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智光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higuangkong 著名美学家,文艺学家。山东大学教授,韩国昌原大学客座教授。

博文

理想的本质定性

已有 4092 次阅读 2014-12-6 17:31 |系统分类:人文社科|关键词:学者| 理想, 和谐统一, 本质定性, 认识自由, 长远目的

                  理想的本质定性

 

 

   什么是理想?不同时代、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社会阶层、不同宗教信仰、不同职业选择、不同性格气质、不同志趣爱好的人们,往往会有不同的回答。那么,蕴含在千差万别的具有个别性、特殊性的理想之中的共同本质是什么呢?具有一般性、普遍性的理想是什么呢?我们认为,理想是人类在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既符合客观世界必然规律和发展趋势,又有利于人类全面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和谐自由关系。在理想内部蕴含着主体与客体、人与自然、、感性与理性、形式与内容、规律与目的、必然与自由、个体性与社会性、精神性与物质性、历史性与超越性、现实性与未来性等多种矛盾关系,正是由于这些对立统一的矛盾关系的规定,理想才成为人类本质力量的核心要素,具有人类其它本质力量不可能取代的地位和价值。

   一、理想蕴含着符合人类全面发展要求的长远目的

   作为大自然中的有机构成部分,人类自从在地球上诞生以来就处于和一般动物的激烈竞争之中。达尔文的物种进化论揭示出生物进化的基本规律。在地球上,作为有理性有文化的高等动物,人类与其它动物生活在同样的自然环境中,面临着各种艰难困苦的自然条件的挑战和考验。火山喷射,地震爆发,飓风海啸,洪水泛滥,瘟疫横行,冰川时期酷寒的侵袭,大旱岁月饥馑的折磨……往往会夺走大量生物包括一般动物和人类的生命。而且,在人类与其它动物之间,也往往出现相互伤害和残杀的悲剧,毒蛇凶兽,鳄鱼猛禽等对人类生存和安全也会形成威胁。还应指出的是,与一般动物相比,人类在生存竞争方面固然有诸多优势,但是也有一些能力远远不及一般动物。在高空飞翔的雄鹰可以凭借远距离视觉能力俯察地面草丛中的雏鸡,猫头鹰能够在夜间寻找和捕杀那些隐蔽的鼠类,警犬的嗅觉可以精确地捕捉和辩析那些残存在相关物体上的相当微弱稀薄的特定气味,还有许多动物具有高超的听觉,当它们的动物群安眠时,执行警戒任务者可以借助敏锐的听觉判断远处传来的细小音响……一般动物所具有的这些能力是它们在生存竞争中的优势表现,人类如果不能创造和运用相关工具,扩大和延伸自身相应的本质力量,那是自叹弗如的。

   正是因为在严酷的生存竞争中人类会碰到各种各样难以意料、极为恶劣的自然条件,而且某些感觉能力、生存能力也远远不如相关的动物,所以人类就面临一个难以回避的现实课题,那就是如何在生存竞争中发挥自己的优势方面,改变自身的劣势方面,不断获得并扩大对大自然的主宰权,对其它动物的支配权。进一步说,人类不仅要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还要处理好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身的关系,无论是在自然环境中还是在社会环境中,都有一个如何获得生存和发展的自主权和主动权的问题。要想解决这一现实课题,人类就不能不考虑与一般动物的生存方式拉开距离,去追求那种与动物生存相比具有决定性优势、本质性超越的生存方式,那就是人类独有的内蕴着创造活力、发展契机,体现出理想追求的生存方式。

   追求自身的全面发展是人类的自由自觉本质的体现。生存和发展是对立统一的关系。生存是基础,没有生存就谈不到发展。在这个意义上说,生存是人生的第一要义。要想解决好生存问题,就应努力展开具有直接现实性、实用功利性的社会化大生产和人类自生产。唯有如此,才能避免生存危机。与生存相比,人类的全面发展就是方向。人类要想与动物的生存拉开距离,保持在物竞天择中的生存优势,就不能只是满足于那种只是消极适应于自然环境的被动生存方式,而应努力创造那种不仅能适应自然环境,而且能变革自然环境,让自然环境更加有利于人类生存的发展方式。要想解决好发展问题,就应努力展开更加具有直接现实性、长期目的性、实现可能性的社会化大生产和人类自生产。唯有如此,方可避免发展危机。在这个意义上说,发展是人类进步的本质要求。生存是基础,但是它离不开人类发展方向的指导。正是在人类社会发展方向烛照之下,人类生存的能力、生存的质量,才会远远高于一般动物的生存。发展固然是方向,可是它也不能脱离生存的基础。正是在人类生命活动的基本需要得到适当满足之后,远离了饥寒的威胁,人类才能更好地从事有利于未来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离开了人类全面发展的方向,且不说人类生存的能力和质量会逐步降低,而且它还有可能向动物式生存方式蜕变,只是以本能欲求的满足为追求目标;离开了人类生存的基础,所谓实现人类的全面发展便只能是一种空中楼阁。

