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谋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ibseeker 图谋,为图书馆学情报学谋,为图书情报事业谋。

博文

学者需防盗版书

已有 4437 次阅读 2014-8-18 10:33 |个人分类:圕人堂|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学者| 科研, 学者, 盗版书

   近期读到一篇学术批评文字,批评有关学者“在外在表现形式上也存在一些不严谨或失范之处”,“引用的一手文献中也存在一些页码标注错误的问题”。对我的触动是:学者需谨防盗版书。
   我以前有个“理念”,热门畅销图书到孔夫子旧书网买就行,因为“更省”。个人当前买的热门畅销书,多半具备一定学术性、知识性。阅读过程中,或多或少会做点学习笔记(甚至写点书评文字),有的可能还会在之后正式发表的文字中加以引用。
   后来发现孔夫子旧书网上的新书,有的为盗版书,不阅读不知道,阅读之后才“隐约”知道,比如从纸张质量、排版的差错率等可以“感觉到”。我6月份从孔夫子旧书网买了本涂子沛《大数据 正在到来的数据革命》,说是正版新书,介绍页面“详细描述”提供的信息真真假假,比如真的部分为出版时间2012年7月,假的部分为图书页码256页(实际为334页),实际到手发现书上的信息(图书在版编目数据)实际为“涂子沛.大数据:正在到来的数据革命,以及它如何改变政府、商业与我们的生活._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2.”,256页,21万字,定价在图书再版编目数据页为45元,在封底则为29.8元。
   我从读秀网图书搜索检索一番,有更多的发现。读秀网上有两本书,正版书应为“涂子沛著. 大数据 正在到来的数据革命. 桂林市: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07. ”,还有一本盗版书为“涂子沛. 大数据. 桂林市: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3.04. ”两者ISBN号相同,但页数、定价不同,前者为334页,31.5元,后者为362页,49.9元。且前者的收藏馆为117家,后者的收藏馆为115家。正版与盗版,从收藏馆情况看,得到同等程度欢迎,甚至后者更受欢迎,因为后者的定价高了很多!读秀系统上的盗版书,与我从孔夫子旧书网买到的盗版书不是同一本书,虽然他们三者的ISBN号均相同。
   一般性阅读,“盗版”并不影响阅读。据据何帆《人类是怎样学会阅读的?》介绍,“当你读书的时候,你并没有把每一个字都读 进去。我们的视觉系统天生存在着缺陷,只有眼睛中央的一块被称为中央凹的区域才能看清小小的铅字。因为需要用中央凹去看文字,在阅读的时候,我们的目光是 不断跳跃的,这被称为‘眼跳’(saccade)。我们认为看到的一页书中的文字都是清晰的,其实你只是挑着看了其中的一部分。你真正读到的单词可能只有 全文的20%,但这20%的信息足以欺骗你,让你认为自己完全理解了《史记》或《圣经》的含义。”(见:http://www.ftchinese.com/story/001057662)但倘若相对要“较真”,做学习笔记,写书评文字,那还是要读正版的。
   识别盗版,实属不易。据“百度经验”中《怎样鉴别正版书和盗版书》,“辨别盗版图书,最准确的方法是将其与版次相同的出版社正版书在用纸、印刷、内容上作比较,并且还要查看图书的版权页(正版书的版权页必须包括图书在版编目数据、出版单位名称及地址、图书开本、版次等)和国际标准书号以及条形码标志是否完备和清晰,必要时向正版书的出版社咨询。当然,如果有防伪标识,还是不难辨别。”(见:http://jingyan.baidu.com/article/948f5924475634d80ff5f91f.html)对于一般学者,可以利用读秀的图书搜索结果作为重要参考依据。那么多地图书馆都被欺骗了!一般的读者何以练就火眼金睛?盗版书,程度不一“失真”,且不说内容存在差异,单单是页码方面,与正版书不同的概率非常高。如在引用时著录页码这样的枝节性问题方面出糗,对于较为严肃地学者,难免尴尬不已。学者需防盗版书,尽可能避免引用盗版书,尤其是人文社科领域学者,因为,科技类图书的盗版情况相对没那么严重,而且人文社科领域研究相对更为重视图书类文献的利用。

延伸阅读:
怎样鉴别正版书和盗版书?
http://jingyan.baidu.com/article/948f5924475634d80ff5f91f.html
该文提供了一些个人经验,比如从书的外观、装订、书的内文、图书出版信息、价格等方面进行识别,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https://m.sciencenet.cn/blog-213646-820338.html

上一篇:圕人堂周讯(总第14期20140815)
下一篇:美国国会图书馆是国家图书馆吗?

1 李本先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 20:2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