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高明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蒋高明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从事植物生态学研究

博文

由央视新闻联播一条新闻感慨当年的“禽北上”实验

已有 5382 次阅读 2015-7-29 10:12 |个人分类:建言新农村|系统分类:博客资讯|关键词:学者| 禽北上, 草原恢复, 新闻联播, 生态实验

【明辨是非】昨晚中央电视台央视新闻联播栏目播出了库布齐沙漠生态治理效果,其中提到了草原养禽发展替代畜牧业的做法。其实该做法早在2005年笔者小组在国内提出,即利用草原广阔的空间,加上部分草原食物,解决内地养禽空间狭小、食品安全等问题。2005年,我们就在内蒙古正蓝旗巴音胡舒嘎查开始了实验,当年因合伙人问题没有赚多少钱,当时该项目被人不看好,遭遇冷嘲热讽。后来该思路得到中科院主管副院长的支持,克服经费困难后继续坚持试验。但大量科研经费被人截留,其中的辛酸一言难尽。现在巴音胡舒嘎查已经走通了育雏、养殖、加工、销售等路子,草原生态得到了保护。草原养鸡先在锡林郭勒盟十几个旗县推广,后再全自治区乃至新疆、吉林等地推广。2005年我们在山东同步开展了秸秆养牛实验,即利用好农区一亩地废弃的秸秆保护10亩的草原,同时实现退化农田的修复,2007年笔者将内蒙古、山东两地的大型试验总结为“畜南下、禽北上”,中央电视台、新华社、人民日报等媒体对这一做法进行过报道。如今看到内蒙古、山东两地的科学实验都已结出了果实,甚感欣慰。做生态农业或生态草业的科研是来不到半点浮躁的,只有农民、牧民说好的科学才是好科学,那些用洋文发表的所谓SCI文章是中看不中用的。从央视报道的图片看,库布齐牧民养殖的是鹅,这个动物我们当年也是考虑过的,但因担心鹅是食草动物,对草原破坏会大,没有推荐给牧民,而养少量鹅用来保护鸡群免受野生动物攻击。下面转发2009年中科院支持笔者小组大规模开展“禽北上”的一篇旧文。


央视新闻联盟2015年7月28日报道截图



2005年7月30日,浑善达克沙地草原养鸡现场。

2005年7月30日,浑善达克沙地草原养鸡现场图。一晃十年过去了,岁月不饶人啊。


浑善达克沙地:五万"禽军"北上

蒋高明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75-243541.html


       最近,笔者带领研究团队,再次深入内蒙古正蓝旗巴音胡舒嘎查(村),指导牧民进行“禽北上”试验示范工作。今年,我们计划养殖的5.2万只鸡苗已经全部落户草原,先期引进的2000只幼雏已进入草原觅食了。

       最近内蒙古地区普遍闹蝗灾,我们的试验区受影响较小;许多野生动物也回来了,这次我们现场就看到迁飞的天鹅,戏水的灰鹤和奔跑的狍子;一种消失了几十年的沙芥又出现了。我们的试验思路是:限制中型和大牲畜数量,发展对草原破坏很小的禽类 (鸡、鹅、鸭),增加牧民收入,引导牧民进行生态保护;自然恢复的大面积草原用来打草卖钱。我们称这种模式在草原地区为“以禽代畜”,在全国范围内则为“禽北上、畜南下”。在山东平邑县农区,我们还建有“畜南下”大型试验示范基地。

       7年前,内蒙古某著名草地专家非常肯定地预言我们的自然恢复试验,封育打草坚持不了3年。实践证明,在第9个年头草原还是没有退化,可见自然界是存在着自我调整的能力的。这个潜力到底有多大,我们也不清楚。如果草原养鸡,打草损失的养分可通过粮食输入草地(通过鸡排泄物)而补充。

       那么,我们为什么要提出“禽北上”这一模式?草原自由牧禽有那些优势呢?让我们分析如下:

       第一,充分利用草原空间资源。牧民普遍拥有大面积草原,如锡林郭勒北部草原东乌珠穆沁旗牧民人均有2100亩草原;我们试验地所在的嘎查人均也有400亩草地。但是,如此辽阔的草原却没有给牧民带来太大的好处,平均每亩收入低于10元。空间大,禽类自由活动的地盘就大。选择有水源的地方,适度集约化利用,相对于四条腿的牛羊,两条腿的鸡对草原的破坏力几乎没有。因为我们仅利用草原地面空间,且只有三四个月时间,没有对土壤扰动,这样不会引起沙尘暴等生态灾难。来自农区的粮食,转化为禽类粪便后还可补充草原养分。

