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锦清的博客天地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angjinqin 写博客我是小学生,向网友学习,建设和谐友谊乐观豁达的博客天地

博文

再谈科学知识传播:它甚至重于发表学术论文

已有 3574 次阅读 2014-12-1 16:14 |个人分类:杂谈评论|系统分类:科研笔记|关键词:学者| 科学知识传播, 重于学术论文

再谈科学知识传播:

它甚至重于发表学术论文


有识之士不可否认,科学知识传播与科研的创造性工作是同样重要的,有时甚至前者重于发表学术论文,特别是在我国整体科学素质比较低的发展中国家,更是如此。道理很简单,科技成果只有通过普及才能对于社会发展产生实际影响,才能提高对于客观世界的认识,从而有可能尽快成为新技术的生长点,变成社会的劳动技能,最终才能形成强大的科技生产力,才能带给人类生活和进步的真正福音。

大凡科学伟人都非常重视科普工作,例如,1977年化学诺贝尔获奖者普利高津教授就是这样,他领导的布鲁塞尔学派是国际上著名的非平衡态统计物理学派之一,他们的研究使非平衡热力学和非平衡态统计物理成为了科学的理论体系,并在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生态学和经济学等众多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普利高津教授本人在科学研究上的最大风格和特色是,敢于人先,独树一帜。例如,他花了20年时间研究非平衡态的不可逆过程热力学,并于1969年提出了“耗散结构”理论,这是他及其为首的Brussels-Austin学派对科学的最重大的一个贡献。普利高津有句的著名论断:“非平衡是有序之源”,发现了只有在非平衡系统中在与外界有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的情况下,系统内各要素存在复杂的非线性相干效应时才可能产生自组织现象,并且把这种条件下生成的自组织有序态称之为耗散结构。正是由于在耗散结构理论的创立及非平衡热力学的重大贡献,他荣获得了1977年诺贝尔化学奖。

普利高津教授的一生及其学派有众多建树和许多方面的重要贡献,包括:提出非线性系统远离平衡态理论及其在生命和非生命系统中不可逆过程的应用,提出时间之矢(方向)与自然中的不可逆性,创立了子动力学理论,探索了复杂系统的复杂性、非平衡系统中大标度结构,非线性动力学和混沌在物理中的作用,等等。普利高津最终的观点是,人类的认识已经到了“确定性结束”的时代。他认为人类生活在一个可确定的概率世界,生命和物质在这个世界里沿时间方向不断演化,确定性本身是一个错觉。

大凡科学伟人都非常重视科普工作,普利高津的品德魅力之一,他总是站在哲学和科普的高度,善于理解、把握和铨释他领导的科研团队所取得的重要科研成果,特别注意上升为独立见解的科学观和方法论,因此他的著作总散发着迷人的思想魅力。

普利高津的一生发表约1千篇论文,出版了20本专著,其中有多部与哲学相关的著作,都具有科普特色,国内有他的5本中译著,例如:《从存在到演化》(上海科技1986),《探索复杂性》(四川教育出版社,1986),《确定性的终结-----时间、混沌与新自然法则》(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9),“从混沌到有序——人与自然的新对话” (上海译文1987),“熵:一种新的世界观”(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还有科学专著《非平衡系统的自组织》(科学出版社,1986)等都在国内广为流传,这些著作一直在我国科学界和高校产生了深远而广泛的影响。

国外评论说:他的光辉品格在于,他的科学思考容纳了哲学化的沉思,这使他显得与其他科学家有所不同,浑身散发着迷人的思想魅力。普利高津先生对中国人民及其科学文化的十分钟情,高度评价“中国文化是欧洲科学灵感的源泉。”在《从混沌到有序》一书中他指出:“中国文明对人类、社会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有着深刻的理解……中国的思想对那些想扩大西方科学范围和意义的哲学家和科学家来说,始终是个启迪的源泉”。他这么讲,并非是恭维中国人民,他心里藏着中国,认为“中国古老的东方智慧确实改变过欧洲人观察世界的思路”。1977年他从瑞典国王手里接过诺贝尔奖金时,为表示对中国文化的崇敬,他竟然把太极图亮展示给听众观看,对中国的钟情流露得淋漓尽致.

我作为一般科学工作者,高兴看到国内出版了大量网络科学等方面的专著。

同时,我也为国内网络科学知识的普及之缺乏感到担忧。如上所述, 国际上网络科学的领军人物巴拉巴西也是类似,论出版网络科学专著,他最有能力和资格,但是为什么他不个人或与他人合作出版网络科学专著?十多年来他只写了两本科普著作.其实,他心里很清楚,特别重视科学传播和知识普及工作,并最希望把自己取得的网络科学成果能够最大限度为国内外广大读者所了解,这样也才能真正体现其科学发现的价值。

可以说,一个科学大家的风范不仅在于善于进行科学探索,而且在于能够以身作则致力于科普知识传播。




https://m.sciencenet.cn/blog-266190-847713.html

上一篇:[向科学网建议】举行一次博主(+委员会)恳谈会或座谈会
下一篇:【国外新书简介】《统计力学》第3版译者前言

9 赵美娣 姬扬 王启云 晏成和 李伟钢 李轻舟 陈筝 zjhs111 qzw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8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15:4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