   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内在要求,使社会实践活动呈现出既相互区分又彼此关联的两大系统。为适应维持生存的现实要求,人们必须展开那些偏重物质性、实用性的社会实践活动,从而形成以实现近期目的为尺度的功利性社会实践活动系统。为适应人类全面发展的更高层次的要求,人们必须展开那些偏重创造性、想象性、精神性的社会实践活动,从而形成以实现长远奋斗目标为尺度的超越性社会实践活动系统。社会实践活动的这两大系统虽然有质的分野,但是又是一种相互渗透、彼此关联、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在以追求近期目的为尺度的功利性社会实践活动系统中同样具有某些创造性、想象性、精神性的因素,但是与其偏重物质性、实用性相比,显得比较微弱。在以追求长远目的为尺度的超越性社会实践活动系统中也不可能没有物质性、实用性因素,只是与其突出的创造性、想象性、精神性相比,明显居于弱势罢了。

   在三百多万年以来的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类为了维持自己的生命活动,解决急需的生存问题,总是把功利性社会实践活动作为基础工程来看待,特别是在温饱、安全、健康等生活问题尚未解决的社会历史阶段上,这种功利性社会实践活动尤显重要。可是一旦解决了生存问题,人类在其自由自觉本质的驱动下,在要求超越一般动物生存方式的内在尺度的制约下,便会提出如何更好地生存的问题,提出自身的全面发展问题,于是那种超越性社会实践活动便应运而生。超越性社会实践活动虽然离不开功利性社会实践活动的根基,但又具有区别于前者的本质定性。它要求社会实践主体把长远目的的实现放在首位。这种长远目的当然要扎根于现实的大地,不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但它又不局囿于现实生活的制约。对于历史长河馈赠给人们的文化遗产,它具有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展望未来、更上层楼的超越性;对于社会生活中的普通事物来说,它具有追求高、新、精、尖的超常性;对于侧重于功利实用价值的事物来说,它具有偏重精神、摒弃平庸、渴望突破的超前性。一句话,它具有集中体现人类自由自觉本性的创造性品格。这种长远的奋斗目标,既能召唤和激励实践主体,使他们受到莫大鼓舞,又能导引和推动实践主体,使之开拓进取,奋力前行。

   二、理想蕴含着对客观世界必然规律和发展趋势的理性认识

   理想是人类借助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的协同运作,对客观世界必然规律和发展趋势进行能动把握的基础上,通过预测、想象、运筹、谋划的方式建构出来的表征未来发展方向的目标和前景。理想的建构能力是人类独有的本质力量之一,是人类区别于一般动物的重要标志之一。人类活动与动物活动之不同就在于前者具有理性思维能力。人类的某些感觉能力虽然不如某些动物,可是任何动物都不可能象人类一样具有运用概念、判断、分析、综合等逻辑手段进行抽象思维的能力,具有借助文字符号进行表达的能力,具有创造工具变革现实的能力。即使它们有些活动与人类活动接近,也只是形式上的相似性,而非实质上的认同。在茫茫宇宙的其它星系中,在银河系、太阳系的其它星球上,是否有象地球人这样的“理性动物”存在,尚不可知。一些关于飞碟的神乎其神的传说,关于“太空人”这样一种“高智能动物”的传闻,至今也未得到证实。所以,截止目前,只有地球上的人类具有理性。理性是人类的骄傲,是人类从本质上区别于一般动物的尺度之一。正是凭借高度发达的理性,借助概念、判断、推理等逻辑手段,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才得以实现,才能透过感性现象把握本质规律。

