi397288

博文

男女大不同,你懂的 精选

已有 18750 次阅读 2014-4-21 01:11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关键词:学者| 基因, 差异, 大脑, 性别, 天生

网上流传过一个段子,说“男性DNA和女性有百分之零点三的差别,男性没女性进化的高级。大猩猩和人类只差百分之一。所以,广大男性朋友们别自视过高,你那点小把戏你女朋友都一清二楚,她看你就跟你看大猩猩是一样一样的”。

辟谣辟谣,让男性们受委屈了,男性和女性怎么会有百分之零点三的基因差异呢——明明是1%嘛!(男同胞们别难过,你们和黑猩猩还是差得比较远的,黑猩猩和人的相似性只有96%呢)


据悉,2005年的一期《自然》杂志报道,男女的基因表达差异有1%。作者之一、美国杜克大学遗传学家Huntington Willard教授表示,从生物学角度看,女性要比男性更复杂、更富于变化。女性有两条X染色体,一条是活跃状态,另一条原本被认为沉默的X染色体并不沉默,其中大约有20%的基因处于活跃状态,可男性只有一条X染色体处于活跃状态,另外相对较短小的Y染色体上的基因数量大约只有75个。

对于男女基因的差异,发表于2006年8月的Genome Research期刊上的一篇文章也有所证明。研究者发现男女基因表达上有差异,造成男女在患病风险、程度及治疗效果上均不一样,性别在控制DNA转换成蛋白质的速度等方面影响了许多基因的表现。

 
女人活得长

雌性比雄性长寿的现象广泛存在于许多不同的物种,2012年《当代生物学》杂志的一篇论文称,线粒体DNA的突变造成男女平均寿命的差异。

线粒体几乎是所有动物能量的供应站。研究者针对不同起源的雌雄果蝇进行线粒体相关实验(果蝇种群中唯一的遗传区别存在于线粒体的起源),结果显示雄性之间的寿命长短及老化速度差异很大,雌性间却没有这种差异。这表明线粒体基因组中存在的多种突变,影响了雄性的寿命和老化,但对雌性没有这方面的影响。

虽未经人体实验证明,但线粒体DNA的基因遗传在物种间是一样的。遗传过程中,子女的基因来源于双亲,但线粒体只会从母亲处获得。这表明在千万代进化过程中,线粒体从母亲处遗传给子女,产生的有害变异积累将影响男性寿命及老化,女性则不受此影响。

当然,线粒体变异的日积月累并未导致男性灭绝,这可能是有另外一些基因对男性带来的益处与线粒体变异带来的危害相制衡了,这种基因的发掘,相信不会太久。

 
大脑有别
有本书叫《男人来自火星,女人来自金星》,说的是男女在思考方式上的不同。思维与大脑紧密相关,美国科学家通过研究证明了男女之间在大脑连接方面存在性别差异。

宾夕法尼亚大学的Ragini Verma副教授主导研究了8岁到22岁的949名参与者发育过程中的脑连接性别特异性,发现在大脑的一些区域,女性大脑的左右半球显示出更大的连接性,而男性在每一个半球内显示出更大的连接性。这也解释了为什么男性在解决问题时较为果断,女性会结合逻辑和直觉思考更多,而且女性更擅长处理多线程任务。

小脑则相反,男性显示出左右半球之间更大的连接性,而女性显示出半球内部更大的连接性。这种连接性差异在13岁以下的儿童中不明显,但在14岁以上的人群中较为突出。

这只是大脑研究的出来的结论,人的思维形成还受到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在沟通交流过程中还是多多互相理解比较重要。
 
进化的选择
说了这么多不一样,忘说为什么不一样了,这是进化决定的。迄今为止,众多研究表明,两性在进化过程中存在一种竞争,及基因的性别对抗性选择。

2011年,Science上有一篇文章提出了男女遗传基因进化选择的新观点。研究者认为,如果一个表型或特征对于男性有利,而不利于女性,那么这种特征就会很快传播开来。换句话说,性别对立是为了维持变异,某种基因的有利性,还需与其所要付出的代价保持平衡。基因之间存在着残酷的竞争,他们发现许多种基因都会为了自己的发展,用各种方式去破坏其他基因。


当然,男性和女性不是完全对立的,因为,亦有科学证明,怀男孩的母亲会更少患上阿尔茨海默症,这可是基因版的“养儿能防老”啊!2012年PLoS One的一篇文章显示,男性胎儿DNA能融入母亲大脑,而大脑中有更多男性DNA的母亲患上阿尔茨海默症的较少。

之前研究证实的“母胎微嵌合”表明在妊娠期间,亲子代之间会交换DNA和细胞,研究者对59位多个年龄阶段的已故女性进行大脑检测后,分析出其中有一种Y染色体特有的基因,发现男性DNA分布在大脑多个区域中。

另有一些研究表明,阿尔茨海默症的患病风险会随怀孕次数增多而增加,但这个实验结果显示,那些没有患上阿尔茨海默症的女性大脑中,男性DNA比患上此病的女性多很多。这种关联虽然不能证明男性DNA能避免女性患上阿尔茨海默症,但需进一步研究证实。




https://m.sciencenet.cn/blog-235687-786922.html

上一篇:从开始到现在:追溯生命进化
下一篇:人体细胞也有“七年之痒”?

21 戴德昌 朱晓刚 薛宇 肖雄新 唐凌峰 董侠 李璐 彭真明 陆俊茜 王春艳 黄世臣 李土荣 罗帆 张鹏举 刘淼 廖晓琳 杨正瓴 任东 张波 yonghuidong biofans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8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8 01:3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