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扬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jiyang1971

博文

全国半导体物理学术会议简史

已有 12057 次阅读 2015-12-8 13:59 |个人分类:闲来读书|系统分类:人物纪事|关键词:学者

全国半导体物理学术会议简史 《物理》2015年第12期.pdf

(内有图片6张)

  

全国半导体物理学术会议简史

中国物理学会半导体物理专业委员会

(发表于《物理》2015年第12期,执笔人为姬扬和王开友)

 

2015年7月16-19日,第二十届全国半导体物理学术会议在山西临汾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物理学会半导体物理专业委员会主办,山西师范大学承办,参加人员包括全国80多家单位的350多名专家学者。

本次会议有4个大会报告:复旦大学龚新高教授(多元半导体光伏材料中关键物理问题的理论研究),中科院长春光机所申德振研究员(氮掺杂p型氧化锌的复合受主机理),北京大学俞大鹏教授(半导体ZnO纳米线中激子的发光动力学性质),以及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杜江峰教授(固态自旋的精确量子调控)。北京大学徐洪起教授做了关于2016年将在北京召开第33届国际半导体物理大会准备情况的特殊报告。本次会议还有约50个邀请报告、70个口头报告和90个张贴报告,最后评出了10名“最佳张贴报告奖”。

本次会议颁发了2014-2015年度“黄昆固体物理和半导体物理科学研究奖”,获奖者是中科院半导体所谭平恒研究员和清华大学王亚愚教授,他们都分别做了获奖报告:谭平恒报告了二维材料的晶格动力学研究,王亚愚报告了磁性掺杂拓扑绝缘体的量子输运性质研究。

 

“全国半导体物理学术会议”每两年举办一次,今年已经是第20届了。在我国定期举办的全国专业性学术会议中,它是举办次数最多、持续时间最久的会议之一。

 

新中国成立后,自1950——1955年间,王守武、黄昆、汤定元、洪朝生、高鼎三、成众志等专家,相继从美英回国,开始了我国半导体科学的征程。

1956年1月30日到2月4日,以半导体科学为主题的“半导体物理讨论会”,在应用物理所会议室召开。“会议的目的是为了引起大家对半导体的重视,以便推动国内的半导体事业。因此会议的内容着重于介绍半导体在各方面的应用及其物理原理。同时在会议期间也交换了有关今后半导体科学技术工作者的培养与半导体的制造的组织机构等意见” [1]。

洪朝生做了对“半导体的一般性介绍”,然后是九个学术及综述性报告,涉及到半导体整流器(王守武)、锗整流器的制造问题(高鼎三)、晶体放大器(黄昆)、半导体放大器的应用(成众志)、半导体光电效应(汤定元)、固体发光(许少鸿)、场致发光(徐叙瑢)、半导体材料以及金属间化合物(周光地)等具体科学问题。这次会议的科学报告,被物理学会汇编成《半导体会议文集》[1],系统地而又比较通俗地介绍了半导体科技的基本原理及其在各个领域的重要应用价值,由科学出版社于1957年出版。物理学会会长周培源还专门写了《序言》。

这次会议由物理学会主办,产业部门的代表和无线电、电子学方面的科学工作者也积极地参加了这次会议,这是我国半导体科学界的一次盛会,拓展了国内半导体事业,对我国半导体科学技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次研讨会最终促使半导体科学技术被列入我国的《十二年科学技术远景规划》,成为五十七项任务之一。

1956年8月至1958年10月,我国创办了第一个五校联合半导体专业,开始自己培养半导体科技人才[2]。1962年11月,北京举行了全国第二次半导体学术会议[3]1978年8月,中国物理学会1978年年会在江西庐山召开,年会期间举行了固体物理学会议,该会议分为5个小组进行交流,第一小组就是表面物理和半导体物理[4]。这些会议就是全国半导体物理学术会议的前身,但需要指出的是,当时召开的时候,并没有刻意地说过哪次会议就是“第一届全国半导体物理学术会议”。

 

文革结束以后,全国各行各业包括科教文卫都百废待兴。黄昆先生[5]倡导召开全国半导体物理学术会议,意在促进国内半导体物理研究领域的学术交流,并通过高水平的学术报告来把握国际重大前沿领域的发展动向,引导国内研究工作,从而提升国内半导体物理及相关学科的研究水平。

第二届会议于1979年11月在安徽合肥召开,黄昆先生主持开幕式,安徽省第一书记万里、省委书记顾卓新出席大会,安徽省科委、科协的领导也应邀到会。参会人员包括全国74家单位的135名代表,美籍华裔学者任之恭和范绪筠也参加了本次会议并做学术报告。会议共交流了93篇文章(19篇大会报告、61篇分会报告和13篇书面交流)[6]。

