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光临《我的新农村梦》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eugenef 2013年8月由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今年《我的新农村梦》两周岁了,盼望她快点茁壮长大成真!背景图片:从山上俯瞰我的家乡瑶山乡琅坑源村。

博文

瑞士行之三: 登高

已有 3246 次阅读 2014-11-20 19:09 |个人分类:游记|系统分类:生活其它|关键词:学者| 登高, 苏黎世, 瑞士行


页首图片:清晨散步路线


第二天的清晨醒来,老婆就起床去看窗外,发现远方有朝霞,感觉是个晴天,她非常高兴。醒的挺早的,接着睡下。我在床上迷糊了会儿,睡不着就想起来到外面去转转。于是就穿衣起床,到楼下带好外套就出门了。

彼得家的房子是在山坡高处,附近是很大的一片草地,还有森林。我沿着山坡上的小路往草地走去。先是沿着草地中间的小径,不久遇到一家清晨出来遛狗的人家,我跟他们打招呼,说我是从中国来拜访彼得朋友的。人家非常热情,告诉我去山坡的上面,那里可以看到苏黎世的主城区和苏黎世湖。我就绕着草地高兴地往坡顶方向去了。

坡顶有一圈大石块围成的台子,人站在石块上,真的可以看见远处的苏黎世机场,还有飞机在起飞和降落。往另外一个方向,可以望见苏黎世湖和苏黎世的主城区。清晨还太早,天还基本是灰蒙蒙的。我站在石块上,拿出手机拍了许多照片,但由于光线不是很好,效果很差。远望去,附近有几座教堂。我在那里逗留了一刻多钟,感觉天亮多了,应该回家去吃早饭了,就往彼得家走。

到了彼得家,没有进门,先去他家的院子转了转,非常精致的院子,有四、五棵小果树。天气凉了,院子里只有些许花还在开着。我新买的房子也有院子,我就拍了几张照片以待回去时做参考。转完院子,就去房子门厅,发现外门可以打开,内门却从外面打不开。出来往楼上看看,感觉都还没有起床,索性就到山坡下去溜达溜达。因为心里一直记得彼得昨天介绍附近的瑞士联邦理工学院,我只记得英文的简称ETH。这座大学我在平时搜集的一些学位论文里是相当熟悉的,只是一直认为是在瑞典,而昨天碰巧彼得说就在苏黎世,当然是特别想去看看的。

所以,就沿着山坡往下走了,路过每个路口都留意记下路口的特征。走过轨道线,我又担心起来,怕走太远,一会赶不回去吃早餐。昨天开车路过ETH的时候,也不知到底是在城里,还是离彼得家有多远,所以,最后放弃了。倒是附近一座教堂引起了我的注意,感觉与德国的教堂不一样。德国的小教堂,一般都是一头是钟楼,另外一头是进口,有点像仰着头的蜗牛。仰着的蜗牛头就是它的钟楼。人们从一头进去,都是经过昏暗走向光明,而有钟楼的那一头一般是牧师讲经的地方。而这个矮一些的部分一般都是一层,这个教堂不一样,外面看像是两层。我就走近教堂的门推一推看,门是开着的,我就进去了。因为外面开起来像是两层,从里面看,它的玻璃窗有两层。早晨走了很多路,我挑选了最后一排一个椅子坐了下来,心里却想起了背诵一遍心经。也就闭上眼睛,在那里默诵着心经的260个字,试着做了两遍,才感觉像是记全了。

然后坐在那里看看周围,旁边有一个侧室,摆放着圣母玛利亚的像,下面点着一支蜡烛,我想去那里看一看。在圣母前站了一会,想找投放买蜡烛钱的箱子,没有找到,我就直接拿了一支蜡烛点上了,又默诵了一遍心经。这次总算完全记全了,又留意到旁边摆着留言本,我就去在留言册上默写了一遍心经,记下自己到这里来过。值得一提的是,圆珠笔是红色的,我默写的心经,是红色的笔迹,圣母玛利亚收到了吗?会接受吗?做完这些,我高兴地走出了教堂,准备回彼得家了。

刚到家门口,彼得已经在门口迎接我了。问我去了哪里,接下来大家忙着早餐。边说着话,边忙完早餐。有太多可以讲的啦,切面包的刀也有故事,那个刀刃是阿尔卑斯山的许多山峰。而餐桌的位置,靠窗的是留给客人的,可以观赏窗外的美景。尤其是他家里没有钟,钟在窗外,是不远处教堂钟楼上巨大的两面大钟,像是特意为他家设计的。嘉碧太太就是在早餐结束的时候,看一眼窗外的时钟然后跟我们讨论今天的行程。她要带我们去一座山顶,沿着山顶可以走2个小时左右,我们大家一起乘坐电车过去,一直可以到接近山顶的地方下车,稍微走几分钟就可以到达山顶。山顶可以浏览整个苏黎世的美景。

收拾完毕,带上相机,出发。

乘坐轨道车在城里只要转一次车,就来到了接近山顶的终点站。附近有儿童玩耍的设施,儿子跑过去要玩那个转的秋千。彼得留意着,跑过去,投放了硬币。一个瑞士小丫头和我的儿子坐着秋千都很开心。然后往山顶走,路边有许多介绍太阳系各大星球故事的标牌,每个地方都可以停下来,读一读,大家聊一聊。路边的路灯是像是长颈鹿顶着4个灯泡,我拍了几张照片。

