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出版社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ciencepress 中国最大的综合性科技出版机构之一,科学家的出版社!

博文

科学概念与大众观念:以进化理论为例

已有 8386 次阅读 2014-5-20 08:21 |个人分类:科学书摘|系统分类:海外观察|关键词:学者| 生态学, 科学出版社, 进化, 大众

科学语言有严格的限制它要求科学是公众的知识内部一致可再生并且它的表达方式尽可能地明确。”

Raymo 1991:179


理论的科学概念与大众观念

科学家常使用看起来普遍的日常用语去描述科学的过程然而这些看起来单纯直观的名词的确切科学含义却不同于它们的平常用法当在公众领域使用这类名词去描述科学的时候去传达科学结论的时候去评价科学争论的时候就可能混淆科学理解和科学理论的本质而不是我们认为的澄清了这些含义为了避免对科学过程产生混淆公众应该知道些什么呢对公众来说应该了解科学过程的最重要特征科学是理解的开放系统

通过进化理论的例子,科学家要说明的是一个获得充分证实的模型组或复杂概念系统能解释自然世界中的生物多样性和它怎样随时间发生变化的

作为已获得证实的完整理论的例子进化

进化理论是一组模型它由几个亚领域或更小理论构成其中主要理论包括种群遗传学古生物学生物地理学和自然选择种群遗传学关注生物种群内遗传变化的机制和模式古生物学收集古代生物的数据并解释化石记录的长期模式生物地理学研究生物体的空间分布这是地球上生命物质的其中一个广泛模式这些模型形成了一个由逻辑关系和论据所连接的综合网络例如基因时钟证明了黑猩猩与700万年前人类祖先分道扬镳古生物学的证据也如此古生物学和遗传上的证据共同表明人类起源于非洲并能联合起来预测非洲最大的线粒体多样性最后进化理论包含了自然选择理论它提出外界环境与生物体特征之间相互作用如何推动进化的一个一般法则这是一个普遍条件命题如果一个生物实体的成员有遗传的变异性如果变异性影响了相对于环境的表演并且如果它们复制的能力超过了环境承载力那么为了更好地适应环境这些成员个体间的差异将在后几代中得到积累

这个理论获得充分地证实因为以上每个领域都有一个广泛的观察基础并且有多种方式去检验证实对这些理论的归纳Eldridge 1999)。Lloyd1988)提出的证实的3种方式——匹配fit)、多个证据的独立路线和证据的多样性在较长期和较大尺度的理论上如古生物学和生物地理学是尤其重要的理论的许多机制如自然选择的组分可通过实验直接获得检验这是评价匹配的一种方式Brandon 1996)。

许多外行对进化的理解可能与刚刚概括的意思完全不同外行常使用过时的意义来假定理论这些过时的假定中常包含了意义的模糊试探性和未被检验或证明的状态(见下图1)。当然所有的科学理解在它最后的分析时都是暂时的新的见解观察或检验能使已证实的理论产生问题并引入它的替代理论虽然完全替代的情况很少见然而理论能从不同程度给予证实所以最佳的科学知识应包括已获得证实的理论——概念系统及它们与观察事件实体之间已建立的联系理论从我们在整本书中所使用的专业意义上讲是科学成就的集中体现最佳的理论有发展成熟和明确阐述的组分清单包括定律证实的归纳可证实的观察现象和事实概念框架模型假定和明确的领域公众常用于表达确定性的名词如事实定律),是科学中的理论组分没有比一个证实的理论更好的了因为这样一个理论既涵盖一切又稳固可靠

科学的大众观念产生的一个问题就是理论与现象之间的对话常牵扯出许多争论例如进化理论一直牵连许多关于渐进与点断之间的热烈争辩渐进理论是经典进化理论的一个原则它假定物种的亲缘变化趋势是渐变的19世纪70年代一些古生物家认为在许多物种的化石记录中之所以长期缺少变化不是由于那个期间记录的不足而是实际存在的物种发生了变化一度激烈讨论的结果是大多数进化生物学家现在认识到化石记录中长期缺少变化是进化模式的一个合理部分Gould 1989)。在短暂的地质年代生态学上却是长期的),如果物种的确发生了变化那么变化的本质原因是什么呢对这个问题的争论仍在持续进化理论内部发生的争论是由于科学对话起作用了而不是进化生物学或它核心内容的失败公众通过认识到日常用语的科学用法如理论),认识到科学理解的易变性将会改善他们对进化的理解改变公众对某些名词的理解不太可能也许更好的策略是对如理论这类公众易误解的名词使用修饰语进而确保它在公众话语中获得准确的科学含义

本文摘编自深入理解生态学:理论的本质与自然的理论(第二版)》([美]Pickett S.T.A.  Kolasa J  Jones C.G.编著,赵设、何春光、盛连喜、王平、罗文泊、李振新、王大为译,科学出版社,2014.03),部分图片来自于网络。本文与《生态学的理解和大众观念 | 酸雨的例子》同期在科学出版社微信发布,敬请关注:

一起阅读科学!

搜索微信IDsciencepress-cspm  或科学出版社”微信公众号




https://m.sciencenet.cn/blog-528739-796012.html

上一篇:科研人员研制成功新型数字化天顶望远镜 [《科学通报》]
下一篇:5G移动通信发展趋势与若干关键技术 [《中国科学:信息科学》评述]

6 刘四旦 周洲 强涛 赵斌 JIANHUN rosejump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 23:4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