       第二,充分利用草原的水热资源。相对于地中海沿岸荒漠,中国干旱与半干旱区条件还是相对优越的,前者雨热不同期,而后者雨热同期。我们的草原降水量虽只有250-450毫米,但集中6~9这三四个月中。这一阶段,光照充足,雨量集中,温度适宜。如此优越的气候环境对人类都是理想的避暑之地,对于禽类健康生长更没有问题。因为到植物枯萎季节就“收获”草原鸡,避免了养殖牛羊等牲畜造成的“春瘦、夏肥、冬掉膘”恶性循环。

       第三,充分利用了草原的食物来源。草原上各种昆虫、草籽、嫩叶、灌木籽、树种,都是很好的“粮食”。这些“粮食”人虽无法下口,但两条腿的鸡则非常喜欢。笔者研究小组试验数据表明,草原上2000只鸡消耗粮食2300公斤,而在山东林下养柴鸡,则高达4838公斤。草原生态养鸡平均每只可省粮2.27公斤,节粮率达52%。省出来的“粮食”完全是鸡从草原上自由觅食来的,是那些虫子、种子和嫩叶换的。全国目前年消耗鸡47亿只,如果北上草原,则仅从鸡嘴里夺粮107亿公斤。草原是后备粮仓,但要由鸡去“开荒”。

       第四,减少了牧民劳动强度。草原养鸡仅利用植物生长的三四个月时间,加上育雏以及后期出售所需时间,牧民前后生产过程不超过6个月。这样的话,牧民就可以“劳作半年,休息半年”,传统的接冬羔、冬季放牧等辛苦活从此远离牧民。最关键的是,即使在劳作的半年时间内,放养鸡的劳动强度远远小于放养同类经济效益的牛羊,年龄大的牧民或妇女均可胜任。据笔者观察,一个牧区妇女养殖2000只鸡,每天喂食三次,一次工作时间仅五分钟左右,不到她为一只奶牛挤奶的时间。曾养过鸡的牧民对笔者说,一个人可轻松放养5000只左右鸡群。

       第五,大大提高牧民收入。这是最为关键的,再良好的生态治理思路,如果不能够给农牧民带领经济效益,注定是失败的。初步试验表明,不计牧民劳动力成本,每只鸡在草原上耗粮仅5元左右,每只净赚15元以上。巴音胡舒支部书记那森乌日图2007年,养殖400只鸡,净收入7000多元,今年他家已养殖了2000只,拟再从我们的试验5万鸡苗里再养殖5000只,显见他们是尝到甜头的。据他们初步计算,如果养殖的7000只鸡成功了,他们将获得5-6万元净收入,另外可获得2万元左右的牧草收入。生态养鸡可从根本上提高草原牧民收入,带动生态保护,为国家节约大量治理费用。由于没有空气污染,草原放养的鸡在大城市有竞争力。如该模式成功,就等于城市消费者自觉消费,来保护草原生态环境。

       第六,促进生态恢复,减少沙尘暴等危害。实践证明,浑善达克等沙地草地,如果减少了人为压力,在生态退化尚达到阈值的前提下,完全能够自我恢复。在试验的前3年,试验的4万亩严重退化的沙地草地就基本恢复生态功能。强有力的事实让牧民看到了实际效果,我们的模式很快在正蓝旗牧村中推开,连远在几百公里外的周边旗县牧民也自费前来学习经验。2007年,我们的试验效果被国际著名刊物《科学》长篇报道。

       第七,避免的农区养禽造成的环境污染。目前,全国畜禽粪便排放量是工业废弃物的2倍多,农区集约化养禽的粮食主要来自东北等粮食主产区,由于添加了饲料添加剂,重金属污染严重。畜禽粪便污染还造成了太湖等重要湿地的水体副营养化。而开放草原空间养禽,禽类粪便直接变成肥料进入草原。输入的玉米等粮食,加上草原的食物,变成了鸡肉进入大城市,留下禽粪等补充草原养分不足。最后值得一提的是,由于草原空气新鲜,没有污染,禽类很少得病,所需药物也是大大减少的,这样的生产过程避免了禽药和添加剂污染。


