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分子医学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孙学军 对氢气生物学效应感兴趣者。可合作研究:sunxjk@hotmail.com 微信 hydrogen_thinker

博文

不干不净吃了没病:寄生虫也能治疗疾病 精选

已有 8876 次阅读 2015-11-2 15:50 |个人分类:自然科学|系统分类:科研笔记|关键词:学者

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屠呦呦、威廉·C·坎贝尔和大村智。这个奖名至实归,因为这三位和其他很多科学家的共同努力,让人类得以有效降低寄生虫带来的严重危害。寄生虫病曾经是威胁人类生命的最主要威胁,但在科学家、国际机构和各个国家卫生机构的长期努力下,寄生虫病已经逐渐淡出威胁人类生命的主要因素。甚至在非洲都有部分国家宣布消灭了某些寄生虫病。这是人类聪明才智的充分体现,是值得骄傲的!但新的问题也随之而来:寄生虫被控制,过敏症状却开始增加。在许多富裕的发达国家(也包括中国的一些地区),感染寄生虫的病例越来越少,而患上自身免疫疾病、过敏、哮喘等疾病的人则越来越多。科学家发现,感染了某些寄生虫的人,患上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概率,明显比那些未感染寄生虫的人低。毛首鞭形线虫感染与多发性硬化症很少同时发生;而感染了寄生虫的多发性硬化症病人,相比于未感染寄生虫的病人,病情更轻。阿根廷科学家Jorge Correale和同事则发现,感染寄生虫后,可防止多发性硬化症症状复发。那么寄生虫和过敏之间的关系就成为人们研究的科学问题。

一项新的研究证实了长久以来的一个假说:有些人之所以对部分食物或者花粉过敏,是因为这些物质的某些蛋白质与寄生虫蛋白十分相似,因此引发免疫系统的反应。过敏所以发生,通常是因为能引发过敏的物质,即过敏原,被免疫系统中IgE抗体识别,引发免疫系统过度反应。许多过敏原是蛋白质,因此很多研究人员一直猜测,这种机制本来可能是用于对付入侵的寄生虫,但在发达国家,由于卫生和医疗条件的改善,人们很少患寄生虫病,因此免疫系统可能错把来自食物、花粉等来源的蛋白质错当成来自寄生虫的蛋白质。

那么这种猜测是否成立呢?来自英国的研究人员利用计算机程序对已知能导致过敏的2700多种蛋白质和来自31种寄生虫的超过7万种蛋白质进行了比较。结果发现,有2400多种来自寄生虫的蛋白质与已知能导致过敏的蛋白质非常相似。例如曼氏血吸虫的一种蛋白部分结构就与桦树花粉的一种蛋白非常相似。

不过这仅仅是通过计算手段进行的比较,还需要实验进一步验证。根据这个假说,既然有些人对桦树花粉中蛋白过敏,那么在感染曼氏血吸虫的患者中应该也有一些人,体内有IgE抗体对结构类似的血吸虫蛋白产生免疫反应。研究人员来到了这种血吸虫流行的乌干达,在那里抽取了200多位感染了这种血吸虫的患者的血液进行化验。结果表明,约有六分之一的患者体内有IgE抗体能够对来自曼氏血吸虫的这种蛋白产生免疫反应,这就进一步证实了这种假说。

虽然这项研究仍然不能完全解释导致过敏的全部过程,同时也有部分研究人员认为,并非所有过敏都是因为过敏原与寄生虫中的蛋白质类似,这项研究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例如它能帮助我们分析为什么某些食物例如花生相对更容易引发过敏,也可以为特异性免疫治疗提供帮助。

这一研究可以说给卫生假说提供了更多证据,所谓卫生假说,认为不干净环境生活的人不容易发生过敏的现象。根据这一假说,甚至有科学家给过敏和自身免疫疾病的患者服用寄生虫虫卵治疗,研究发现治疗效果不错,而且这种技术目前正在申请临床应用的批准。

美国Tufts新英格兰医学中心的温斯托克(Joel V. Weinstock)教授写了一篇介绍用寄生虫治疗结肠炎的短文题目是The worm returns,发表在201211月的《Nature》上。Weinstock文章主要介绍了自己为什么会想到这个研究方向,以及目前国际上已经开展的临床研究情况,最后简单介绍了目前有关细胞分子机制的研究情况。

自从地球上人类起源20万年以来,人类一直都和寄生虫相伴随,其实前人类动物也会同样存在寄生虫的危害。和大部分细菌一样,一些圆形或扁形的寄生虫可以生活在人类的肠道内,而不会对人类造成危害。当然也有一些会导致疾病。好的寄生虫许多某些宿主提供一些正面的贡献,因为如果宿主死亡,寄生虫将因为失去生存的环境而死亡。经过数千万年的协同进化,人类的免疫系统已经进化出可以让大部分寄生虫在人体内长期生存的适应性变化。

看来寄生虫不仅是自身免疫性疾病的保护者,也是许多过敏的保护者。寄生虫保护人体的主要方式就是不断给人体提供一种接近自身和环境抗原的低水平刺激,然后让人体产生对这些抗原和自身成分的耐受,避免过敏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

 



https://m.sciencenet.cn/blog-41174-932832.html

上一篇:清华学着建立双相情感障碍细胞模型
下一篇:科学和技术的先后再起争论

33 李亚平 戴小华 陈南晖 王永安 张骥 杨正瓴 汪育才 蔡小宁 谢平 牛登科 孙瑜隆 陈理 李天成 杨艳明 袁军法 黄育和 李土荣 李毅伟 农绍庄 赵斌 赵凤光 唐常杰 张云扬 clp286 aliala biofans ddsers shenlu yanan2015 ncepuztf RMB crossing baijiab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4 05:2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