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fedhw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dfedhw 能闲世人之所忙者,方能忙世人之所闲。

博文

技术防控人为纵火的探讨 精选

已有 3995 次阅读 2015-2-12 00:05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关键词:学者| 网格化管理

   从人为影响的角度,可以将火灾大致分为三类:A自然失火、B人为失火及C人为纵火,AB较为常见,C尽管不常见,但是其造成的严重后果同前两类相比,可能有过之而无不及。

分类

定义

范例

辅助征兆

发现时间

A

自然

在没有人的直接作用下,老化的设备设施运行中自燃起火

如过载运行的配电箱、使用中的液化气罐、充电中的电瓶车等

有,电气线路跳闸、爆炸异响、异味等

不定,视当时现场具体情况

B

人为

不规范的人为操作所导致的意外起火

厨房的油锅、电气焊作业焊花飞溅、操作使用设备、装卸危险品

     无需

 即时

C

人为

在易燃易爆场所,故意制造点火源,从而引燃大量可燃物

人为引燃商铺或仓库的各类货物

      无

由于起火点的隐蔽性,难以及时发现

在电影《桥》中,寻找工程师是为了确定炸药的最佳安放位置,同理,在一栋建筑当中,初始起火点所在的具体位置也对一起火灾的最终发展程度和扑救难度产生关键性的影响,同时,能否及时发现火情也是至关重要的。总的来说:空间和时间最终决定了一场火灾的扑救难度及伤亡损失程度。而相比之下,C类火灾的这两种因素都是最为不利的,既然纵火人存在主观的故意及放任事故发展,往往会选择较为隐蔽的地点,而发现火情自然也会历经较长的时间。

减少损失的措施包括管理和技术手段,然而对于C类火灾,出于纵火者的特殊动机及流动性,使得管理也无从下手,鉴于这样的火灾可能造成的巨大损失及人员伤亡,能否从技术层面进行一些探索?

火灾防控最简单实用的技术管理手段便是进行防火分区,分隔火灾的“生态环境”,从理论的要求上讲:无论纵火者点燃哪一块区域,哪怕此处燃烧殆尽之后,也无法蔓延到其它区域,这是最理想的一种状况。然而该设想的难度在于:一方面实际的分区不可能划分得如此之细,间距难以保证,区域之间也不可能毫无关联;另一方面,当某一区域内的物品处于持续燃烧状态,始终会对相邻区域构成威胁,因此,及时彻底地切断火灾在立体空间内的所有蔓延途径才是可靠之选。

以一个仓库为例,根据自动灭火袋的原理,在仓库的顶部设计框架,以一定宽度的沙袋作为“线条”,类似于一张棋盘,网格的大小视具体需求而定,并在货物上形成投影,当任一处遭到人为纵火后,火焰横向扩展时,沙子会自动落下,灭火的同时,形成一道道隔离带,如同“田坎”,火无法逾越,只要天花板的材质能够承受住一定时间的烘烤,由于缺乏更多的可燃物,最终火会自熄,况且在隔离带的协助下,避免“火烧连营”,火势得到遏制,也便于后续的抵近扑救。

当然,如此的设想只需针对一些特定的场所,如流动人员密集区、室内货物堆放区等,如果是闲杂人员根本无法进入的场所,则无需考虑。

从纵火者的角度看,往往事后都追悔莫及,甚至要为自己的冲动无知付出惨痛代价,他更无法预估事态的发展,然而从他手中的那根火柴点燃的那一刻起,庞大的火灾“生态系统”便开始启动,时间永远不会倒流,而有效的网格体系有可能成为他滑向深渊前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

C类火灾中,纵火人无疑扮演了进攻者的角色,上述过程亦可视作一场攻防推演,今天讨论这样的超现实话题,类似痴人说梦,然而,倘若能以这样的一种高标准或出发点去考虑防火框架的设计建构及过程控制,能用这样的眼光和理念去尝试打造未来的防火体系,能将原本肆虐发展的火灾“生态系统”分割束缚在若干个“框架”之内,就算结果不一定尽如人意,其意义也将是极其深远的。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https://m.sciencenet.cn/blog-1350551-867426.html

上一篇:创新与穿越,科学与幻想
下一篇:投掷型自动灭火袋

3 吕喆 魏焱明 麻庭光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3 15:2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