       下一步我们的重点,一是要减少粮食的成本,二是要开发市场。这两项工作决定本项目的赢利空间。

       节约粮食成本的途径有三条:一是大规模草原放养,我们到了4万亩试验区看,蚂蚱等昆虫的量还是相当大的,草籽、草叶等非常丰富。要充分发挥牧民放牧的优点。据山东的农民和乌书记介绍,在大面积草原放养,不必要建立围栏,仅建鸡避雨的设施即可,当然,需要专人管理。鸡群可在4000-5000只规模;二是从空中捕获,我们马上进2只杀虫灯进行初步试验,如果每只灯捕获100-200斤虫子,就相当于400-500斤粮食,折合400元,灯成本不到300元(可使用3-5年),每月耗电5元。三是通过蚯蚓将牛粪转变为蛋白,这个试验在山东很成功,明年拟在内蒙古试验,这里牛粪资源是相当大的。

       鸡长到1斤左右,即能够自由觅食,补饲的料可用玉米籽粒,是相对干净的粮食,成本也低。我在桑根达莱买了一袋玉米籽,0.8元1斤。现在鸡小,可以喂养饲料,大了就不能再喂养。要让鸡适应玉米籽粒。这一点很关键,可节省费用,更关键的是,保证鸡的质量。鸡饲料里有添加剂和重金属,对草原会形成污染,我们拒绝使用有添加剂的饲料,改为用纯粮食补饲。

       2005和2007年,我们先后试验了1.6万只草原养鸡,后期都是能够用玉米籽粒的。这次我们再试,鸡开始不喜欢吃,后来就抢着吃了。因此,草原上喂养玉米籽粒是没有问题的。仅喂养纯粮食,就避免了饲料添加剂对食物和生态环境的污染。

       我们的5万草原鸡只在整个内蒙古恐怕是头一份,有一定的市场竞争力。

       检验生态学的思路治理生态退化和保障粮食安全能否成功的指标,不是SCI,不是领导的夸奖,而是钞票,是经济效益,是牧民能够主动地去干。这恐怕是其它理论研究的科学家做科学试验不曾打过的硬仗。

       但如果经济效益有了,我们就获得了保护与发展的双赢。保护与发展是一对水火不相容的矛盾,这个问题长期困惑了许多人,尤其决策者。

       有人说草原养禽会与牧民的传统游牧文化冲突。关于这个问题我们的观点是,游牧文化受现代文明冲突严重,牧民几乎全部实施定居,但牧民生活所需要的钞票还是来自畜牧业。随之牧民物质和文化需求的提高,单纯依靠牲畜头数提高收入的空间已不大。在文化多样性保护方面,应当让牧民来选择。巴音胡舒的牧民逐步适应养鸡挣钱,而养少量牛羊满足自身需要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图1 鸡、鹅与牛共存于牧民的家里

图2  硕士生王冰雪和她的鸡群。她将论文定位在“以禽代畜”的科学机理试验。



图3  走,到草原找虫吃去!



图4  能够育雏5万只的育雏设施落户草原了,里面的温度可控制在38度左右。



图5 试探着走出育雏室,到大草原去 (我们引进的品种有贵妃鸡、三黄鸡、北京油鸡、莱芜黑、芦花鸡)



图6 鹅在草原上的食量很大,生长也很快,两个月达6斤左右



图7  部分研究人员与乌书记在一起。乌书记是当地的名人,他还上过美国的《科学》



图8  我们成功恢复了9年的浑善达克沙地草地,示塔拉上的草甸群落



图9 自然恢复的小黄柳群落



图10  消失了半个多世纪的沙芥又回来了。



图11 草原上的蝗虫很多,今年内蒙古又闹蝗灾,但在我们这里,她们是鸡的美餐



图12  鸡帮奶牛抓苍蝇,它们和谐共处



图13  一望无际的沙地草地。有专家预言不出三年就退化,但我们4万亩试验地7年前就是这个样子了。



图14  草原牧歌里增加了鹅的美声



图15  草原文化也是不断变化的,牧民连同他们的孩子开始适应草原养禽。一个牧区妇女,一次喂养2000只的时间约等于她给一只奶牛挤奶的时间。牧区妇女的劳动量是很大的,她们异常辛苦。


图16 浑善达克等中国四大沙地恢复成功后可成为温带的“萨王那”,这样的“非洲”景观离北京直线距离只有两三百公里。(这是我们恢复成功的温带"萨王那", 狍子、狼、沙狐、獾、灰鹤、天鹅等野生动物陆续回来了)




https://m.sciencenet.cn/blog-475-909056.html

上一篇:中国粮食安全的出路在于生态农业
下一篇:农民防专家如防盗是中国科技界的悲哀

11 许方杰 韩玉芬 翟自洋 孔鹏洲 姚攀峰 李志俊 曹俊兴 王启云 gengshudong xiaoning0224 guipeng91

该博文允许实名用户评论 评论 (8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8 14:5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