   现在有一种说法,客观事物无所谓本质,也无所谓规律,一切都只是现象,瞬息万变,不可捉摸,充满无序性、偶然性、随机性。我们承认感性现象纷纭复杂,变化万端,无序性、偶然性、随机性是一种客观存在,但不能依据这些否定感性现象中有本质规律存在。本质作为事物内部比较稳定的关系和联系,规律作为事物内部这一部分与那一部分、事物与事物之间存在着的不断重复运动和变化的必然的关系和联系,是人的主观意志不可能改变的。日行月移,星斗转换,春夏秋冬,寒来暑往,都是相关事物本质规律的表现,若想否定,恐怕也难。同样,我们也承认客观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无序性、偶然性、随机性,但不能依此否定客观事物发展过程中也存在有序性、必然性、趋势性,无序性与有序性、随机性与趋势性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无序性、偶然性、随机性为有序性、必然性、趋势性开辟道路,有序性、必然性、趋势性也为无序性、偶然性、随机性规定阈限。无序性是新的有序性的前奏,有序性为更高层次的无序性奠基。偶然性丰富着必然性的内容,必然性范围着偶然性的形式。随机性探索着趋势性运行的方向,趋势性规定着随机性活跃的空间。人类正是借助于理性才能把握有序性、必然性、趋势性,把握无序性、偶然性、随机性,把握这两大矛盾方面的辩证关系的。

   人类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对客观事物本质规律的探索和认知并不是一蹰而就的,而是逐步深化的。本质具有立体的结构,从横向上说,它由许多质的方面构成;从竖向上说,它具有一级本质、二级本质以至于无穷的不同层级;从纵向上说,它也处于由旧质到新质的变化和转换之中。甲现象是本质的表现,与其相反的乙现象即假象也是同一本质的表现,它们不过是同一本质的不同方面罢了。某现象是某本质的表现形式,与它相比,那种更居表层的现象便是它的表现形式,而它也成为那种更居表层的现象内蕴着的本质。同样,某本质是某现象内部较为稳定的关系和联系,与它相比,那种更为深层的较为稳定的关系和联系便成为它的本质,而它也成为那种更为深层的本质的现象。某本质对于已经被扬弃了的旧质来说是新质,而对于即将到来的准备辩证否定自身的更加新颖的本质来说,它就是旧质了。这种对于客观事物本质方面、本质层级、本质转换的研究是不可能离开理性把握的。

   人类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对客观世界的必然规律与发展趋势的研究与认识是日渐深入、循序渐进的过程。客观规律作为事物这一部分与那一部分、这一事物与那一事物在运动、发展、变化中反复出现的关系和联系,都是潜伏在千变万化的诸种现象之中的,甚至是隐蔽在种种假象之中的,这就使人类对它的掌握增加了困难。只有知难而进,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反复观察、深入思考,才有可能把握客观世界的必然规律和发展趋势,获得自由。当然,人类对客观世界必然规律和发展趋势的理解和掌握只是相对的,有限的,而不是绝对的,无限的。人类的理性认识能力虽然比一般动物的生理本能的感受能力以及某些动物的初级意识要高出多少倍,但是因为宇宙世界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无限性、绝对性,银河系、太阳系之外还有其它星系,我们地球人所处的宇宙之外还有其它宇宙,我们人类的认识能力毕竟是有限的、相对的。也许人类在自己所处的时空阈限内已经认识和掌握的规律性、趋势性,在人类未知的更大的空间阈限内或者其它时间阈限内不过只是偶然性、随机性而已;也许我们地球人在自己所处的时空阈限内视为偶然性、随机性的东西,在人类未知的更大空间阈限中和其它时间阈限内却是一些必然性、趋势性的东西,这都是可能的。然而,我们又不能因为人类认识能力的有限性而象康德那样把“物自体”视为不可知之物,这是因为人类认识能力在漫长的社会实践中是逐步提高和发展的,它不断超越一个又一个有限的、相对的阶段,呈现出趋向于无限、绝对的态势。无限寓于有限,绝对寓于相对,正是在有限、相对的把握中见出对无限、绝对的逼近。就是说,人类能够通过社会实践去认识和掌握客观世界的本质规律和发展趋势,是不容怀疑的。正因为人类具有这样一种其它动物无法比拟的非凡能力,才能将自身的长远目的,将对历史超越的希望,将对未来发展的设想,将对更加美好生活的憧憬,与对客观世界本质规律和发展趋势的认识和掌握契合在一起,以便使创造性社会实践得以“顺乎自然”地进行。人类能够认识和掌握客观世界的本质规律和发展趋势,但是并不能凭借主观意志创造或改变客观事物的规律性、必然性。只有按照客观规律办事,人类的长远奋斗目标才能得以实现。