路过一个很高的信号发射塔之后,观览苏黎世最好的观光台和类似埃菲尔铁塔的观光塔就出现在你面前了。我跟孩子和夫人先爬上观光塔楼,彼得夫妇在下面遇到了一个熟人在那里聊天。我们一边往上爬,一边按动相机的快门,把远处的、近处的、高处的、身下的各种美景采集到相机中。苏黎世湖像一轮弯弯的月牙,静静地躺在那里,弥漫的雾气和早晨的霞光融合在一起,遮住了远处雪山群峰的清晰面目。后来彼得也跟着上来,给我们解释了许多。远处的雪山是什么名字,还有哪座雪山他年轻的时候跟他的嘉碧夫人一起攀登过。我们还找他家的房子在哪里,以及ETH的主校区和分校区在哪个地方。

天公作美!旭日的温暖,清澈的天空,安静美丽的湖泊,远处洁白的雪山群峰,是多么的令人向往。我到过大海,去过青岛和海南三亚的海滩,去过北海的荷兰海牙,去看大海,是人们对辽阔的远处的向往和憧憬。但在这里,在繁华的苏黎世都市,只要登上于特贝格山就可以瞭望远处,那种登高接近天空和阳光的感觉真是太奇妙了,所有的美景都在你的脚下,远处遥远的阿尔卑斯山在你的眼神中,再往更远的远处就是东方,我的祖国了吧,就是神秘的喜马拉雅山群峰了吧。

登高,是每个人对空间的向往,是对自己日常居住的小房子空间的出离,是心的神往,愿健康的身体载着心的神往到达远处、高处,如此理解,路边许多的关于太阳系各大星球的标牌介绍更是塑造了到达遥远的星球的神往,这是多么体贴入微的景观构思!

嘉碧夫人没有上塔楼,她跟朋友聊完天就在塔楼下坐着等我们。我们浏览完,跟彼得合完影,就下塔楼去找她。儿子爬完塔楼,下来说肚子饿了,彼得去帮着买了十字架面包。然后我们就沿着山脊准备往更远处去。从这个观光山脊下来,我特别留意旁边特别陡峭的石壁,石壁裸露着各种砂石,看着像是混凝土,就问彼得先生,彼得先生和嘉碧太太解释这是天然的,是冰河纪时代的砂石。来到一处阳光充足的地方,以冰河纪时代的砂石墙作为背景,让我老婆跟彼得夫妇一起合了个影。


如是,登高带来的还有“超越时空,回到遥远的过去,冰河纪时代”的感受。写这篇瑞士行之三的时候,我想怎么确定一个主题,随意思索着就想到了“登高”。登高是中国人的传统文化和习惯,关于登高的诗篇不计其数,以唐代诗人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最为人们传唱,因此我们有了一个传统的节日:重阳节。此诗为王维17岁时所作,应该作于公元717年,距今有约1300年的历史。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701年-761)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诗所讲的是这年的秋天农历9月9日王维在异地他乡,思念他的朋友和亲人,在这个的日子,突然感觉故乡的兄弟朋友插着茱萸登上高处,会少了他一人。现在,我们在异国他乡,故乡的亲人和兄弟朋友们,我们在苏黎世的于特贝格山顶登高而望,心里望的是与你们在一起的亲切。一张以冰河纪时代砂石为背景的照片,一对年逾古稀的彼得和嘉碧夫妇陪伴我们这对年轻的夫妇,我想他们心里望的也是跨越年龄的亲情和友情。

沿着路走,路边的一丛爬山虎引起了我们的注意,老婆说要过去跟它合个影。我拍照,拍完照,老婆惊异无比,看到鲜艳的叶子上停着一只漂亮的蝴蝶。彼得过去仔细拍照,嘉碧夫人解说彼得对蝴蝶有极度的兴趣,特别喜爱对蝴蝶的收藏和研究。彼得拍完照接着话茬解释这只蝴蝶的特殊之处,是它的翅膀背后有个白色的字母C图案,它的腿是白色的。我们凑上去细看真的发现有,且藏在翅膀下的腿是白色的,所以又对彼得对蝴蝶的知识敬佩不已。我也想上前多拍几张这只蝴蝶近照,但这么多人的关注惊动了蝴蝶,蝴蝶飞起的刹那,我按下了快门,拍下了上面的照片,不用去找蝴蝶在哪里?飞舞的蝴蝶在嘉碧夫人的额头处。抓拍的照片倒是恰到好处。


沿路我们还对树上的青苔会开花、路边的一丛小蘑菇感到很大的兴趣,我都用相机记录下了这些精美的时刻。

下山之后,彼得夫妇带我们游览了苏黎世的主城区和苏黎世湖边,还尝了瑞士的当地的烤香肠夹和面包。吃完香肠和面包,儿子要冰激凌,我们就去苏黎世湖边去找,带着剩下的面包去湖边喂鸭子、海鸥和天鹅。广场上有一个艺人在跟一帮孩子表演肥皂泡秀。我抓拍了几张照片。


无论是登高,还是冰河纪的砂石墙、路边的蝴蝶、会开花的青苔、草丛中的蘑菇、艺人的肥皂泡和剩面包喂喂鸭子和天鹅,让我们感受和体会的是生活中保持对各种细微生命的好奇和兴趣,如是,就是享受生活(Enjoy life)吧。 



https://m.sciencenet.cn/blog-1384852-844955.html

上一篇:瑞士行之二: 相逢
下一篇:瑞士行之四: 水饺“外交”

7 李学宽 朱晓刚 李颖业 戴德昌 曹聪 李土荣 齐国臣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11:1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