第三届会议于1981年12月在江苏无锡举行,这次会议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和中国物理学会共同组织,复旦大学承办。66个单位的133名代表参加了本次会议,包括黄昆、谢希德、汤定元、吴汝麟等半导体界著名学者。大会共收到论文摘要180余篇,并且第一次出现了国内研究生的工作[7-8]。

第四届会议于1983年11月在江苏南京,承办单位是南京大学和1425所。共66个单位189名代表参会。李志坚教授向大会致开幕词,黄昆教授和谢希德教授分别作了题为“聚乙炔半导体”和“半导体物理的某些进展”的特邀报告[9]。

第五届会议于1985年12月在福建厦门召开,由厦门大学承办。二百余名代表出席了本次会议,提交了近四百篇论文,无论是代表人数还是论文数量都远远超过了前几届会议[10]。

第六届会议于1987年12月在广东广州举行,由中山大学承办。来自全国68个单位的代表320人参加了会议,还有24人列席了会议,安排了六个分会场进行学术报告共298篇。大会由谢希德教授致开幕词,黄昆教授在大会上作了题为“超晶格与量子阱的若干问题”的学术报告[11]。除了历届会议传统的专题外,这次专门把“低维电子系统及超晶格”单独列为一组。从那以后,低维电子系统的研究一直蓬勃发展,直到今天仍然是研究热点;从超晶格到多层膜、界面物理再到二维晶体。在本次会议中,青年工作者的比例显著提高。本次会议还设立了“青年研究生优秀论文报告”,用无记名投票的方式选出了6篇优秀论文[12]。在此次会议中还讨论了向国际纯粹和应用物理协会半导体物理专业委员会申请在中国举办国际半导体物理大会的决定,并建议由黄昆教授和谢希德教授为首组织筹备。申请工作得到了当时国际半导体物理专业委员会的主席上村洸(Kamimura)教授的积极建议和大力推动。1988年,谢希德教授在波兰举行的国际半导体物理大会上提出了申请并获得了通过,1992年,第21届国际半导体物理大会在北京成功举行[13]。

第七届会议于1989年10月在上海举行,由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和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等单位承办,共收到了232篇论文。会议专辑共收录了两篇大会报告及24篇邀请报告的全文或详细摘要,以及124篇分组报告的简短摘要[14]。

第八届会议于1991年11月在北京举行,由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承办,全国51家单位209名代表参会,共收到论文235篇,包括6篇大会报告和19篇邀请报告[15]。

第九届会议于1993年11月在陕西西安举行,承办单位是西安交通大学。出席会议的有来自全国各省市37个单位约150位代表(包括近70名研究生)以及西安地区高等学校和研究所的学者和研究生[16]。

 

前九届会议都是由中国科协和中国物理学会组织、各主办单位主办的。1995年,中国物理学会半导体物理专业委员会成立,此后的会议都由半导体物理专业委员会负责组织。

第十届会议于1995年在湖北武汉举行,武汉大学承办;第十一届会议于1997年在北京举行,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承办;第十二届会议于1999年在上海举行,复旦大学承办;第十三届会议于2001年10月江苏苏州举行,苏州大学承办;第十四届会议于2003年12月在香港举行,香港科技大学承办;第十五届会议于2005年在四川成都举行,四川大学承办;第十六届会议于2007年9月在甘肃兰州举行,兰州大学承办。

2009年8月,第十七届会议在吉林长春举行,承办单位是集成光电子学国家重点联合实验室、吉林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因为这一年正好是黄昆先生诞辰90周年,本次会议特意组织了一次“黄昆先生纪念会”,黄昆先生的很多同事和学生都参加了这次活动,回忆了他们与黄昆先生在一起的经历,黄昆先生的遗孀李爱扶也出席了这次活动。在本次会议上,还首次颁发了“黄昆固体物理和半导体物理科学研究奖”[17],获奖人是清华大学姜开利教授。

2011年8月,第十八届会议在内蒙古呼和浩特举行,承办单位是内蒙古大学。来自全国90家单位的300多名代表参加了本次会议。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杜江峰教授和复旦大学陈张海教授获得了黄昆物理奖。本次会议开始设立了“最佳张贴报告奖”,共评出10项张贴报告奖。

2013年7月,第十九届会议在山东威海举行,山东大学物理学院(济南)和山东大学(威海)空间科学与物理学院联合承办。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教授和研究生共325人参加了会议。中国科学院半导体所常凯教授和香港中文大学刘仁保教授获得了黄昆物理奖。本次会议共评出10项“最佳张贴报告奖”。本次会议还讨论了向国际纯粹和应用物理协会半导体物理专业委员会申请再次在中国举办国际半导体物理大会的决定,并于当年申办成功,第33届国际半导体物理大会将于2016年8月在北京举行[18]。