   三、理想是认识自由与长远目的的辩证统一

   理想蕴含着主体对客观世界本质规律和发展趋势的认识和把握,同时又蕴含着符合人类全面发展要求的长远目的,认识自由与长远目的这两大基本矛盾方面的互渗整合,使理想呈现出主体与客体有机统一的和谐自由关系。

   在理想范畴中,能动把握客观世界本质规律和发展趋势的认识自由,与突出体现符合人类全面发展要求的长远目的,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二者的对立性表现在,认识自由是主体透过现象看本质、能动把握客体必然的结果,它偏重于对客观世界本质和发展趋势的理解;长远目的是主体在认识和把握客观世界本质规律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要求全面发展自身、提升自身、超越自身的内在意志所指向的未来奋斗目标,它们具有不同的质的定性,不能混同。它们的统一性表现在,二者相互作用,彼此渗透,不可分割。认识自由与长远目的都不再是独立自足的东西,而是互为对象,相互包含的东西。一物既是自身,又是自身的它物。认识自由既是认识自由本身,又是它所包含的对象长远目的;长远目的既是长远目的本身,又是它所包含的对象认识自由。即是说,理想范畴中的认识自由,已经不是那种纯然的唯理智的认识自由,而是服务于实现人类全面发展要求、实现人的长远目的的具有实践价值的认识自由;理想范畴中的长远目的,也不是那种纯然的唯意志的长远目的,而是以认识自由为基础的符合客观世界本质规律和发展趋势的长远目的。认识自由中有长远目的,长远目的中也有认识自由,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水乳交融,构成矛盾统一的有机整体。

   由于认识和目的在理想范畴中都失去了自身的独立性,已经变成理想中的一个构成要素,这就使它们具有了不同于科学研究实践活动中的认识,也不同于伦理道德实践活动中的目的之特质。科学研究实践活动中的认识重在求“真”,追求真理,它们的聚光点是在对已知事物的更深的探索和理解,对相关知识的进一步开掘与推进,对未知事物的尽力发现与解读,对客观事物未来发展趋势的预测和设想等方面,这些内容大多属于纯粹理性范畴,少有感性因素介入。理想范畴中的认识虽然保留了科学研究实践活动中的认识的本来性质,但是它又增加了新质。这种新质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理想范畴的认识虽然也有对诸多客观事物内在本质的概念把握,但是相对说来它的着重点却是在对客观世界动态发展的未来趋势的把握上面,而科学研究实践活动中的认识虽然也有对客观世界未来发展趋势的能动把握,如预测学、未来学等方面的知识,但是相对说来它的着重点大多是在对客观事物内在本质和必然规律的把握上;二是理想范畴中的认识由于与主体的长远目的存在互渗整合关系,长远目的的感性因素自然也就会浸染进来,从而使这种认识也具有一定程度的感性色彩,不再停留于纯粹理性形态了。

   经济生产和伦理道德实践活动中的意志目的重在求“善”,追求功利目的的现实性实现。它们虽然也含有着眼于未来发展的精神功利目的,可是相对说来它们更注重实用功利目的的直接现实性实现,更注重对人类生存所必须的物质条件和人际关系的满足。由于它们大多具有较强的感性实践性和行为活动性,如果不能辩证把握实用功利与精神功利之关系,还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冲淡那些精神功利目的的东西。存在于理想范畴中的意志目的与经济生产和伦理道德领域中的意志目的具有深层的密切联系,可是又不能将它们等同起来。尽管二者都是善,但存在于理想范畴中的善却具有自身的特质。这种特质首先表现在它与经济生产和伦理道德领域中的善在追求目标方面的不同,经济生产和伦理道德领域中的善偏重于实用功利目的,而存在于理想范畴中的善则是一种以实用功利目的为基础的偏重追求趋向长远的精神功利目的的善。就是说,后一种善与前一种善相比,它的兴奋点并不在于意志目的的当下现实性实现,并不要求将它即刻全面付诸实践。它更着眼于人类未来的全面发展,更注重对更高层次的长远目的的追求。存在于理想范畴中的善的另一方面特质表现在,由于它与认识自由的互渗整合,便具有了感性与理性融为一体的特色,与经济生产和伦理道德领域中的善相比带有更多的理性因子。

   科学研究实践活动领域中的理性认识重在求“真”,经济生产和伦理道德实践活动领域中的意志目的重在求“善”,将理性认识与长远目的纳入自身并使之融为一体的理想则重在求“美”。在理想范畴中,理性认识被长远目的所利用,变成服务于未来发展的理性认识;长远目的被理性认识所肯定,变成符合客观规律和发展趋势的长远目的。就是这样,理性认识与长远目的,认识自由与实践自由,感性与理性、真与善,互渗互融,组合成和谐统一的自由的理想关系。

