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驿站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老李 一个行走者的思想历程

博文

中国教育界欠朱清时一个致敬! 精选

已有 31781 次阅读 2014-11-8 10:18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学者

        前几日看到一篇采访朱清时先生的文章,读后很有些感慨,原本想写几句,怎奈这几日课太多,还有其他杂事缠身就放下了,今日得闲,必须说两句。在朱清时还做南方科大校长的时候,我就曾在一些文章中评论过朱老师的教育改革,甚至有一些悲观的判断,这些预期不是源于一时的感性冲动,而是基于自己对于中国的深切了解,如今事已过去,不必再纠结于当初的判断对与错。朱老师在访谈中说:我是中国妥协最多的校长。其中的滋味又怎是一个寻常巷陌间的“心苦”了得?朱清时的意义要到十年后才能被中国理解。

       对于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在我看来主要有如下四条路径 :1、体制内高校的定岗定编(渐进式改革,未触及根本,效果不很乐观);2、另起炉灶(朱清时式的改革,意义巨大,但成功的几率很小);3、上海纽约大学(合作办学模式,这个模式成功几率比较大);4、国外兼并模式(这是我推荐的模式,随着开放程度的增加,一些二本学校短期内很难有快速提升的基础,未来会面临生源短缺的困难局面,再加上海外留学市场的巨大冲击,与其这样,还不如主动与名校合作,让其兼并之,这样既能快速提升水平,又能对国内高校形成竞争的压力,想想民国时期的教会大学,也都办的不错,可能性也不大,我党不放心)。客观地说,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步伐并不大,或许用雷声大雨点小来形容最为贴切。也罢,任何事物都有定数。

       朱清时现象有两点一直没有想明白:其一,为何不让朱清时继续做南科大校长了?他才68岁,又不是让他去做科研,他完全可以再做一届,把一些改革想法落实?一些规则只有经过时间的浇筑,才能成为人们的偏好,否则人们又会被习性拉回到老习惯的轨迹上,由此,改革就夭折了。而且,他这时候正是经验、声望最好的时候,对于南科大的发展来说朱清时是不可替代的,也是至为重要的,就如同没有蔡元培就无北大风骨一般。

       其二,据笔者以前统计,中国有各类高校近2400所,按每所高校有4名校长来算,中国有近10000名大学校长?这其中有多少是毫无作为的,为何不动这些人,而偏要去动有想法的朱清时呢?于中国的高等教育而言,朱清时是不可多得的,如此做法,至少是浪费人才。在我的排名中,朱清时能位列中国大学校长前10名。

当年王安石改革之时,曾赋诗一首: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中国高校校长的任命制,太糟糕的制度设置,希望此刻有更多高校赶紧聘请朱清时做校长,千军易得,一将难求!这可比古玩市场检漏意义大得多。得此人者,必将造福当地,泽被后世。

       前几日给朋友去信,其中有一句: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不为别的,只想改变点什么!人生诡异之处就在于,我们不知何时开始逐渐背离自己的理想,最后变成了我们年轻时最讨厌的人!改革不是一个人的事,朱清时让一些凝固的东西有了一些变化,这就是贡献,因此,他是我们这个时代的英雄。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教育界欠朱清时一个迟到的致敬!记得郁达夫先生在吊念鲁迅时说:一个不尊重自己民族英雄的民族是可耻的(原话记不得了,大意如此)在我还剩下六分之一理想的当下:为朱老师点个赞!

 

2014-11-8临屏涂鸦

说明:文中图片来自网络,没有任何商业目的,仅供欣赏,特此致谢!



关注南方科大
https://m.sciencenet.cn/blog-829-842009.html

上一篇:俞吾金教授去世
下一篇:再见,柏林墙!

97 林中祥 李轻舟 梁洪泽 杨正瓴 侯沉 赵宇 武夷山 李毅伟 朱立 李小文 陈楷翰 彭真明 王涛 赵明辉 赵政东 周贵尧 徐义贤 徐绍辉 黄焕平 陈小润 黄永义 刘晓松 高雪涛 许文龙 庄世宇 周杰文 赵序茅 陈代还 魏东平 曹聪 梁进 朱朝东 李健 陆同兴 蔡小宁 郭洋裕 罗德海 陈敬朴 逄焕东 姚小鸥 惠小强 刘洪 常玉俊 路子显 许方杰 谭平连 张忆文 任利敏 赵远波 李兆良 王超 牛凤岐 李学宽 程和平 汪晓军 朱教君 任清勇 刘艳红 杨生茂 苗元华 刘俊华 金拓 张正严 马雷 丁邦平 余文 王军军 孙亮 王运红 何金华 陈冬生 樊采薇 ddsers VinceZhu biofans bird66 yjxia eastHL2008 aylifnsy kinghorse moqijie shenlu ruby1990 htli taoshl Joneyao luyouwen gangdese dailiangren zxk730 xieyonglei89 s11s bridgeneer jguo666 chenhuansheng tianxielang1 mz0109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49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09:3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