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fedhw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dfedhw 能闲世人之所忙者,方能忙世人之所闲。

博文

火灾之“生态环境”

已有 2090 次阅读 2015-1-31 18:34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学者| 但求世间常无火

火灾是人类生产生活中的一种矛盾,也就是用火、用电、用油、用气等过程中出现的“副产品本质上是一类短时不受控制的燃烧,火灾的发生与人的主观意愿相左,近几十年来,塑料类制品的大量使用进一步加剧了这一矛盾,由于燃烧烟雾特性的变化以及空间内达到轰燃时间的缩短,使得原有的防火体系渐渐难以适应这一新型的变化。

接上回:

鳄鱼之所以发动攻击,是冲着湖面上特定的人而去的,没有人的点,鳄鱼不会浮出水面,在这里,鳄鱼、湖水、人共同形成了一个“生态系统,以湖面作为分界面,呈显性和隐性的关系。

把日常运转使用中的设备设施、人与物的生产活动的总和同样可以看作是一个“生态系统或是一个立体的“网格”,火灾之所以会发生,正是在这个系统或网格的各个薄弱点首先找到突破口的,火在这里可以视作一个类似于鳄鱼的生命体,火的出现看似被动,实则带有一定的主动性,并有迹可循。

系统中的薄弱点好比是一个又一个隐形的安全“漏洞”,有人员进行相关操作的场所也成为一个临时薄弱点,而有意识地安装自动灭火袋就相当于提前“打补丁”,防止火随时从这些漏洞“窜”出之后,由于应对不力,进一步危及整个系统,日常防火的概念除了防止意外火情的发生,更重要的应当是在火出现以后,采取一切自动或手动的措施,及时防止其四处蔓延。

火的发生及发展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并始终遵循火灾三要素原则,从微观的角度看,起火临界点之前内部的量变过程很难监测与控制,它往往还可能是多种动态参数共同变化所导致的结果,从宏观的角度看,人的行为也不可能完全做到标准化,是促成火灾的外因,由此,整个过程更是难以预知预警,看似危险的环境不一定就会发生火灾,看似安全的环境不一定就与火灾无缘。

大部分的火灾并不能等同于天灾,归根结底是人的长期行为累积叠加的后果,人为的灾害自然可以通过人工加以干预和修正。过去,为了防范火灾的发生,往往要耗费大量精力来分析起火前的这一变化过程,力图使其由模糊变得清晰,可是,一旦着眼点后移,立足于起火后的快速扑灭,则原本追根朔源及过程控制则显得不那么重要,一旦后续的具体解决思路由模糊变得清晰,前期的发展过程可任由其继续保持模糊。

从火灾实际可能蔓延的情形考虑,在一个平面上或立体空间内,如果各个薄弱点之间是相对独立的,界限清晰,相互没有关联,则可以分别独立设置自动灭火袋,如一个配电箱、一只液化气罐、一台电瓶车等等;反之,如果在这个区域内,火险隐患点相互间的界限是模糊的,则可以整体设置自动灭火夹层,对整个区域进行防护,如油垢遍布的厨房,有多个灶台、排烟管道、液化气罐、电器设备等,这块区域可视作一个面积较大的“点”,相应其它各类场所可以照此模糊处理。

当然,自动灭火袋的配置也只是备用之选,如果能够通过提前查勘对现场的火险隐患进行清理调整,与周围相邻可燃物保持足够的安全距离,以此来竭力避免意外火情的扩展才是根本,先天的不足总会带来诸多不确定因素,无论可供选取的自动灭火技术装备多么精良,不酿成火灾才是最终目的,“但求世间常无火,何妨架上沙成坨”。

通过自动灭火袋这一简单概念的引入,有望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一把崭新的量尺,便于重新梳理评估身边大大小小的火险隐患,并营造一个更为安全的生存环境,或许,这才是探索创新真正的意义所在。




https://m.sciencenet.cn/blog-1350551-864432.html

上一篇:火灾——湖面下的鳄鱼
下一篇:创新与穿越,科学与幻想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9 17:4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