   四、理想是合规律又合目的创造性想象活动的成果

   理想是创造性想象的产物。创造性想象活动是人类本质力量中的极为重要的组成要素。创造性想象与再造性想象有联系,又有差异。再造性想象是想象主体在不直接面对对象的情况下,脑海中浮现出这一对象的影像。即是说,想象主体在与某对象的接触中,通过特定感知能力,在脑海中留下该对象的相应的感觉印象和知觉表象。当这一对象不再直接面对想象主体时,这一主体也能随时在脑海中复现出关于这一对象的感觉印象和知觉表象。创造性想象虽然离不开再造性想象,在其想象活动具体展开过程中也需要借助再造性想象,把对某些对象的感觉印象和知觉表象重新调动起来,运用起来,但它本质上却是一种不同于再造性想象的以自由创造为宗旨的想象活动。

   再造性想象活动是人类与某些聪敏动物和灵长类动物共有的想象活动。受过伤的狼在其脑中留下伤害者的深刻印象和气味记忆,且能保持多年,以后若能碰到伤害者,它能利用类似于人类的那种再造性想象活动,凭着气味记忆,把伤害者分辨出来,进行报复。个别黑猩猩通过观察人们用工具移动物体的动作,在其脑中留下这一动作的知觉表象。当它看到它所住的铁笼外不远处有食物,而自己的手臂伸出去又拿不到时,便会想方设法找来木棍、铁丝一类东西,以此为工具,把食物弄到手。它之所以能惟妙惟肖地模仿人类的类似动作,是因为它具有再造性想象的能力,能够把自己头脑中保留的关于人类运用工具移动物体的类似动作的感觉印象和知觉表象重新唤起,作为模仿的“范本”。尽管这些聪敏动物和灵长类动物具有某种程度的再造性想象能力,但是它们却不具备创造性想象能力。创造性想象活动能力只属于人类,是人类的极为重要的本质力量之一。黑猩猩虽然能够模仿人们用钥匙开锁的动作,但它却不能制造出锁和钥匙来,因为它们并不懂得一把钥匙之所以能开一把锁的道理,也不具备通过创造性想象活动去营造锁和钥匙图式的能力,更不能通过实践活动将这种图式真正变成物质性的锁和钥匙。创造性想象活动能力的产生是与人类对客观世界本质规律和发展趋势的理性把握联系在一起的,有了对这些客观规律和发展趋势的理性认识,人类的想象活动才能由再造性阶段上升到创造性阶段,才能具有超常性、超前性、未来性、自由性。即使是象狐狸、猴子一样的聪敏动物,象猩猩、大猩猩、黑猩猩、长臂猿一样的类人猿动物,由于它们没有人类所具有的理性认识能力,只是依靠感性本能和初级意识适应于自然环境,所以便不可能有人类所独具的创造性想象活动。                                                    

从创造性心理活动机制的运行角度来看,在创造性想象具体展开过程中,首先是借助再造性想象活动唤醒和复现出各种各样的相关感觉印象和知觉表象,激活形形色色的相关直觉经验,而后借助理性思维对这些感性“建筑材料”进行择优汰劣、疏旧追新的加工、改造,在此基础上展开各种具体联想活动,或者是围绕空间方面或时间方面比较接近的事物展开“接近联想”,比如由大海想到海鸥;或者是展开那种将具有相似特征的事物组合在一起的“类似联想”,比如由李白大气磅礴、奇丽壮阔、神采飞扬的诗章联想到屈原的激情奔放、神奇瑰丽、荡气回肠的诗篇;或者是展开那种将具有对立关系的事物组合在一起的“对比联想”,如由日行中天的白昼想起皓月当空的夜晚;或者是展开那种将有因果关系的事物组合在一起的“因果联想”,比如由大旱无雨想到庄稼歉收,而这些联想又不是纯然杂乱无章的拼凑,它们大多是围绕想象主体对客观世界某种本质规律和发展趋势的颖悟展开的,是环绕着想象主体的某种符合人类全面发展要求的长期奋斗目标展开的。联想性想象活动是尚处于初级阶段的想象活动,是创造性想象活动开始前的准备和其运行过程中的辅助手段。各种联想活动,无论是那种从当前事物想到相关事物的联想,还是那种由于想起一种事物而后又想到与此相关的另一事物的联想,它们与再造性想象活动、感性直觉经验以及某些幻想因素一起,构成创造性想象得以自由运行的基础。正是在再造性想象、各种联想活动以及某些幻想活动的基础上,创造性想象活动才能够自由驰骋。创造性想象活动是超越性心理活动的核心要素。创造性想象活动不仅要与再造性想象活动、直觉经验活动、幻想活动等协同运作,而且要与具体的感觉知觉活动,抽象的理性思维活动,趋向于实践行为的意志目的活动,作为态度体验的情感活动等交互作用。正是由于以创造性想象活动为核心的多种心理要素的互渗整合,超越性心理活动机制才得以和谐自由的运行,理想的建构才得以实现。