2015年7月,第二十届会议在山西临汾召开,由山西师范大学承办[19]。

 

全国半导体物理学术会议已经举行了20届了,第二十一届会议将于2017年7月在江苏南京召开,承办单位是南京大学。我们衷心祝愿全国半导体物理学术会议能够越办越好。与此同时,期望我国半导体研究领域同仁共同努力,借国家重视半导体科学技术、大力增加科研投入的时代机遇,针对半导体物理国际发展前沿、国家重大需求、国民经济建设及国防安全等方面不断提高国家的自主创新能力,把我国打造成世界科技强国。

 

 

[1] 中国物理学会 编,《半导体会议文集》,科学出版社,1957年。

[2] 陈辰嘉,《忆创办中国第一个五校联合半导体专业》,《物理》第32卷,第10期,第653页,2003年

[3]王士平 主编,《中国物理学会史》,第68页,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年

[4] 王士平 主编,《中国物理学会史》,第75页,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年

[5] 黄昆(1919-2005),著名物理学家,2001年度中国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奖者

[6] 陈维德 《第二届全国半导体物理学术会议简讯》,《半导体学报》第1卷,第2期,第170页,1980年,

[7] 屈逢源《第三届全国半导体物理会议》,《半导体学报》第3卷,第3期,第255页,1982年

[8] 刘良俊《第三届全国半导体物理学术会议》,《固体电子学研究与进展》,第2卷,第2期,1982年

[9] 鲍希茂《第四届全国半导体物理学术会议在南京召开》,《半导体学报》第5卷,第2期,第230页,1984年

[10] 薛舫时《第五届全国半导体物理学术会议在厦门召开》,《固体电子学研究与进展》,第6卷,第1期,1986年

[11] 徐耕《第六届全国半导体物理学术会议简讯》,《半导体学报》第9卷,第2期,第224页,1988年

[12] 田牧《第六届全国半导体物理学术会议在广州召开》,《固体电子学研究与进展》,第8卷第2期,1988年

[13] 王迅 《一场艰苦卓绝的战斗——记谢希德先生和黄昆先生主办的第21届国际半导体物理会议》,夏建白陈辰嘉 何春藩 主编 《自主创新之路——纪念中国半导体事业五十周年》,科学出版社 2006年,第92-97页。感谢虞丽生教授提供的信息。

[14] 《第七届全国半导体物理会议论文专辑》,《固体电子学研究与进展》,第9卷第4期,1989年。感谢王迅院士提供的信息。  

[15] 汪兆平,韩和相《第八届全国半导体物理会议简讯》,《物理》第21卷第5期,1992年

[16] 罗晋生《第九届全国半导体物理学术会议在西安召开》,《物理》第23卷第4期,1994年

[17] 简称为“黄昆物理奖”,2005年设立,2009年首次颁奖,每2年评选一次,每次不超过2人。http://oa.semi.ac.cn/upload_files/cn/huangkun/index.html 

[18] http://www.icps2016.org/ 

[19] http://spc2015.sxnu.edu.cn/spc2015/ 

[20] 我们感谢诸多前辈和同行提供的信息和帮助,他们是:成步文、陈辰嘉、陈廷杰、陈娓兮、陈张海、封松林、甘子钊、葛惟昆、何春藩、黄炳忠、蒋最敏、孔光临、李艳平、陆栋、鲁华祥、莫党、秦国刚、沈学础、施毅、王启明、王曲泉、王守觉、王迅、吴晓光、吴惠桢、夏建白、徐耕、徐洪起、许京军、虞丽生、张树霖、赵玲娟、郑厚植、郑有、庄婉如、江德生等。

 

 

PS:

路透社:中国将争夺半导体行业主导权 称必会破坏“经济机制”
http://www.guancha.cn/Industry/2015_12_09_344069.shtml

英国路透社今日(12月9日)发表文章,称中国政府斥资数十亿美元推动国产半导体行业的“大跃进”,今年内中国大陆将从台湾夺走该行业第二的排名。文章称:“中国不走到主导市场的地步是不会善罢甘休的,而且没有一次没破坏行业的价值和经济机制。”
随着中国政府斥资数十亿美元推动半导体行业的自力更生,中国现已涌现出一批芯片(晶片)设计商,业内专家称,这些公司有望最终与当前业内领头羊高通(Qualcomm)和联发科一争高下。

 

 



https://m.sciencenet.cn/blog-1319915-941884.html

上一篇:激光制冷液体?还是先去吃根冰棍吧
下一篇:一些控制方法

13 李轻舟 徐令予 田云川 李颖业 卢文全 魏武 戴德昌 武夷山 李竞 徐晓 刘全慧 潘东 ahmen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8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4 01:2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