理想是一种既合规律又合目的的面向未来的预想。理想的建构,作为合情合理的预想设置,必须具有实现的可能性。如果没有实现的可能性,那就不是理想,而是幻想、假想、空想。理想的建构若要具备实现的可能性,创造性想象活动的展开就不能不按照生活的逻辑和情感的逻辑运作。而要做到这一点,理想的建构者首先要有对客观世界必然规律的深入理解,对现实生活发展趋势的比较符合实际的预测。人们对客观事物本质规律的认识往往会有三种情况,或者是认识正确,或者是认识错误,或者是认识模糊。认识的这样三种状态,会直接影响到对客观事物未来发展趋势的预想,使之出现与此对应的三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预想比较准确,基本符合客观实际,虽然也还存在某些不确定因素,但从整体上看无碍大局,而且这些不确定因素在以后的实践过程中是可以把握的,所以有实现的可能性;第二种情况是预想多属主观臆测,基本上偏离客观实际,没有实现的可能性;第三种情况是预想不够成熟,比较模糊,不确定因素过多,有实现的可能性,也有实现不了的可能性,处于能实现与不能实现之间。第三种情况亦属正常,在理想建构过程中会经常碰到,只要继续深化理性认识,系统分析现实生活的动态发展,逐步增强预测的确定因素,尽量减少不确定因素,就会使理想的建构日渐符合客观实际,越来越具有实现的可能性。可见,理想的建构是离不开对客观世界本质规律比较深刻的认知的,是离不开对其未来发展态势比较准确的预测的,这就要求创造性想象活动的展开必须按照生活的逻辑和情感的逻辑运行。

在创造性想象活动中,既有对历史的超越,也有对现实的超越。它之所以能够超越历史和现实,飞翔在面向未来的时空中,就是因为它完全符合客观世界的必然法则和动态运行的方向,因为它从特定方面表征着人类全面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基本要求。在和谐自由的创造性想象活动天地中,各种各样已被加工、改造、选择过的“建筑材料”被匠心独运、别开生面地重新组合在一起,结构成为一个超越现实世界的面向未来的奋斗目标。这种长远的奋斗目标在形成过程中,最初有可能不尽成熟,有些模糊,可是它却象远处朦胧的灯塔一样向人们发出亲切的呼唤。于是,创造性想象活动被进一步激活,多种多样的联想活动以及某些幻想活动格外活跃,情感活动特别强烈,灵感思维的火花也迸发出来。以创造性想象活动为核心的各种心理活动要素以前所未有的广度、深度、高度、强度运行着,发展着,它们对最初的预想目标反复考察、推敲、改造、完善和提高,使之得到升华,更加圆满和成熟。尽管这种已经成熟起来的长远奋斗目标可能仍存在某些模糊、朦胧之处,而且客观现实生活和实践主体在未来发展中也会出现某些难以预料的未知因素,这种长远奋斗目标也不可能绝对确定下来,需要保持必要的弹性,但是这时从整体上看它已基本确定下来,成为实践主体不断为之奋斗的理想。

   由上所述,可以看出理想的四方面本质定性,一是理想内蕴着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产生的体现人类全面发展要求的长远目的,二是理想蕴含着对客观世界本质规律和发展趋势的认识和把握,三是理想是认识自由与长远目的辩证统一的和谐自由关系,四是理想是建构集中体现主客和谐自由关系的长期奋斗目标的创造性想象活动的产物。所以,我认为理想是客观世界的本质规律与发展趋势(也就是“真”),与体现人类全面发展要求的长远目的(也就是“善”)高度统一的和谐自由关系。

 

       节选自孔智光著《理想美学》,山东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一版)

 




https://m.sciencenet.cn/blog-401554-848938.html

上一篇:美的本质是和谐自由的理想关系
下一篇:理想的基本特征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8 02:2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